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羅輯思維:有種、有趣、有料 > Part Ⅱ 好慈善是一座座矗立的高峰 >

Part Ⅱ 好慈善是一座座矗立的高峰

那到底該怎麼做慈善?這可能是中國紅十字會,還有我們大家都要思考的問題。

很多人說,中國人就是道德水平不高,搞什麼慈善?得繼續教育。其實真的不是這樣,中國人道德水平一點兒都不低。

隨便舉個例子。1930年的時候上海已經善堂林立,上海民間捐贈的各種慈善基金當年的支出大概是300萬大洋。聽著好像也不多,不就300萬嗎?現在在北京也就一個兩居室的事。可是要知道,在1930年,整個上海市的公共財政支出才700萬。換句話說,民間的慈善資金已經達到了政府公共支出的40%,這樣的比率世界上哪個國家曾經達到過?

@519255687: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利他之心和自私之心是一個正常人的兩個平衡面,有多強的利他欲就有多強的自私心——小人之見?非也,想得太美或太醜都是沒擺對境地。用多大心思去尋找慈善就會有多大心思去放縱私慾。施善止步於偶遇,自私就會止步於一念。

所以中國人是壞人嗎?根本就不是。因為善行這件事情,惻隱之心嘛,孟子說人皆有之。利他和自私是人性的兩面,它們根植在每個人的人性深處。理解不了利他就理解不了自私。所以,慈善這件事情,每個人心裡都有。我們現代社會、現代國家的建設要做的是,把每個人的善心和善行,整合起來變成一件真正對社會有利的事情,而這是一個非常艱巨而複雜的工程。

那麼,今天的中國紅十字會到底應該怎麼做慈善?爆發郭美美事件之後,他們也很委屈,因為郭美美跟他們沒有什麼關係。但是社會上對中國紅十字會的捐款直線下降。那他們應該怎麼辦?我覺得這樣的方法不用我們今天想,一百年前就有人把這件事情做得很好了,而且就在中國這片土地上。

這就讓我們不得不說到協和醫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協和醫院是個好醫院,但我要告訴你的是,一百年前協和醫院創辦的時候,它不是中國最好的醫院,它是全世界最好的醫院。

@梁懌:做慈善也不是拍腦袋就能做出來的,需要經過細緻的調研,經專家做過完整的方案才可實施,並非一句簡單的「把錢給窮人」可以概括。一句話,做慈善也需要專業。

協和醫院不是中國人創辦的,是美國巨富洛克菲勒[2]。洛克菲勒晚年的時候開始向全世界捐贈,捐贈最多的當然是美國本土,第二位的就是中國。當時洛克菲勒就想在中國捐助一項醫療事業,準備花很多錢。在1909年,還有皇上的時候,他就派一個調查團到中國,搞了一次大摸底調查。後來又派了一次,在1912年到1914年期間,而且是派他的親兒子小洛克菲勒到中國來。後來寫了一份報告,叫《中國的醫學》,這份報告至今還是中國醫學史上最重要的一份文獻。

調查團最後給老洛克菲勒提供了兩套方案:第一套方案,用這些錢在中國各大中心城市多建一些醫院,來服務更多的中國人。第二套方案,用這筆錢在北京建全世界最好的一家醫院,一切都按最高標準來,給中國醫學界樹立一個標桿、一個高峰。洛克菲勒幾經思考選擇了後一個方案,這就是協和醫院的來歷。

協和醫院創辦之初所有的標準都是最好的。花重金買下王府井口的豫王府,由世界最著名的設計師設計,包括每一個抽水馬桶都是從美國本土運來的。當然硬件還不重要,重要的是軟件。協和醫院創辦的時候集合了當時世界上最著名的醫學家和醫學教育家,包括全世界最好的醫學學府——金醫學院霍普斯的院長,在協和醫院開院的時候都來了。醫院裡到處充滿了大鼻子,到處都是專家、教授。這麼多人在中國要幹什麼?不是辦醫院,而是要辦醫學院。

1914年協和醫學院開班的時候只招了7個人。而8年之後,第一屆協和醫院的畢業生只畢業了3個人,就是這麼嚴格。協和醫學院從創辦,一直到抗戰停辦,這麼多年的歷史上,它的那種嚴謹、苛刻,已經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當時協和醫學院內部有一個詞叫「協和臉」,就是整天一張苦瓜臉,因為學習太累了。

吳階平[3]這些人的回憶錄裡記載,到協和醫學院當學生,意味著暗無天日。早晨起來讀書、學習、做試驗,中午匆匆忙忙扒一口飯,下午學習、做試驗,一直到晚上10點多鐘回宿舍。

@韓秉甫:對於慈善事業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論是做看到的,還是做聽到的,只要最終構建的是一種高尚的和諧的社會秩序,在這個前提下做了就比不做強。至於將好的想法變成好的做法再變成好的現實,是需要整個社會的大智慧的,尤其是政府的。

協和醫院給學生,包括教授、老師提供的伙食非常好。下午4點多鐘一道茶點,晚上10點多鐘還一道茶點,但是根本沒有人有食慾去吃。

協和醫院的教學管理制度極其嚴酷,它用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淘汰。

協和的學制非常奇怪,不是60分及格,而是75分及格。每一學年都會有大量的人被淘汰掉,這就是協和醫學院的學習生活,緊張而殘酷。它的目的,就是要用一個還算大的基數,篩選出極少的精英,要在中國的醫學界培養幾座高峰。

協和醫學院的另外一種精神,就是仁心。最著名的故事發生在中國的婦科創始人林巧稚[4]女士身上。據說當年她報考協和醫學院的時候,參加一門筆試,正好在門口遇到一個病人暈倒,她到底是參加筆試呢,還是把病人送醫院呢?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然後就回家了。她覺得沒希望了,因為一門考試沒有參加。但非常意外的是,她居然接到了錄取通知書。因為校方看到了這個行為,認為這才是一個大夫的品行。

當時協和醫學院的婦科有一個美國科學家,這個人對門診、住院病人一點興趣都沒有,天天埋頭在實驗室裡搞試驗。他取笑林巧稚說:「你們這些女人,搞婦科?這是一門科學。不要以為給病人擦擦汗、捏捏病人的手就能當教授。這是一門科學,你能當得上教授嗎?」結果第二年協和醫學院就把這個教授開除了,聘林巧稚當教授,當婦科主任。

這就是協和醫院的精神。它無論是在科學技術上,還是在醫學精神上,都按照最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事實上,協和醫學院並沒有培養出多少人,但是在中國的醫學界,協和是一座多麼高不可及的高峰!

@hpsina12:凡事都有兩面性。協和醫院在當時是一個高峰,是一個標榜。反面就是壟斷。所有資源投入到裡面去,價格之昂貴,豈是平常人能看得起這病的?我更看中前者,辦更多的醫院,服務更多的中國人,競爭之下,看病的價格會相對降低。有錢人可以去好一點的醫院,窮人也能看病。要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就是這樣。

慈善是一件百年大計,甚至是千年大計,要相信某些精神上的高峰一旦聳立起來,它的效果、光輝照耀之處,將是千秋萬世。

羅胖推薦文章:《協和醫院的誕生和成長》

作者:李子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