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懷野念 > 一個故事的兩個角度 >

一個故事的兩個角度

這兩本書看似是一個故事的上下兩部分,但給人的心理感受卻完全不同。

讀《第五個孩子》的時候,完全想不到後面還有那樣一個視角和結局。

《第五個孩子》講述一對平凡的夫婦,有著普通人都渴望的幸福,大家庭的溫暖,一年年增多的孩子,以及大家庭和孩子帶來的苦惱,這織成一幅世俗畫,散發著夏天果實爛熟的甜味和微微發酵的酸味。

然而這快樂庸常的一切,被第五個孩子打破了。

第五個孩子還沒出世就是個小怪物。小怪物在母體中就拳打腳踢,出世後更是充滿了破壞力。他的到來不僅破壞了大家庭的和諧氣氛,對另外四個孩子也有直接的威脅。他長得誰都不像,體健有力,野蠻醜陋,甚至嗜血。

而且他正一天天地長大……

面對這樣一個怪物,孩子們是懼怕,成人們各有應對主張。在父親和親屬的主張下,這個叫班的孩子被送去一個機構。

母親知道這是一種拋棄,但送走班之後,因為母親的本能,她在眾人的反對之下,仍執意去了那個機構,接回了已被注射了大劑量鎮定劑的,瀕於死亡的班。但這樣,就意味著對其他家人的背叛和放棄。至此,其他孩子陸續離家,投奔親戚或寄宿學校。父親也沉溺於工作,很少面對家人。

上學後,班和一大群被學校放棄的差生嘯聚為惡,母親就在等待他終有一天,和那些孩子一起離開,再不回來……

多麗絲·萊辛擅長心理描寫,這本小說裡,把母親的心態描寫得非常深刻。一方面,她甚至希望這孩子自己死掉,另一方面又對自己有這種想法自責,她被班折磨得委頓不堪,為一點小的安寧自由鬆一口氣,同時,又為沒人監控的班會做出什麼感到恐懼。她為其他孩子感到抱歉,她喜歡其他的孩子,但所有的精力都只能用來應付班。

一個古怪的孩子,就打破了所有人的人生。命運的偶然,破壞一切。

有人稱這部小說是恐怖小說。這種稱法不無道理。讀這部小說的時候,一面為班會發生什麼帶來什麼,感到心驚,另一面,更為每個人面對他的那種反應和心理,心生恐懼。當一群人或一個人面臨危險的時候,如何選擇。從其他人身上,特別是母親和父親的身上,看到的那種人性,既讓人理解,同時,也讓人害怕。如果,這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呢?其實也不外是這樣的一些反應,但正因如此,人性的局限更讓人害怕。

小說《浮世畸零人》講的是班長大後的故事。前一本小說主要是從母親的角度來看世界,後一本小說的視角就轉為班了。

班成年後,孔武有力,心性簡單,但智力卻不能應付這個複雜的社會。他對人赤誠,也有人喜歡他,對他好,但更多的是利用他,欺詐他,因此,他有了一個傳奇的人生。他被騙去走私毒品,因此流落異國,又被一個導演看上,帶去更遠的國度,在那裡,被一個科研機構發現,他的這種長相和心性,原來是因為返祖表現,研究他,就相當於直接研究原始人,所以,他被瘋狂而野蠻地圍捕……

這後一本小說的故事過於傳奇通俗,外在的傳奇過多,心理上就無法深入挖掘,表現力和感染力就遠遜於前一本。但正因為這視角的轉換,就帶來了另一種體驗。是對前一本小說體驗的一種補充和加強。

從母親的角度看世界,母親和其他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班帶來恐怖和黑暗。從班的角度來看世界,他就是單純無辜的,是他,被一切親人拋棄了,最後他走上了尋找相似的族人的道路,當然,那些族人在遠古就已經消失。

讀到《浮世畸零人》的時候,正好身邊有朋友遇見了一個來自底層的男人,他肯為他人的危難全力付出,冒險救了不少人的性命,但同時,他說謊,使詐,身後有斑斑劣跡。這個朋友困惑不已,在她的經驗裡,要麼是完美英雄,要麼是欺世大盜。

我就想到了班。班是另一個種類。只有從另外的角度來看,超越關聯,才能理解和包容。我想,多麗絲·萊辛續寫《第五個孩子》的意圖應該就是在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