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懷野念 > 恐懼與誘惑 >

恐懼與誘惑

還沒翻開,就覺得這本書是一本漂亮的書。有漂亮的書名,《獨粒鑽石》。有漂亮的封面,一幅有著金屬色澤的艷麗的繪畫,熱帶叢林,鮮紅的果子,黃色的香蕉,中間有一隻色彩漂亮的老虎,但仔細一看,就會看見老虎正狠狠地咬住了一頭牛,牛已無法擺脫這個局面,眼裡流露出平靜的神色。

這的確是一本漂亮的書。小說的內容如同書名一樣,描寫著一個獨特而夢幻的世界,南美的叢林生活,動物和人,也如同封面的色彩一樣,斑斕而神秘。但細讀後,就發現,那封面上老虎和牛的戰鬥就像小說中從始至終籠罩的那種情緒,老虎好比死亡與命運,是注定的勝者,而萬事萬物只能平靜地接受。這種平靜,是徹底的絕望。

這本書,從閱讀開始,先是會被作家描繪的那個奇異世界吸引,驚歎作家的敘述能力,小小的故事,被作家用特殊的角度敘述,就具有無比的誘惑力。平淡地講述,不分析,不多加描述,而魔力就在平淡中產生,短篇小說能達到這種程度,應該算是一個相當的高峰了。

我在越來越被書中的小說吸引的時候,也越來越感到了背脊的涼意。小說有一種相當深的絕望,對作家這是絕望,而作為讀者,我感到的是恐懼。

這本書讀到一小半的時候,我已經開始不大敢讀下去,放在床頭,每天早上又忍不住翻開,看上兩個短篇,一邊繼續感受更深的懼意,一邊為作家的精彩寫作折服。不能看得更多,不然用一整天的時間也暖和不過來那種哀涼的心緒。

這本書讀到一大半的時候,我終於覺得不能忍受它對我的吸引與折磨,把它借給了另外想看的朋友。朋友聽說這本書讓我恐懼,非常的好奇。我打電話問她,感覺怎樣,她居然咯咯地笑著,一邊讚歎,寫得真好,真好看,並且說,她準備去買一本送給她幾歲的侄兒當作童話書。我對這種反應很是驚訝,是不是由於我神經過於敏感,所以會得出跟他人完全不同的結論。

我在朋友中是以膽小聞名的,平時不聽恐怖故事,盡量迴避看恐怖電影。但我覺得這本書給我恐懼的感覺是心理上的絕望蒼涼的感覺,而不同於平時那些恐怖電影之類的商業製造。

結果,不久,我那位膽大的朋友也把書退還給我,說,她看到後面,也感覺到了那種絕望。

這種從三十來篇短篇小說中滲透出來的絕望讓我再一次仔細觀察這位作家。

這位烏拉圭的作家奧拉西奧·基羅加(1878-1937)的一生也是充滿了死亡絕望的氣息。他出生不久,父親因獵槍走火死亡,幼年時他反應遲鈍,12歲時繼父因病自殺,基羅加24歲時玩手槍時,走火打死了旁邊的好友,40多歲時,第一位妻子自殺,後來和一位與前妻同名的女子戀愛,被對方家庭拆散,49歲時,和女兒的朋友結婚,年齡相差29歲,59歲時,基羅加因患絕症自殺。

瞭解了作家這樣的一生,就能明白他的作品為什麼充滿了絕望與死亡氣息。基羅加在我的想像中,他是這樣的性格,因童年的遲鈍與父親死亡,父愛的缺席,等等,帶來的是自卑與敏感,成年後的一切也都造成了他的自責與內省的習慣,但這些讓他更加地難以與人相處,他的種種經歷都導致了他對死亡的格外關注,而這種關注最終帶給他的是絕望。

在這本集子大部分的小說裡,最終的結果都是死亡。而且死亡來得非常不合讀者的願望,雖然它一步步地逼近,已經早已讓讀者有所預料,但最終冷酷地來到讀者面前,仍然讓人有一種窒息的感覺。

比如那篇《荒漠》,一個男子帶著他的一對小兒女在荒漠上生活,男子面對艱難的生活有著非凡的勇氣與能力,他披荊斬棘,同時還充滿愛心地教導那對幼小的孩子。這樣的一個形象,放在別的文學作品裡就是海明威筆下硬漢,放在電影作品裡,就是好萊塢大片裡的美國父親,總之,怎麼都會有一個讓讀者充滿希望的結局。但在基羅加的作品裡不是這樣,這樣一個勇敢的男子,因為地方偏僻而無法找到願意前來照顧孩子的保姆,正在發愁的時候卻被一隻小蟲咬傷,導致感染,掙扎著最後照顧了一次小孩就死了,而孩子們最後還不知情,等著父親起床給他們做飯。

如果不是作家心中就充滿了這種徹底的絕望,絕望就不可能在作品中這麼深地浸淫。你看完這篇小說,你根本不能放下,雖然只有幾千字,雖然那些生活跟現實世界沒有什麼直接關聯,但是那種困境,絕境,讓讀者和作家一樣無法解脫。

如果基羅加的作品只有冷酷與絕境,也就不會讓人讀下去了,同時,他的作品又具有極引人的魔力,這除了他高超的寫作能力外,就是拉美文學那種魔幻之美。

在許多方面,他的作品和馬爾克斯有相似之處,甚至文字中的氛圍都會相似。我最近又看了馬爾克斯的中篇《愛情與其他魔鬼》,馬爾克斯也不給人希望,讓美好的一切最終毀滅,但他終究做不到基羅加的那種冷,馬爾克斯對美好的事物一步步被毀滅充滿了惋惜之情。

基羅加的筆下看不到這種激情,他像個更現代的藝術家,最終是靠了內心的悲涼來表達對人類命運的悲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