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尋路中國 > 譯後記 >

譯後記

從2O01年到2010年的十年時間,美國青年作家何偉(Peter Hessler)先後寫作了三本關於中國的著作,分別是《江城》(2001)、《甲骨文》(2006)和《尋路中國》(2010)。《江城》以作者於1996年至1998年在長江和烏江交匯處的涪陵一所大學任教時的經歷為主線,反映了改革開放政策在中國內陸城市的人們身上所產生的變化與希冀;《甲骨文》通過對人們既熟悉又陌生的甲骨文的命運的描述,力圖揭示中國文化的內涵和實質,《尋路中國》則致力於反映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脈絡。這三本書分別從不同的側面刻畫中國社會的人文、歷史與經濟,構成了作者的「中國三部曲」,奠定了作者在西方社會獨一無二的以寫真實中國見長的卓著地位,同時也讓他贏得了相當多的中國「粉絲」讀者。

《江城》發表已有十年之久,迄今仍舊熱銷海外,而且被翻譯成了多種文字出版,在其中一個版本的封面上,曾經出現過一行文字:「如果只讀一本關於中國的書,就選這本吧。」但這本書目前只在台灣出版了繁體中文版,逗得許多只能通過閱讀中文來跟何偉溝通的「河粉」心癢不已。

而在《尋路中國》的英文版出版僅僅一個多月之後,何偉便通過電子郵件告訴我,上海譯文出版杜已經拿到了該書的簡體中文出版權。這一方面估計是因為「經濟發展」這個話題非常符合中國的時代主題,另一方面也足見上海譯文出版社所具備的專業眼光和敏銳嗅覺。

何偉在涪陵教書的時候,我們就成為了同事和朋友,因此對他的文學創作我可能比別人瞭解得更多一些,更深一些。2006年,美國查爾斯頓大學(College of Charleston)將《江城》列為該校學生的必讀書目之一,邀請我前去以一個中國人的視角跟他們的學生和社區居民交流對何偉作品的理解。2007年,我在《外國文學動態》上發表論文《何偉:熱受中國的美國文壇新星》,首次向中國的學者和文學愛好者介紹何偉和他的主要作品。之後,我又在《重慶晚報》等報刊以及網絡博客撰寫文章,進一步介紹這位美國作家。此外,我還先後在擁有大量「河粉」的涪陵接受電視台和電台專訪,與本土讀者一起去詮釋他的作品。

儘管如此,在翻譯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是發現,他作為作家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所具有的洞察力大大地超過了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中國讀者。這種洞察力使他能夠把《尋路中國》寫得比《江城》更有時代感,比《甲骨文》更具可讀性。也正因為如此,我自覺得要把這本書翻譯得「漂亮」一些,否則會感覺到似乎辜負了何偉關於「書寫最時新的東西」的允諾。但是,在翻譯的過程中,要時時刻刻做到這一點卻並非易事。好在我和何偉隨時保持著聯繫,他的華裔太太及其家人對漢語的把握程度幫了我的大忙。何偉的三部作品的英文書名都只有兩個英文單詞,River Town和Oracle Bones都很好用漢字加以對應,Country Driving卻有些不一樣,Country和Driving都是多義詞,組合在一起更可以表達多層意思。一方面,何偉是通過在中國北方的鄉村地區和南方小城駕車看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汽車和道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確實起到了推動作用。因此,要確定譯本的書名首先成了難題。還好,通過我和何偉本人,以及他的太太和岳母的協商,最終把書名翻譯成《尋路中國》。這個書名既與何偉所進行的駕車之旅相吻合,也映照了全書三個篇章一致蘊含的主線。

與此同時,我盡可能地與書中所涉及的相關人物進行了聯繫,他們是主角,對細節的表述更有把握,更有助於我準確地做好相關內容的翻譯工作。所以,我的翻譯過程不僅僅是一次文字的轉換過程。我從網絡資料以及與郭瞇瞇的電郵聯繫中,看到了她教授瑜珈的執著態度,更好地領會了她在文中小主人公魏嘉生病時的全情相助。關於魏子淇開辦的「長城驛站」,我是在查閱了大量網絡資料後才知道,除了仰仗於他本人的商業頭腦和執著態度,還得益於北京市政府有關弘揚長城文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又比如在「工廠」那一部中,不論老闆還是打工仔,都喜歡在牆上寫上自勉的話語,我因此在「美國格雷專業電氣工程公司」的公司主頁上看到了他的老闆季金力手書的「未來震撼眼前……」那一幅巨型標語,以及那些琳琅滿目的線纜產品。在翻譯極具美國特色的文字部分時,我的幾個美國朋友給我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說明和解釋,使我的譯文更符合中國讀者的認知心理。而對於具有中國特色的標語和橫幅,我一方面通過網絡圖片資料進行內容確認,同時還盡可能地通過所涉地區的朋友加以確認。儘管如此,對於何偉所引用的很多標語,我還是無法找到與之對應的原文,只能結合我本人的認識,重構了一幅幅也許並不準確的標語和橫幅。

翻譯這本書之前,出版社給我的期限是半年時間。在翻譯的過程中,何偉說要在今年秋季或者冬季帶著他的雙胞胎女兒回到涪陵做一次訪問。為了爭取讓譯本面世的時間趕得上他來中國訪問的時間,我在四個月的時間裡加班加點地做完了全書的翻譯和初校工作。其間,初為人父的何偉耐心地解答我在翻譯中遇到的很多具體問題,使我的工作受益匪淺。為了早一天完成翻譯任務,我的家人陪著我挑燈夜戰,充滿好奇地聽我朗誦譯文初稿,並提出了寶貴的修改建議。我的同事朋友們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閱讀我的譯文初稿,並進行了認真的校正工作。在此,請允許我向他們致以最真誠的謝意。

對何偉在涪陵、重慶、乃至全國的大量粉絲和讀者來說,我努力地想讓這個譯本忠實地反映何偉的作品在內容上的精彩和深邃,以及在寫作手法上的簡潔和乾脆,據此領略他對這片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土地的熱愛之情。對於其中的謬誤和不足,懇請諒解,並不吝賜教。

李雪順

2010年9月寫於「江畔之城」——涪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