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普通讀者 > 說說葉禮庭 >

說說葉禮庭

《伯林傳》是瞭解思想家伯林的窗口,而且我覺得那是一個透明的窗口。一個傳記作者寫活傳主的日常生活固然不易,而要寫透對象的思想世界,恐怕更難。伊格納季耶夫(Michael Igna-tieff)做到了這一點。在他的筆下,伯林的生活與思想都保持了鮮活的動態,讓我不僅對伯林更多理解,也使得我想去瞭解這個傳記作者。

然而關於他——伊格納季耶夫,《伯林傳》提供的信息少得可憐。書封上標明了作者的國籍是加拿大,再有一點兒信息來自他親吻伯林的方式:「兩邊臉頰各一下,然後再來一下」。(準確地講,親吻是先左後右再左。)這個表示尊敬的傳統禮節說明,他和伯林有著共同的俄國血統。除此之外,我對他的認識幾乎是零。

近日讀《霍布斯鮑姆看21世紀》,重新看到了伊格納季耶夫的名字。這一次,他是霍布斯鮑姆批評的對象,一個支持伊拉克戰爭的「人權帝國主義者」。在霍氏的眼中,像伊格納季耶夫、庫什內(無國界醫生組織創始人,曾任法國外長)這種人既痛恨五角大樓背後的意識形態,卻又認為美國的軍事冒險可以附帶地消除某些地區的不公不義,簡直太幼稚了。

而在這本書的譯注裡,伊格納季耶夫的個人簡介赫然寫著:「西方當今最有名的公共知識分子之一。」這讓我慢慢回憶起,大概是伊拉克戰爭爆發之前,在人們激烈而無用的爭論當中,這個名字出現過好幾回。

幸好有Google和Wiki,伊格納季耶夫的大致輪廓很快得以呈現:俄裔加拿大人,1947年出生,沙俄世家,外交官之子,牛津肄業,哈佛博士,做過記者,出版過多部學術專著和小說,長年為《紐約書評》撰稿,曾在劍橋、多倫多等大學任教,擔任過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人權中心主任(難怪霍氏誤以為他是美國人),還獲得過七項榮譽學位,並曾被評選為加拿大最具魅力的男性之一。

令人驚訝的是,帶著如此完美的履歷,伊格納季耶夫投身加拿大政壇,如今既是最大反對黨自由黨的黨魁,同時也是今日加拿大人最討厭的政治領袖(民調不歡迎程度高達52%)。當地華人對他倒是存有好感,他也懂得投其所好,屢屢為華人說話,並給自己取了一個相當不錯的中文名「葉禮庭」。

我不由得想起馬克·里拉寫的一本書,他在裡面討論了知識與權力的關係以及知識分子對政治欲拒還迎的複雜心態。但那本書的中文名《當知識分子遇到政治》顯然不適合眼下的葉禮庭,因為對他來講,更恰當的描述應該是當知識分子「找到」政治或者「闖入」政治。

是時代變了嗎?與里拉筆下的施米特、科耶夫等人相比,二戰以後出生的知識分子介入政治的方式似乎更加坦然了。這個名單可以很長,包括葉禮庭、庫什內,也包括賴斯(美國前國務卿)、菲捨爾(德國前副總理兼外長)、默克爾(德國總理)等等。令人疑惑的是,在這個名單裡,知識分子與政客的界限在哪兒?

所以我覺得葉禮庭這個人值得關注。他的著述那麼多,公開言論不少,內容相當寬泛。有政治哲學的專著,有頗受好評的小說,有關於人權、恐怖主義、科索沃問題和伊拉克戰爭的各類言論,實在適合做一個「有機知識分子」的樣本加以研究。可惜的是,他的文字翻譯成中文的太少了,不知誰有興趣來做這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