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巴黎盧浮宮 > 菲利普·德·尚帕涅《黎塞留紅衣主教像》,1640年 >

菲利普·德·尚帕涅《黎塞留紅衣主教像》,1640年

畫布油畫222×255 cm來自於法國大革命時期沒收的藝術藏品

雖然在大部分情況下,尚帕涅下筆前都會對被畫像者的外貌和手部進行細緻觀察,但他卻顯得缺乏感情上的投入,對被畫像者表現出一種謹慎的態度和近乎於高傲的冷漠。儘管在描繪人物容貌時秉持客觀立場,不帶個人好惡,但他更為感興趣的似乎是人物的抽像人性,而不是他們的個性特徵。

法國人對於精準有序的構圖的特有審美趣味,經由普桑傳承於佛蘭德斯畫家菲利普·德·尚帕涅的諸多作品之中。尚帕涅年輕時便移居法國,作為宗教畫畫家享譽巴黎。儘管他從未去過意大利,但熟知卡拉瓦喬主義、卡拉奇的古典主義、新威尼斯畫派和巴洛克藝術的最新研究,因為他能夠從巴黎的藝術藏品中學習到所有這些風格。王太后瑪麗·德·美第奇對他讚賞有加,路易十三也對他十分器重。紅衣主教黎塞留經常請他作畫,並於1630年前後委託他負責紅衣主教宮的裝飾工程。他為黎塞留繪製了多幅肖像,在此過程中確立了他對官方肖像畫的創作理念:拒絕將畫中人描繪成騎馬的樣子或裝扮成神話人物,側重於表現被畫像者散發的個人魅力,而非人為植入的寓意。作為17世紀最著名的肖像畫家之一,尚帕涅賦予畫中人一種獨特的精神氣質,樸實而不張揚,符合那個時代道德主義者的思想,深受藝術家同時代人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