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巴黎盧浮宮 > 米開朗琪羅《垂死的奴隸》,1513—1515年 >

米開朗琪羅《垂死的奴隸》,1513—1515年

大理石高209 cm1794年收藏

出自米開朗琪羅之手的兩尊囚徒像——《垂死的奴隸》和《反抗的奴隸》,位居盧浮宮最著名的雕塑行列,其創作初衷是裝飾教皇儒略二世的陵墓下層。這位教皇的陵墓工程在實施過程中多次遭委託人叫停和刪減規模,折磨了米開朗琪羅長達40年之久。《垂死的奴隸》和《反抗的奴隸》最初體現在1513年制訂的第二版設計方案中,但到了1524年又被從新確定的最終方案中刪去。1542年,米開朗琪羅將它們贈送給羅貝爾托·斯特羅奇,以感謝後者對自己得病期間的熱心收留和照顧。後來,米開朗琪羅還在世期間,這兩尊雕像被運至法國,先後安放在位於埃庫昂的蒙特莫朗西騎兵統帥城堡和位於普瓦圖的紅衣主教黎塞留的城堡內。1793年,黎塞留家族的最後一位法國元帥(黎塞留公爵)的遺孀試圖將它們出售時,這兩尊雕像被革命者沒收,成為法國的國有財產。米開朗琪羅為從大理石原料中「掏」出裸體男性形象而付出的腦力和體力上超乎尋常的巨大努力,在這兩尊雕像中得到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