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巴黎盧浮宮 > 克洛德·洛蘭《夕陽下的海港》,1639年 >

克洛德·洛蘭《夕陽下的海港》,1639年

畫布油畫103×137 cm1639年收藏安德烈·勒諾特贈予路易十四

畫面尺寸雖小,但卻給人以遼闊深遠之感。為了給畫中的風景增添一抹高貴的氣息,洛蘭在構圖中對建築元素和自然元素的安排作了細緻入微的處理。這幅畫展現了藝術家描繪環境和光線的高超技巧。

理想化的風景畫誕生於崇尚古典藝術的美學環境中,是建立在完美與理性基礎上的一類畫作。它從17世紀初開始得到發展,在工作於羅馬的眾多外國畫家的推動下,最終形成了其獨有的風格特徵。法國畫家克洛德·洛蘭和尼古拉斯·普桑在這一發展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兩人都對此投入了極大的熱情,但是他們描繪的景象和表達的情感卻是截然不同的。事實上,洛蘭一方面將風景視為歷史畫中的主角,提升了風景本身在畫面中的地位,減少了對那些陶醉於風景之中的人物形象的渲染;另一方面徹底摒棄了使人回想起黃金時代的神話場面那種烏托邦式夢幻般的景象。他不像普桑那樣,追求理性而嚴格的清晰和精準,也無意表現普桑那種高遠但始終夾雜著不安和憂鬱的意境。洛蘭還很年輕時就來到了羅馬,與羅馬的鄉村建立了一種密不可分的聯繫。他觀察真實的風景,整日整日在野外度過,學習如何表現四季中及一天內不同時間的光線變幻。他採用自然隨和的表現形式,展現彷彿被框於舞台側幕中的延伸向遙遠天際的田園風光,並將這種風格持續於整個職業生涯,其間只對其做過微小修改,加入了他對自然的新近觀察,以使畫中的風景顯得更為準確。洛蘭的藝術風格對後世的風景畫家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他的作品中表現出的光線的連續性和風景的統一性是他們學習和效仿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