讀古今文學網 > 普通讀者 > 「富三代」的品性 >

「富三代」的品性

某個雜誌要討論「富二代」的話題,我自告奮勇申請寫一篇。後來我檢討了一下自己的動機,發現原因很複雜。我不大喜歡「富二代」這個提法,跟禾大壯、肥之寶之類的化肥名差不多,太直白太鄙俗了,一點兒也不能體現人民群眾的智慧。可是我一時也想不起妥帖的詞,所以想借此向讀者們求助。

「富二代」還容易讓人聯想到江山啊、權位啊這些東西上去,就像當年魯迅批評的那樣,一想到白胳膊,就止不住奔下三路了。其實這是千百年來中國人的慣性思維,官本位嘛,總是把權力和財富分不開——杭州發生的欺世馬事件加深了大家的印象。其實,那件事情沒有成功逃脫公眾的視野,還能在網絡上掀起大風大浪,本身就說明,所謂「富二代」跟高衙內還不是一回事。

在我的熟人中間沒什麼富人,「富二代」更是稀罕得很,這反倒讓我對接觸到的人印象深刻。我認識一個家庭,一家三口,父母跟我熟。雖然不知道家底究竟,應該算是富人。男的是製藥公司老總,女的是英特爾在本地的法律顧問,有房有車有別墅。兒子讀中學的年齡就送到了英國,大學讀的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除了牛津劍橋,也算是名牌,肯尼迪、李光耀和拉登都是校友——有意思的是,他們都算得上是「富二代」。

不過沒人指望這位「富二代」(姑且叫他「阿二」吧)取得多少成就。阿二學的是傳媒專業,主修創作和數碼編輯。目前在國外的高等學府裡,設置這種專業的主要目的就是騙取富人的錢財,去資助那些重要而貧窮的學術研究。阿二在倫敦呆了七八年,回來後想自己找工作。我們都勸他的父母,既然不缺錢花,就讓阿二去搞個工作室玩玩藝術嘛,讓辛勤勞作的人們享受美育的按摩,或者去做慈善和環保,奉獻一些愛心,何必出來跟普通人爭飯碗呢?他父母說沒辦法,阿二很任性。

我想任性應該是「富二代」的一大特徵吧?阿二的父母為了他進媒體,帶他來見我好幾次。我的這個感覺得到了證實。按理說是他有求於人,大家見面不說長幼有序,至少不失禮儀吧?情狀往往令人訝異。我記得有一次在公共場合聚會,還在相互寒暄呢,阿二就說:「你們談,我累了,瞇一會兒。」掏出一張絲絹手帕蓋住臉,在沙發上蒙頭大睡。

我在北京還見過一位富家公子。父親是上市公司的總經理,母親在總工會任職。那才叫真任性。這位公子初中畢業就死活不願進學校了,出國更不願意。成天就是玩車,最大的興趣則是拆車。家裡有的奔馳寶馬全給他拆了,凡是新款豪車上市,他都要求父母買來,以供他大卸八塊。家裡專修了一個大車庫,跟飛機維修庫差不多。

我想,要形容「富二代」,再沒有哪一項特性能像「任性」這麼貼切了。從根本上講,富人和窮人不是敵人,因為他們所追求的東西是一樣的,而「富二代」才是富人的最大敵人。他們沒有追求財富的動力,卻有消耗財富的慾望;他們認為一切唾手可得,無須付出任何代價;他們毫無節制,不拘章法,以為這就叫特立獨行。這種品性,在富人身上找不到,在窮人那裡更看不見。他們是名副其實的異類。

不過在我看來,作為私德,「富二代」的任性令人側目。但從社會的角度看,未必不值得讚美。他們不追求財富,故而對這個世界的損害較小;不參與競爭,所以心胸較為豁達;他們熾烈的消費慾望是社會財富再分配的支柱之一,如果像他們的父母那般愛財如命,這個社會就會一潭死水;更重要的,他們的任性中包含著某種不計得失的因素。而這種因素在一定條件下會促使他們從炫耀財富走向炫耀榮譽。一旦「富二代」意識到榮譽的感召,他們就會在客觀上為社會做出貢獻——某種類似於「貴族精神」的東西就會慢慢扎根。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這是至理名言。我覺得,這句話的本質含義是,追求財富不是人們的終極目標。如果說父母輩追逐財富乃是合理,那麼後世子孫繼續以此為唯一目標則可笑之極。如何從富裕到高貴,如何從金錢崇拜到榮譽至上,說不定「富二代」是其中關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