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味言道:寫盡天下美食,寫盡人間世情 > 落花生 >

落花生

花生先在地上開花,花落後在地下結果,故有「落花生」之稱。這句話在《常熟縣志》中是這樣表達的:

俗雲花落在地,而籽生土中,故名。

落花生:煙雨濛濛,春色淒美。就是這感覺。

花生屬於豆科,一年生草木。

一般認為花生原產南美。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前,當地居民便已栽培花生。以後由南美向東傳入非洲,向西傳入印度尼西亞群島,再經此傳入世界各地。花生傳入中國,約有五百年歷史,大概由鄭和下西洋時帶回。

1503年,《常熟縣志》中就有種植和食用花生的記載:

落花生三月栽,引蔓不甚長,俗雲花落在地,而籽生土中,故名。霜後煮食,其味才美。

我對這句話尤其喜歡:

霜後煮食,其味才美。

我能看到這樣的情景——黃葉滿庭,東窗明淨,一老頭攜兩頑童,圍住小火爐,水煮花生。老頭的樂趣在於煮,很無奈,牙齒掉盡;頑童的興奮在於吃,暫時還吃不到,就興奮於瓦釜之上裊裊熱氣,這裊裊熱氣一會兒像龍,一會兒像虎,像地圖,像旗,像網,像美人。「熟了熟了」,頑童著急;「快了快了」,老頭忽悠。不會再有人來打攪這賞心樂事,多年以來門庭蕭瑟,大有古人所稱道的名士之風……

一老頭乃我,兩頑童是我孫子。算命的說我會有兩個孫子,想想我未來有兩個孫子,這是我當下樂趣。

一盆水煮花生,一杯扎啤,夏夜的北京街頭,擠在大排檔上,如果碰巧再有一個朋友,不亦樂乎!不亦樂乎!

只是大排檔上的水煮花生一點不純粹,除本分的鹽之外,又是加茴香,又是加香葉,又是加蔥,又是加姜,更有那討厭的味精,無疑亂了套。

水煮花生煮的時候只要加鹽,滋味就有。不但有滋味,滋味還長呢。

水煮花生好的是那一口濕潤的清香。還有一種煮花生,用鹹菜鹵煮,鹹菜鹵煮花生,好的是那一口濕潤的鹹鮮。

鹹菜鹵煮花生,把花生殼軋碎(殼要碎而不掉),用鹹菜鹵浸泡一夜,是何其好的好事啊,在回憶裡。因為家中早已不醃鹹菜,鹹菜鹵難覓。

水煮花生和鹹菜鹵煮花生都要帶殼煮,如果是水煮花生仁和鹹菜鹵煮花生仁,就一點意思也沒有。

鹹菜鹵煮花生不是:鹹菜——鹵煮——花生,準確的讀法是:鹹菜鹵——煮花生。北京人容易誤會,因為北京有鹵煮食品。

愛吃花生的人不少,不像榴槤。榴槤我能吃,但不愛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