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神似祖先 > 參考書目 >

參考書目

(註:「/」前為原著出版年,「/」後為中譯書出版年)

阿爾德裡奇 S.2000/2002.看見紅色 感覺藍色〔M〕.北京:三聯書店.

艾克曼.2003.情緒的解析〔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艾克斯羅德 R. 1984/1996.對策中的制勝之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埃特考夫.1999/2000.漂亮者生存〔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奧菲克.2001/2004.第二天性:人類進化的經濟起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巴斯.2004.進化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拜爾茨 K. 1993/2000.基因倫理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

貝塔朗菲 L. 1952/1999.生命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

伯恩斯.2005/2009.好滿足〔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柏格森.1924/2005.笑〔M〕.北京:北京出版社.

伯納姆.2000/2003.慾望之源〔M〕.北京:中信出版社.

波普.1961/1987.歷史主義的貧困〔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布蘭德 P,揚西 P. 1995/1998.疼痛——無人想要的禮物〔M〕.北京:東方出版社.

布勞.1964/1988.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M〕.北京:華夏出版社.

戴蒙德 J. 1992/2004.第三種猩猩〔M〕.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7A/1998.性趣探秘〔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7B/2000.槍炮、病菌和鋼鐵〔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達馬西奧.1994/2007.笛卡兒的錯誤〔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9/2007.感受發生的一切:意識產生中的身體和情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道金斯 R. 1976/1998.自私的基因〔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迪爾凱姆 E. 1893/1933.社會分工論〔M〕.上海:商務印書館.

福爾邁 G. 1973/1994.進化認識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弗蘭克 R. 1998/2002.奢侈病〔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06.一夫一妻制和市場婚姻〔N〕.紐約時報,3月16日;參考消息,3月19日.

福山 F. 1999/2002.大分裂〔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2002.後人類未來:基因工程的人類浩劫〔M〕.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福特 C. 1996/2001.說謊:你所不知道的一切〔M〕.北京:新華出版社.

方舟子.2001.叩問生命〔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弗伊 M. 1986/1988.社會生物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格萊希,等.2000/2001.生命數據〔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

葛蘭汀,約翰遜.2005.我們為什麼不說話——以自閉者的奧秘解碼動物行為之謎〔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格林菲爾德 S. 1998.人腦之謎〔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格斯登 R. 1995/1999.欺騙時間〔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古爾德 S. 1977/1997.自達爾文以來〔M〕.北京:三聯書店.

——1996/2001.生命的壯闊〔M〕.北京:三聯書店.

哈耶克.1988/2000.致命的自負〔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亨特.1997/1999.心理學的故事〔M〕.海口:海南出版社

黃有光.2000.經濟與快樂〔M〕.瀋陽: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吉爾德 G. 1981/1985.財富與貧困〔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卡斯特.2001/2003.無聊與興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凱恩斯.1932/1997.預言與勸說〔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柯克伍德 T. 1999/2001.人生幾何——人的衰老、防老和用生〔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柯特萊特.2001/2002.上癮五千年〔M〕.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克拉克 W. 1999/2001.衰老問題探秘〔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克羅寧 H. 1991/2000.螞蟻與孔雀〔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拉姆斯登 C.,威爾遜E. 1983/1990.普羅米修斯之火〔M〕.北京:三聯書店.

賴希霍爾夫 J. 1999/2001.藍色的星球:人與生態〔M〕.上海:百家出版社.

賴特 R. 1994/2002.道德的動物〔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0/2003.非零年代〔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公司.

賴特 W. 1998/2000.基因的力量〔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理查森.1999/2004.智力的形成〔M〕.北京:三聯書店.

裡德利.1993/2002.紅桃皇后:性與人性的演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2004.美德的起源:人類本能與協作的進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1999/2003.基因組:人種自傳23章〔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3/2005.先天,後天:基因,經驗,及什麼使我們成為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利基 R. 1995.人類的起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羅素.1930/2003.幸福之路〔M〕.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55/1981.西方哲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

洛倫茲 K. 1966/1987.攻擊與人性〔M〕.北京:作家出版社.

