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巴黎盧浮宮 > 名作細節剖析 >

名作細節剖析

1 《垂死的奴隸》和《反抗的奴隸》被認為象徵尚武好戰的教皇儒略二世征服的行省,或是這位教皇過世後遭受束縛的自由藝術(《垂死的奴隸》被看作繪畫的化身,因為他腳邊的那只僅雕鑿出大體輪廓的猴子表達了「藝術摹仿自然」的寓意),抑或象徵柏拉圖關於「被囚禁的靈魂」的觀點,即靈魂掙扎著想從肉體的枷鎖中解放出來。

2 雙肘和右膝從三個不同角度固定住這個「盤旋扭曲」的修長的人物形象,限制了他在縱向空間上的擴展,他深陷於緩慢而痛苦的痙攣之中。造成這種痛苦的,與其說是緊緊纏繞在他胸口的縛帶,倒不如說更像是無生命力的石料本身。

3 雕像的表面被精心打磨得很光潔,刻畫出長長的凸面和沐浴在光照下的結實肌肉,與未經完成的粗糙部分構成了對比,這是米開朗琪羅作品中一貫的表現手法。未完成的部分體現了自主的表現意義,成為與物質鬥爭和趨向於絕對的張力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