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蒙著眼睛的旅行者 > 後記 >

後記

2004年冬天,我偶然在一家小書店裡見到一本名為《虛構與生活形式》的書。作者的署名是一個莫名其妙的英文縮寫。這是一本哲學論文集,其中一篇探討了虛構學與小說的形式。作者總結了33個公式。他聲稱,任何短篇小說都可以根據這些公式構造出來,當然他指的是一篇小說的基本框架。出於好奇,我將它買了下來。

我一直以為,即使是在形式方面,小說也可以是無限多樣的,區區33個公式不可能將其窮盡。我學習這33個公式,並從一開始就想超越這些公式。本書收入的作品中,有些是運用公式進行建構的產物,而另外一些我自認為是無法還原為機械的虛構學原理的。但是,就作品本身的價值而言,我的思辦性努力或許並不重要。

令人遺憾的是,我的這些作品都難免暴露出一個拙劣作者在語言和技巧上的不足。此外,由於長期閱讀翻譯作品,我的語言風格亦深受其影響。在這裡,我並不打算從文化反思的層面上,探討這種影響是否有益。我只想說,雖然我憑空虛構了一些彷彿發生在西方世界的事跡,但那只是對處處漂浮的西方幻影的一種投射。既然西方作家可以臆想一種怪誕的東方情調,我們為何不能如法炮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