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 三座截然不同的島嶼 >

三座截然不同的島嶼

芒阿雷瓦、皮特凱恩和漢德森島是波利尼西亞東南部惟一適合人類居住的島嶼。除此以外,只有幾個地勢很低的環礁供人短期停留或參觀,但沒有常住人口。這三個島嶼大約在公元800年開始有人類居住,如上一章所述,這是波利尼西亞人向東擴張的結果。即使是三島中位於最西面的,也就是波利尼西亞人最早登陸的芒阿雷瓦島,距離最近的大型島嶼也有上千英里,如芒阿雷瓦島西面的社會群島(包括大溪地)和西北面的馬克薩斯群島。這兩個群島分別是東波利尼西亞面積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島嶼,它們與西波利尼西亞最東面的高地距離上千英里,也晚了2000多年才被人類殖民。因此,芒阿雷瓦島與它的鄰居們在偏遠的東波利尼西亞更加地遺世孤立。它們很可能是被來自馬克薩斯群島和社會群島的波利尼西亞人佔領,這股殖民潮隨後向更遠的夏威夷島和復活節島挺進,最終圓滿落幕(參見地圖3)。

在波利尼西亞東南部這三個適合人類居住的島嶼中,芒阿雷瓦島人口最多,有利於人類的自然資源最豐富。該島有一個直徑為15英里的瀉湖,四周由珊瑚礁圍起,還有二十幾個火山島和幾個珊瑚環礁,全島的土地總面積為10平方英里。瀉湖、珊瑚礁和瀉湖外的海洋裡生活著大量的魚類和貝類,其中有一種特別珍貴的黑唇珍珠牡蠣,又大又多,現在被用來養殖著名的黑珍珠。另外牡蠣本身就是美食,而厚達8英吋的貝殼還能被用來製造魚鉤、刨菜刀、擦絲工具和裝飾品。

芒阿雷瓦島的瀉湖地勢較高,雨量充沛,因此島上有泉水和間歇溪,森林蒼翠茂盛。波利尼西亞人住在海岸附近地勢低平的一帶,他們在村後的山坡種植蕃薯和山藥;在泉水下方的梯田和平地種植芋頭,用泉水灌溉;在海拔較高的地方種麵包樹和香蕉等樹類作物。因此,耕種、捕魚和撿拾貝類足夠養活幾千個芒阿雷瓦島民,該島的人口數可能是古波利尼西亞時代皮特凱恩島和漢德森島的10倍。

對波利尼西亞人來說,芒阿雷瓦島最大的劣勢在於缺乏製造手斧等工具的上等石材(這就像美國幾乎擁有所有重要的自然資源,唯獨缺乏優質鐵礦)。芒阿雷瓦島瀉湖的珊瑚環礁中完全沒有上好的石材,連火山島也只出產粗糙的玄武岩。這種玄武岩用來蓋房子、砌牆、搭爐灶、做獨木舟的錨、石杵等粗傢伙還行,但做手斧質量顯然差強人意。

幸運的是,這一缺陷正好被距離該島東南部300英里處的皮特凱恩島所彌補。這是一個面積較小(2.5平方英里)、地勢陡峭的死火山島。我們可以想像芒阿雷瓦島民最初劃著獨木舟,在無邊無際的海洋上航行幾天幾夜後發現這個島嶼,會是多麼喜出望外。他們在惟一可以靠岸的沙灘登陸,爬上陡峭的山坡,然後下山來到「下繩採石場」,這裡是波利尼西亞東南部惟一出產火山玻璃的地方。火山玻璃的碎片可製成尖利的切割工具,即波利尼西亞人的剪刀和小刀等利器。這群芒阿雷瓦島民們沿著海岸往西行不到一英里後,又找到新的驚喜,他們發現了優質的玄武岩礦,從此那裡成為波利尼西亞東南部最大的手斧生產基地。

儘管在其他方面,皮特凱恩島比芒阿雷瓦島要遜色得多。它雖然也有間歇溪,森林裡也不乏做獨木舟的巨樹,但皮特凱恩島地勢陡峭、面積狹小,農業用地相對稀少。除此之外,另外一個不利條件是皮特凱恩島沒有珊瑚礁,近海海底地形陡峭,因此捕撈貝類和魚類都要比芒阿雷瓦島來得困難。特別是皮特凱恩島不出產既能食用又能製成工具的黑唇珍珠牡蠣,因此,在波利尼西亞時代,該島人口也許還不足100人。1790年,龐蒂艦的叛逃水手攜波利尼西亞隨從總共27人在皮特凱恩島落地生根,今日,他們的子孫數也不過52人。1856年,島民曾增至194人,其後果是過度耗盡島上的農業資源,英國政府因此將大部分人口遷徙到遙遠的諾福克島。

波利尼西亞東南部還有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島嶼叫漢德森島,雖然在三島中佔地面積最大(14平方英里),但也是最遙遠的一個(位於皮特凱恩島東北100英里,芒阿雷瓦島以東400英里處),同時也是生存環境最惡劣的一個。漢德森島與其他兩個島嶼不同,它不是火山島,而是一個地質作用造成的高出海平面100英尺的珊瑚島。漢德森島缺乏用來打制工具的玄武岩等石材,這對仰賴石器的人類社會而言是一個極大的限制。此外,另一個限制人類生存的不利條件是漢德森島由多孔的石灰岩構成,島上沒有溪流,也沒有可靠的淡水資源。最多會有幾場不期而至的降雨,雨水從洞頂滴下來,在地面形成積水,而島外20英尺處的海洋也會有淡水湧出。馬歇爾·魏斯勒在島上做研究的那幾個月,用現代防水布收集雨水來充當飲用水,但這些水只夠用來做飯,至於洗漱仍不得不用鹹海水。

