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蒙著眼睛的旅行者 > 「子虛烏有」拍賣會 >

「子虛烏有」拍賣會

將「子虛烏有」作為商品進行拍賣,具有某種劃時代的意義,至於其意義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目前仍然存在著激烈爭論。最初提議發起這一拍賣活動的是美國哲學家、文學批評家弗蘭克博士。據其本人說,他產生拍賣「子虛烏有」的想法肇始於一次旅途中的經歷。1984年秋季的一天,弗蘭克坐在開往紐約的列車上,他看到(或說,聽到)同車廂的四位乘客在玩牌,但奇怪的是,這四個人只是不斷喊出牌的名稱(花色和數字),而在他們的桌面上並沒有一張真實的紙牌。他們就這樣煞有介事地一局又一局地玩下去。一開始,弗蘭克認為這四個人肯定是瘋子,但後來他領悟到這實際上是一種假想牌,只要玩家有超人的記憶力,並且牌戲有恰當的附加規則(比如,任何玩家不得連續三次將牌出完),這種遊戲完全是可能的。「客觀性無非是一種主體間性或協同性。」弗蘭克解釋說。

「子虛烏有」是個特別的概念,它究竟指什麼呢?如果它本不存在,又如何對其進行拍賣呢?當然,自古以來就有哲學家認為,虛空是存在的,否則運動將是不可能的。但弗蘭克並沒有將「子虛烏有」等同於「虛空」或「真空」。他認為,虛空仍然是物理世界的一部分,雖然其本身不是物質,但就如影子一樣,它也不是物理世界之外的某種東西,如果將虛空賣給某個人,那無異於將某個星系賣給某人,這在他看來是荒謬的,也是違背其初衷的。那麼究竟什麼是子虛烏有呢?弗蘭克給出了一個說明:取一隻中等大小的電子錶,電子錶上有一個代表「秒」的,它在閃動。你盯著它,在它的兩次出現之間就是子虛烏有。這一說明有著太強的玄學色彩,有些人聲稱自己領悟了弗蘭克的思想,但多數人仍然批評其故弄玄虛。

假如對這類問題的爭論僅限於哲學領域,那麼它或許只是一種怪誕的思辨遊戲而已。但既然它涉及到一系列的商業運作,那麼就有更多的實質性問題需要解決。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誰有出售「子虛烏有」的權利?弗蘭克認為,在出售「子虛烏有」之前,它屬於每個人,但又不屬於任何人。這是一種令法學家們笑掉大牙的說法。但他進而指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誰有權利出售「子虛烏有」,而在於為了何種目的將之出售。如果出售「子虛烏有」是為了公益事業、全人類的福利,那麼由誰出售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所謂拍賣「子虛烏有」,本質上只是一種帶有刺激性的募捐活動。當然,這種「刺激性」被賦予了形而上學色彩。

不久以後,由一些著名哲學家、法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藝術家和慈善活動家組成了一個專門委員會,對拍賣「子虛烏有」的可行性進行了全面論證。與此同時,世界各大媒體均對此事作了相當規模的追蹤報道。3個月後,阿基萊亞拍賣公司在倫敦UT博物館組織了「子虛烏有」拍賣會。「子虛烏有」以5000萬英鎊起拍,經過多輪現場及電話競拍後,最終,收藏家伊裡奇以7450萬英鎊的價格獲得了「子虛烏有」,從那一刻起「子虛烏有」有了自己的主人。在當天晚間的記者招待會上,伊裡奇作出了一個令人驚異、費解的舉動,他將「子虛烏有」的所有權證書當眾付之一炬,然後,他說:「應該讓『子虛烏有』成為純粹的子虛烏有。」弗蘭克博士當時在場,他表示,伊裡奇的行動說明他真正領悟了「子虛烏有」的意義。拍賣所得款項,扣除必要支出後,被全部用於對植物人的救助工作。

但事情並沒就此結束,它開始向著略為不同的方向發展了。兩年以後,世界盲棋大師麥克塔格特拍賣了一套「盲棋子」,據他說,這些棋子一直存在於他的思維之中,同年,好萊塢女影星愛莎妮爾絲拍賣了自己的影子。兩次拍賣均拍出了天價。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以虛幻對像為標的的瘋狂交易。

1991年,在幾個大國政府的暗中支持下,世界虛構物拍賣公司成立,文學作品中的「事物」正式流人市場。當年,特洛伊木馬以9000萬美元的價格拍給了馬勒勳爵,公司所得利潤被用於挽救亞馬遜熱帶雨林。次年,該公司又組織拍賣了朱麗葉殉情時所用的匕首和一套堂吉訶德的盔甲。匕首被一匿名人士購得,據傳買家是一位英國古董收藏家;盔甲則被西班牙藝術家莫爾雷斯收人囊中。莫爾雷斯還煞費苦心地再版了一套精裝本《堂吉訶德》,在書中第一章下方一個不顯眼的地方加上了一條腳註:「該套盔甲現屬於莫爾雷斯。」

可以想見,在不久的將來,阿萊夫、白雪公主沒吃完的蘋果、美杜莎的頭顱、射中阿喀琉斯之踵的毒箭……都會進人現實中的商品流通領域。但是,已有批評家指出,物以稀為貴,無論是實存對像還是虛構對象,概莫能外。所有虛構對像雖然在文本中是截然不同的事物,但從超越文本的角度看,它們實為同一類虛擬商品,就同藝術品一樣,其價值是由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歷史事件決定的。拍賣活動本身的首創性賦予了被拍賣對像一種特殊價值,如果不斷重複此類拍賣,那麼其終將成為一種無聊之舉,久而久之就無人問津了。

普通人對於虛構對象的拍賣活動通常採取一種相對漠然的態度,他們認為那只是有錢人的投機遊戲。但最近,荷蘭哲學家、社會學家克拉麥斯指出,「子虛烏有」以及各種子虛烏有的對象已經侵人了世俗社會,它們令「有」「無」之間的界限變得更為模糊了,而在這背後,隱含著價值本身的虛幻化。虛構對像獲得價值,價值成為虛構對象,一切最終會歸於自欺欺人的把戲。直至今日,「子虛烏有」拍賣會的餘波猶存,虛構對象的交易活動方興未艾。價值與價值判斷之間的互生關係在這一過程中以一種更為極端的形式得到了表現。不難推測,在第一階段取得種種子虛烏有之物的買家必將自覺地推波助瀾。至於其前景如何,關鍵看我們對其前景的預測如何。價值也許只是虛構的目的地,它的功能僅在於劃定行進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