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巔峰追光者 > 6.4 格羅斯蒙印象 >

6.4 格羅斯蒙印象

第一晚到達格羅斯蒙,當太陽剛剛落下,我看到了煙雨空濛的風景,藍調子中帶著粉色,彷彿憂傷的情緒中帶有一點浪漫,這本屬於中國江南的畫面卻出現在了北美大陸上,不僅僅是地理位置不同,我這個常年拍攝西方風格的攝影師眼光也有所不同,於是有了這麼另類的寫意山水,《格羅斯蒙印象》。

6.4.1 前期拍攝

先講一講我當時所處的環境和時間。離開聖約翰之後,我驅車八個多小時來到格羅斯蒙國家公園,太陽正把自己最後一點餘暉收走,天上下起了小雨,我當時開在一條連綿起伏的公路上,所以看出去的視野也是一會開闊,一會狹窄,整個海灣就這樣斷斷續續地在我的腦海中拼湊著畫面。出於一個攝影師對顏色的敏感,我自然而然注意晚霞的變化。說心裡話,這樣的一點紅色不足以讓我停下車來拍攝,但是幾經變化之後,我看到了遠處從天上投到水面的晶瑩白光,這個時候再看天上的粉色、藍色,雲的形態,突然都活了起來,每個元素都聯繫了起來。就這樣,我決定停車,因為這個畫面太像我曾經欣賞和研習過的版畫了。其實這就是攝影借鑒其他藝術形式的一個例子,我們腦中有多少畫面是照片呢?是不是也有很多電影、繪畫、插圖中的影像?這些都可以作為發現和定格現實生活中美的依據。

再說回這幅圖的創作,我停下車找到一處高點,開始架起三腳架拍攝。構圖上我花了很多心思,也做了很多嘗試,如下面這幅圖。

這麼拍當時的想法是讓右下角的秋葉和整體的藍調子做對比,但是它帶來的問題是構圖亂了,同時也破壞了遠處山勢的連貫性。所以我開始移動機位,找新的元素擺放位置。我看到雲的形態比較突出,另外海水本身太平淡,於是我決定大部分留給天空,只給大海一點位置。事實證明這麼做帶來了很好的視覺衝擊力,構圖分析如下圖所示。

這幅照片的焦點是對在雲彩上,為什麼這一次我不對在畫框的下1/3處呢?其實我對在下1/3處也可以,但是水面沒有什麼對比的線條,所以相機找焦點會比較難。而且遠處的這些景物都屬於無窮遠的範疇,我使用長焦將它們拉近,原則上這些都在同一個焦平面,所以我可以對在雲朵上,這樣水面也在焦內,或者我乾脆把對焦環擰到無窮遠(稍微回撥),整個畫面也是清晰的。對焦點如下圖紅色方框所示。

用光上,該幅圖片無須多說,最精彩的就是太陽落山後的冷調子,配上一點粉紅,以及遠處海平面上的一點波光粼粼,本質上來講,已經沒有什麼光線了,或者說取的都是餘暉和顏色。

這幅圖片的參數選擇:光圈11、快門1/8秒、ISO 800,如下圖所示。

這次是一張出片,不用曝光合併,原因是處於暮光階段,光比特別小,後期稍微調整對比度就可以了。而選擇ISO 800也主要是考慮到當時風大,我不想用太慢的快門速度,光圈11是風光拍攝的常規選擇。

6.4.2 後期處理

這種一張出片的作品後期處理十分簡單,應該說主要工作已經在前期完成了,底子打得好,不需要後面太花力氣,但是無論怎樣,對各種元素的效果加強、整體調節還是必需的,接下來我們就看一看操作的步驟。

首先,我把這幅圖片載入到Photoshop中,如下圖所示。

我們可以看到,原圖有許多感光片髒點需要抹除,另外從構圖上講,還可以上移並留給水面少一點,地平線稍微往右傾斜。調整後的效果如下頁上圖所示。

這樣整個畫面乾淨了,構圖也更有意境。

接下來,我需要提高這幅圖片的整體對比度,這裡我還是選用曲線調整圖層來完成。

我還是用黑色的筆刷將左右兩個角的山石做了遮擋,不參與對比度調節,以免丟失暗部細節。

剩下的工作就是局部調節,天空的粉色我覺得還不夠,所以這裡需要提升紅色的比重,另外天空最上方的雲細節豐富,可以壓暗一點,增強一點質感,還有就是整體的藍色調要再加強,並且對水面的亮部做柔化處理。

使用色彩平衡來增加高光部分粉色中的紅色調,提升紅色的比例,如下圖所示。

大家可以看到,提升了紅色之後,繼續使用黑色的蒙版將這種效果帶到的其他區域刷掉,畢竟高光是個籠統的概念,還包括一些水面和天空藍色的地方,而這些地方我不想要增加粉紅色。

對於天空最上方的雲要壓暗,我直接使用曲線調整圖層來做,然後配合蒙版去掉其他部分,如下頁上圖所示。

暗下來之後的雲自然細節也更突出了,所以這種降曝光增加細節的手法大家應該學習。

對於水面的柔化處理,我使用Nik Collection→Colour Efex 4中的經典柔化,如下圖所示。

同樣也是添加了蒙版,只把遠處的水面刷出來。而冷色調的提升,我採用照片濾鏡調整圖層,如下圖所示,把非藍色調的部分刷掉了。

最後一步調節整體飽和度和增加銳度,最終效果如下圖所示。

一幅《格羅斯蒙印象》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