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羅輯思維:有種、有趣、有料 > Part Ⅲ 對真理抱持一份懷疑 >

Part Ⅲ 對真理抱持一份懷疑

慈善為啥讓西方精英不爽?

每一年大家都要過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什麼叫節?節就是在漫漫的歷史長河當中,我們這一代人又可以安放一個小小的界碑。在這個時候,我們要放寬歷史的視角,站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反身來審視我們今天談的慈善。

我們中國這一代人提到慈善,都認為是好事情。富人把錢給窮人,哪有不好的事呢?它是一個絕對正確的名詞。

可是在西方主流社會,關於慈善的辯論一直持續到今天,我相信以後還會一直辯論下去。因為,慈善確實也有它的負面作用。很多西方的精英分子就會想:我幹嗎養活窮人?我這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都是我用勤奮、智慧掙來的。一些窮人天天躺在那兒生孩子,靠政府補助生活,我心裡也不平衡啊!

@明珠光明:我對老羅的其中一個觀點很不贊同。窮人就等於懶人嗎?我從小到大,身邊就有很多人一輩子都很勤奮,可還是很窮。10年前我的這些窮親友,一天從早干到晚也就50元收入的樣子,可孩子讀大學動不動就上萬,老人有病動不動就上萬。這些親友或多或少都受過別人的接濟。在我心裡他們是英雄,是有擔當的大英雄。近年,這些窮親友都過上了好日子,這是讓人高興的事情。

在歐洲、美國這樣的西方主流社會確實有這樣的現象,有些少數族群,就靠生孩子維持生計。孩子一出生,政府的補貼,奶粉錢、食品券、房屋補貼都下來了。一旦沒錢花,再生一個孩子就解決了,反正他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不高。這讓那些主流精英們心裡也不平衡。

關於慈善,關於富人該不該補貼窮人這樣的爭論,在歷史長河每流經一段的時候,它的面目都不一樣。就在短短一百年前,在英國所謂的維多利亞時代,那是英國的國力蒸蒸日上的時候,是馬克思、達爾文那一代人生活的時代。

一個牧師就曾給議會寫信,他說應該把國家辦的救濟機構變成人間地獄,那個地方伙食就應該是最糟糕的,每個人在裡面受盡屈辱。為什麼?因為要用這種地方嚇唬窮人,不能讓他們犯懶,要勤奮工作,要為國家,為自己的家庭做貢獻,而不是躺在救濟機構裡混吃混喝。這樣他覺得才有益於世道人心。

@天生我兒必有用:其實不僅僅是慈善,任何事情都應有個度。好壞、福禍都是相扶相依,沒有黑暗的世界絕對不是天堂,沒有問題的社會也絕不是個健康的社會。就如太極的黑白相間,陰陽相衡。不過藩爺的這種慈善觀念及做法還是值得強烈推薦的。

你要知道,牧師是以博愛他人為終身志業的一群人。居然一個牧師會給議會寫這樣的信。所以,我們看,慈善這個觀念在短短一百多年的歷史流變當中,也已經改變過面目。

真理真不真?

回到今天來說。我個人仍然認為慈善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它深植在人的內心,它和自私一樣是人性的兩個面。但是面對這麼多社會政策的爭執,我們是不是要回到一個原點,那就是只回到自己的內心,回到自己的生命體驗中再重新定義慈善。而不去對社會政策作過度輕率的詮釋。比如把「春晚」的錢捐給窮人這種主意,應該少出。

@宏才卍偉略:我也不太認同曾國藩的「慈善止步於看見」這個說法,而應該是通過自己的慈善努力,能夠帶動更多的人,甚至形成一種價值形態,讓更多的有錢人參與進來,從而防止大量的有錢人移民海外,挖空中國,以實現鄧爺爺的先富帶後富,共走富裕路的過程!

比如說曾國藩一生就不主張捐錢,不主張大張旗鼓地做慈善。他認為,如果要做慈善,最好偷偷摸摸地,不讓任何人知道。不能像某位慈善家一樣,恨不得讓全城的窮孩子都排著隊,一張一張地發錢。曾國藩覺得這個事兒千萬幹不得,因為會擾亂當地的社會結構。

他怎麼做呢?他說很簡單,我看到就做。我看到一人沒飯吃就給他幾兩銀子;看到一個人沒房子住,也許就把他接到家裡來住一天。這就是所謂惻隱之心。看到就去做,看不到就不要管,因為後者是社會進步的結果,而不是個人善心大發的成就。

想起前不久看到一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史料。1918年的7月15號,德皇威廉二世登基30週年紀念日。那天凌晨,威廉二世長途跋涉趕到德軍前線,此時距離馬恩河戰役 薩赫爾是一個地理名詞,範圍包括今天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的八個國家——塞內加爾、毛裡塔尼亞、馬裡、布基納法索、尼日爾、乍得、蘇丹和部分的埃塞俄比亞。這些國家現在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

[2] 美國實業家、慈善家,以革命了石油工業與塑造了慈善事業現代化結構而聞名。1870年他創立標準石油,在全盛期壟斷了全美90%的石油市場,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億萬富豪與全球首富。他也普遍被視為人類歷史上首富,財富總值折合今日之3000億美元以上。

[3] 著名泌尿外科醫學家,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雙料院士。1942年畢業於協和醫學院。先後奉命為金日成、蘇加諾、胡志明、費迪南德·馬科斯等人提供過醫療服務。曾任江青、林彪的保健醫生。1972年,吳階平出任周恩來醫療小組組長,為其診治膀胱癌。

[4] 又名麗咪,福建人,中國現代婦產科學的奠基人之一。1929年畢業於協和醫學院。林巧稚終生未嫁,但一生親自接生了5萬多嬰兒,而在每一個的接生牌上也會親筆寫上「Linqiaozhi\'sBaby」,所以也有「萬嬰之母」的稱號。

[5] 這裡指第二次馬恩河戰役,而非以超級慘烈著稱的第一次馬恩河戰役。在1914年的那次戰役中,雙方共200萬人投入戰鬥。五天中,英法聯軍死傷26萬人,德軍損失25萬人,最終德國人戰敗。1918年這一戰,德軍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