漢德森島上土壤不多,零星散落於石灰石之間。最高的樹木只有50英尺,無法用來做獨木舟。灌木叢則低矮濃密,要用彎刀才能劈出一條路。只有在漢德森島的最北端才有狹長的海灘,南部都是懸崖峭壁,船隻無法登陸上岸。最南端是珊瑚礁圍緣與石灰石交錯生成的地形,高低不平,鋒利崎嶇。只有三隊歐洲人到過漢德森島的最南端,其中之一便是魏斯勒的小組。他們穿著厚底的靴子,花了五個小時才從漢德森島的北岸走到南岸。在那裡,魏斯勒很快發現赤足的波利尼西亞人曾經住過的巖洞。

儘管有種種不利因素,漢德森島還是有其吸引人之處,在珊瑚礁和淺水處生活著龍蝦、螃蟹、章魚和少數幾種魚類和貝類。但不幸的是,沒有黑唇珍珠牡蠣。在波利尼西亞東南部,海龜惟一的產卵處便是漢德森島的海灘,每年一月到三月間,綠海龜會爬到那裡去下蛋。漢德森島曾至少有17種鳥類在此棲息繁殖,其中包括數百萬隻海燕。呆在巢穴裡的海燕及其雛鳥很容易被捉住,這足夠供100個島民每人每天吃一隻鳥,吃上個一年。漢德森島上還有9種陸鳥,其中5種不會或不善於飛行,因此很容易被捉住,其中有3種大鴿子特別美味。

鑒於上述特點,漢德森島倒不失為午後郊遊的好去處,或者小住幾天,日日食海鮮、海鳥和海龜,滿足口腹之歡,但要是在此地住上一輩子恐怕太過危險。然而魏斯勒的挖掘調查顯示島上曾有一小群人竭盡所能地生存下去,這讓所有見過或聽過漢德森島的人大為吃驚。而證據則是98塊人骨和牙齒,這代表了至少10個成年人(有男有女,其中幾個超過40歲)、6個青少年,還有4個5歲到10歲左右的兒童。兒童的骨骼最能解釋他們是長期居住在島上,因為現代的皮特凱恩島民通常不會帶小孩一起到漢德森島伐木和捕魚。

還有一個相關證據便是埋在地下的大型貝塚。這個貝塚是目前科學家們在波利尼西亞東南部發現的最大貝塚之一,位於北海岸的沙灘,長300碼,寬30碼,正對著穿過漢德森島暗礁的惟一通道。貝塚的垃圾堆有許多食物殘層,魏斯勒和他的同事只是小試牛刀,就挖掘出大量的魚骨(三分之二立方碼的沙坑裡就有14751根魚骨)、42213根鳥骨(其中包括幾萬根海鳥的骨骸,大多為海燕、燕鷗和熱帶鳥類),還有幾千根陸鳥的骨頭(大部分是不會飛的鴿子、秧雞和磯鷸)。通過魏斯勒小小試挖坑裡的骨骸數,我們可以算出整個貝塚大概埋有多少骨骸,從而推斷出漢德森島民幾百年來必然留下了幾千萬根魚骨和鳥骨。根據放射性碳年代測定法,科學家們判斷最早的島民集聚地就是北岸的貝塚,其次是東北岸海龜產卵的沙灘,這表明人類之所以會在這兩個地方落腳是因為有野味可以果腹。

人類在這個除了長滿灌木外一無所有的珊瑚礁島嶼上到底是如何生活的呢?在所有波利尼西亞人住過的或曾經住過的無人島中,漢德森島的獨特之處在於沒有任何建築,比如普通房屋和神廟。島上只有三個地方有建築的痕跡:在貝塚裡有一塊石板和一個挖掘而成的洞(也許是房屋或躲避所的地基)、一面低矮的防風牆,以及幾塊海邊岩石砌成的墳墓。在島上,幾乎每個靠海的巖洞都有人類居住過的痕跡,巖洞地面平整,有出入口,但有些小巖洞只有3碼寬、2碼深,只容得下幾個人躲避烈日。魏斯勒在島上共發現18個這樣的庇護所,其中常用的15個分佈在北岸、東北岸和西北岸,靠近惟一的海灘,其他3個(都非常狹小)則位於東面或南面的懸崖。由於漢德森島面積很小,所以魏斯勒能夠對整條海岸線展開調查研究。18個巖洞加上北岸的那個庇護所可能就是漢德森島民全部的「住所」了。

木炭、石堆和農作物遺跡顯示漢德森島的東北部曾有過焚林辟田,用來種植莊稼,為了擴大農田面積,他們還將土壤上面的石塊都搬到旁邊堆起來。在島民們有意引進的莊稼和有用的植物中,科學家們已經從考古點識辨出的或是現在仍在島上自生自滅的有椰子、香蕉、芋頭、幾種林木、果實可搾油照明的石栗樹、芙蓉樹(其強韌的纖維可用來搓繩索)和一種胡椒樹。這種胡椒樹的甜根常常被其他的波利尼西亞島民用做救急食品,但在漢德森島卻被作為主食,它的葉子還可用來做衣服、鋪屋頂和包裹食物。上述種種高糖分高澱粉的作物使得島民們的飲食結構裡碳酸化合物偏高,這解釋了為什麼魏斯勒挖掘出的島民下頜骨和牙齒都呈現出讓牙醫們痛心疾首的牙周炎、牙齒磨損和牙齒脫落等症狀。島民們的蛋白質大多來自野鳥和海鮮,而挖掘出的幾根豬骨則顯示島民們偶爾也養豬,或是帶豬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