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普通讀者 > 名聲大爆炸 >

名聲大爆炸

閒來以TBBT(The Big Bang Theory,中文譯做「生活大爆炸」)消遣。這是《老友記》之後唯一能讓我滿意的情景喜劇。其中主角Sheldon是一個少年天才,研究弦論的物理學家。劇裡有這樣一個情節:Sheldon的妹妹向朋友炫耀時稱自己的哥哥是「火箭科學家」。聽到這個稱呼Sheldon大為光火,向妹妹咆哮:「火箭科學家?你還不如乾脆告訴別人,你哥哥是金門大橋收過橋費的。」(大意)看來,在他的心目中,理論物理學家和那些應用物理學家,哪怕是搞火箭研究的人相提並論是很丟臉的事。

孔子說:「必也正名乎。"Sheldon未必知道《論語》,但顯然懂得運用這個道理:無論評價別人還是評價自我,「偉光正」之類的話於「正名」是最無益最蒼白的。而訣竅則在於「定位」——與別人(通常是那些聲名顯赫之人)相提並論,這似乎是「正名」的好辦法。

這樣說還稍微有點費解,看些實例就明白了:「他像蘇格拉底一樣很少發表作品,但他的思考與言論對我們的時代有莫大影響。」這是對伯林大膽的恭維,當然也是一種大膽的定位。

「僅以短篇小說而論,她的成就堪與英美現代女文豪如曼斯菲爾德、泡特、韋爾蒂、麥卡勒斯之流相比。」這是夏志清褒揚張愛玲的話。可是除了麥卡勒斯,其餘女作家的文學地位有多少人瞭解呢?夏先生顯然在定位技巧上頗有欠缺,反不如他所提到的女作家韋爾蒂那麼果決——她將一封信掛在自己床頭的牆上,視為自我定位的坐標,直到去世。那封信中有一句至關重要的話:「你寫得不錯。」落款是威廉·福克納。說到福克納,與他能相提並論的當然是海明威。可是我們都知道,這兩人一直都不搭調,相互扞格,至死不休。與此類似的是納博科夫和奧威爾。納博科夫希望與康拉德相提並論,奧威爾中意的是吉卜林和傑克·倫敦,哲學家羅蒂卻嘗試著將他二人調和在一個命題中,估計他倆定會大打出手。在納博科夫眼裡,奧威爾製造的都是一些「話題垃圾」,跟「低劣」的《日瓦戈醫生》沒什麼兩樣。而作為一個要還原「2+2=4」這一類簡單真相的常識主義者,奧威爾對那種「為藝術而藝術」的作家的態度可想而知。

最典型的案例當數魯迅與梁實秋。彼時交鋒,梁實秋不過24歲,比魯迅整整小了22歲。(《梁實秋文學回憶錄》)從1927年算起,直至魯迅去世,論戰長達八年之久。魯梁之相提並論,對當時的梁實秋來講是不虞之譽,於未來的梁實秋來說更是分外重要。梁實秋要求倡導「普羅文學」的對手「拿出貨色來」(《魯迅梁實秋論戰實錄》,華齡出版社,1997年12月版),這一擲地有聲的籲請,其實不僅是要求魯迅等左翼作家。後來他用三十年歲月獨立完成《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工作,想必也是對自己的回答。

再說回TBBT.某一集裡Sheldon向一位物理學家提議合作邀請,還「大度地」允諾對方擁有第一署名權,卻遭到對方的當面拒絕。絕妙的是,這位物理學家竟是貨真價實的諾獎得主George Smoot客串的。在劇中,George Smoot對Sheldon的提議只回了一句:"Are you crazy?"

看來,相提並論的技巧還真是不好掌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