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 空氣、水和土壤 >

空氣、水和土壤

中國生態環境遭受衝擊的歷史歷經幾個階段。早在幾千年前,中國就出現大規模的濫伐森林現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內戰結束後,自1949年和平時期開始,中國森林砍伐、過度放牧和土壤侵蝕的問題更為嚴重。從1958年到1965年「大躍進」期間,工廠的數量進入無序增長狀態(單是在1957年至1959年間,工廠的數量就增加了4倍),濫伐森林和污染問題更為嚴重(以取得大煉鋼鐵所需的燃料)。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出於備戰的考慮,中國把許多工廠從防守薄弱的沿海地區遷至深山老林,污染問題則進一步惡化。中國從1978年起開始改革開放,生態環境問題繼續惡化。中國的環境問題可歸納為6大類:空氣、水、土壤、棲息地破壞、生物多樣性消失以及超大型工程。

先從中國最嚴重的污染問題說起,也就是糟糕的空氣質量,這可以從我們所熟悉的圖片上看出來:在中國許多城市,人們開始戴著口罩走在路上(參見圖25)。一些城市的空氣污染堪稱世界之最,污染指標超過正常標準的數倍,嚴重影響居民健康。隨著汽車數量和煤炭發電量的高速增長,空氣中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成分也在相應升高。在20世紀80年代,酸雨僅限於南部和西南部個別地區,現在已經擴展到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四分之一的城市的酸雨出現頻率在年降雨天數的一半以上。

同樣,由於工業和城市廢水的排放,以及農業和水產養殖導致化肥、農藥、排泄物等引發水體富營養化(這個名詞指的是上述各種營養物進入水體,致使藻類大量繁殖)。因此,中國大部分河流和地下水水質不良,並在繼續惡化之中。在中國,約有75%的湖泊和幾乎所有的沿海海岸都已受到污染。海洋赤潮從20世紀60年代的每五年一起到現在已是每年一百起,所謂的赤潮就是大量的有毒海藻危及魚類和其他海洋動物。1997年,北京重要的官廳水庫宣佈不適合再提供飲用水。在中國,只有20%的生活廢水得到處理,而第一世界國家則有80%。

中國的水資源問題由於缺水和浪費正在日益惡化。以世界標準來看,中國淡水資源不足,人均擁有量僅為世界人均擁有量的四分之一。更為嚴重的是,各地水資源分佈不均,北方居民人均擁有量僅為南方的五分之一。水資源不足再加上浪費,使得中國100多個城市遭受嚴重的缺水危機,有時還影響到工業生產。城市用水和農業灌溉有三分之二來源於地下水,依靠井來汲取含水層裡的水。但是,這些含水層正在慢慢枯竭,在大多數沿海地區,海水開始滲入這些含水層,從而導致地表下陷。中國是世界上河流斷流問題最嚴重的國家,至今河水仍在被不停地抽取,因此斷流問題進一步惡化。例如從1972年到1997年這25年內,有20年的時間黃河下游出現斷流,而斷流天數也從1988年的10天增加到1997年的230天,甚至在潮濕的南方,如果遇到乾旱季節,長江和珠江也會斷流,從而影響航行。

中國也是世界上土壤侵蝕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參見圖26),目前已有19%的土地遭到侵蝕,每年土壤流失量達50億噸。黃土高原是土壤侵蝕最嚴重的地區(黃河中游的高原地區有70%遭到侵蝕),而且逐漸擴展到長江。長江的輸沙量已經超過尼羅河和亞馬遜河這兩條世界上最長的河流。由於河流(水庫和湖泊)泥沙淤積,致使中國可航行的河道變短50%,輪船的體積也因此受到限制。土壤的質量、肥力和數量呈消減趨勢,一部分是因為長期使用化肥和農藥,致使蚯蚓數量減少,肥沃的農田面積因此減少50%。此外,中國9%的土地深受鹽鹼化的困擾(鹽鹼化的成因將在第十三章討論澳大利亞時再做詳述),這主要是因為乾旱地區的灌溉系統設計不合理和管理不當造成的(關於這個問題,政府已經開始補救,並取得良好的進展)。此外,由於開墾和過度放牧,中國四分之一的土地已經受到荒漠化的影響。在過去十年中,北方15%的農牧地區遭到破壞。

中國的種種土壤問題,如侵蝕、養分流失、鹽鹼化、荒漠化和城市化,再加上採礦業、林業和水產養殖業的開發,致使農地面積日益減少。這給中國的糧食安全帶來一個大問題,因為農地在消減的同時,人口數和人均糧食消費量卻在上升,潛在的可耕種土地面積也極其有限。人均農田面積僅為一公頃,不及世界平均標準的一半,幾乎與第十章討論的盧旺達西北部一樣少。再者,因為在中國垃圾很少回收再利用,大量的工業和生活垃圾倒在空地上,不但污染了土壤,也使農地受到影響。三分之二以上的中國城市都受到垃圾的圍攻,以前大多是可以分解的殘羹剩飯、塵土和煤渣,而現在則變成塑料、玻璃、金屬和包裝紙。正如我的多米尼加朋友在談及他們國家的未來(參見第十一章)時所預言的,中國在將來也有可能被垃圾所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