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懷野念 > 日常之毒 >

日常之毒

前兩日,我見到了一個學生時代的女友。幾句寒暄之後,她就講起了她的情感生活。

三年前,她和男友結了婚。此前和這男友相交了八年,覺得大家年齡都差不多了,就結了婚。她說,他們也說不上有什麼感情,特別是到了結婚的時候,彼此都覺得是一個交代,對婚後的生活都是不抱什麼大的指望的。

她的工作忙,回到家後,就只想一個人安靜一下。

他的工作更忙,每天比她早出門,一星期只有後三天在家吃晚飯。

她一般回家後,就在樓下小店吃點東西,然後就在家裡上網。

他偶爾會通知她,他會回來吃晚飯,她也懶得做,最多在樓下小店多叫兩個菜。

她說,我也知道,如果我多付出一點,他就會高興,但現在我已經懶得付出了。我沒有心思為了討好他,辛苦了自己,我的工作還不是一樣的忙。

那你們什麼時候說話?我問她。

她說,基本上不說話。早上他先起床走了,晚上他回來的時候,我又在上網。不只是說話,我們連其他都沒有了。這方面怪我,我可能有點冷淡,我主要是累了,我不想。我知道他有需要,所以他經常表現得很焦躁,但我覺得工作累人啊,回到家裡就不想再委屈自己。

那休息日呢?她說,休息日我會用來和老同學老朋友聚會。我覺得和老朋友聚會,是精神層面的東西,這對我是十分重要的。

我對女友的生活覺得很奇怪,問她,那你有沒有想過,久了,他會出軌?

她說,我當然想過,說不定已經是這樣了。但我想,如果他不提出離婚,我是不會提的,夫妻久了,兩個人沒有了激情,卻有一種親情,他就是我的家裡人,我怎麼可能不要家裡人。更重要的是,誰知道離了婚會比現在更好?我對一個人的生活很恐懼。我也知道現在這樣拖著不好,但我沒有勇氣改變,不如等外力吧。

我問,那你可有其他的情感?

她說,我每天晚上上網,也在網上認識了可以寄托情感的人,但我們不見面,我不想把現實生活也攪到一起。但這已經很好了,要不我就太不平衡了。

聽這位女友跟我描述她的生活,實在讓我很驚訝。

她是一位外企白領,她口中跟她興趣不合的老公其實是她的同行,在另一家外企工作。

我能想像很多人都過著的這種生活,這是電視劇《中國式離婚》之類流行的基礎。但我仍不能理解我這位女友她如何平靜地面對這一切。

這位女友在學生時代是以風格另類反叛著稱,而現在她生活得這麼心灰意懶。

能勸她什麼呢?

勸她,在網上尋找激情,不如「惜取眼前人」?

或是勸她,沒有了愛,不如離婚,當一個快樂自由的單身人?

保羅·科埃略在小說《韋羅妮卡決定去死》裡面,寫了一個對生活厭倦的女子決定自殺,而精神病院的院長認為,人們對生活感到麻木厭倦,是因為日常生活裡有一種毒素讓人中毒。只有清除這種毒素,人的精神才能恢復健康。

科埃略是個十分積極的人,在他的小說裡,女主人公當然是戲劇化地被喚起了求生的願望,生活在她的眼中變得無比美好。

小說裡是這麼描述這種中毒症狀的:染上這種病的人會漸漸對一切都失去渴求,他們繼續日常生活,但一切都是機械地進行的,內心並無任何激情衝動。患者每週日的下午,由於沒有工作或常規例事可以減輕其症狀,他們便會察覺到某種東西很不對勁。但到了星期一,他們立刻忘記了自己的症狀,並詛咒從沒有時間休息,抱怨週末過得太快。對於中毒的原因,院長認為,是因為患者由於害怕外界,因此對外界一切事物(比如陌生的人或新奇的事)過於防範,因此削弱了內部的抵抗。

科埃略的小說極富想像力與感染力,讓你真的以為有這麼一種毒素,也真有這麼一位醫生。

也許真是有吧,我這位女友,以及更多心灰意懶的人,都是中了這種日常生活的慢性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