洛耶.2000/2004.達爾文:愛的理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馬古利斯 L,薩根 K. 2001.我的另一半〔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邁爾 E. 1988/1992.生物學哲學〔M〕.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1/2003.很長的論點——達爾文與現代進化思想的產生〔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麥克康門斯.1978/1984.什麼是生態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麥肯齊,鮑爾,弗迪.1998/2000.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

米德 M. 1928/1988.薩摩亞人的成年〔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35/1988.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莫蘭 E. 1999.迷失的範式:人性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尼斯,威廉斯.1994/1998.我們為什麼生病〔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莫瑞斯 D. 1971/1988.裸猿〔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諾埃爾 E. 1979/2000.今日達爾文主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歐皮特.1994.進步:一個概念的興衰〔J〕.香港: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總第8期.

帕克 R. 1987.城市社會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

平克 S. 1994/1998.語言本能〔M〕.台北:商周出版公司.

普拉格.1999.快樂由心發出〔M〕.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齊科.1997/2007.第二次達爾文革命:用進化論解釋人類學習的過程〔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齊美爾.2001.時尚的哲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契克森米哈賴.1990/1993.快樂,從心開始〔M〕.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喬姆斯基 N. 1968/1989.語言與心理〔M〕.北京:華夏出版社.

——1992.喬姆斯基語言哲學文選〔M〕.北京:商務印書館.

容克 R. 1966.比一千個太陽還亮:原子科學家的故事〔M〕.北京:中國工業出版社.

塞利格曼.2002/2003.真實的快樂〔M〕.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公司.

——1990/1998.學習樂觀〔M〕.北京:新華出版社.

尚玉昌(編著).1998.行為生態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叔本華.2006.愛與生活的苦惱〔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舒爾茨 D. 1975/1981.現代心理學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斯蒂恩 G. 1996/2001. DNA和命運〔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斯泰福 R. 1996/2001.達爾文與進化論〔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塔爾德.1992.模仿的規律〔G〕.現代社會心理學名著菁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梯利 F. 1913/1987.倫理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79.西方哲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

托馬斯 L. 1974/1996.水母與蝸牛〔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魏德 N.(編).2001.進化先鋒哺乳動物〔M〕.長春:長春出版社.

——(編).2001.非動的家族:鳥〔M〕.長春:長春出版社.

威爾.2001/2005.類人猿和壽司大師〔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瓦爾.2005/2007.人類的猿性〔M〕.上海: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

威爾遜 E. 1971/2007.昆蟲的社會〔M〕.重慶:重慶出版社.

——1975/2008.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978/1988.人類的本性〔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4/2000.大自然的獵人〔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6/2004.生物多樣性〔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8/2002.論契合〔M〕.北京:三聯書店.

——2002/2003.生命的未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2008.造物,拯救地球生靈的呼籲〔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維爾熱裡.1997/2003.論痛苦——追尋失去的意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維果斯基 L. 1934/1997.思維與語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威廉斯 G. 1962/2001.適應與自然選擇〔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8.誰是造物主〔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沃克諾克 G. 1990.道德的目的〔G〕.彼徹姆編著.哲學的倫理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沃森 J. 1968/2001.雙螺旋〔M〕.北京:三聯書店.

沃特斯,唐納德.1994/1999.自然的經濟體系:生態思想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

西蒙 H. 1989.現代決策理論的基石〔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

蕭伯納.1902/1982.人與超人〔M〕.諾貝爾文學獎全集(15卷).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熊彼特.1949.大步進入社會主義〔G〕.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北京:商務印書館.

薛定諤.1944/2005.生命是什麼〔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伊梅爾曼 K. 1980/1990.行為學導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佚名文章.2003.解讀快樂〔N〕.參考消息,12-8(15).

佚名文章.2009.人類與類人猿笑聲同根同源〔N〕.參考消息,6-6(7).

伊斯特布魯克.2003/2005.美國人何以如此鬱悶〔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

約翰斯頓 V. 1999/2002.情感之源:關於人類情緒的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鄭也夫.1992.從書籍出版看國勢興衰〔N〕.科技導報,第11期.

——2002.城市社會學〔N〕.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

——2007.後物慾時代的來臨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Ardrey R. 1967.The Territorial Imperative [M].London:William Clowes and Sons,Limited.

——1976. Hunting Hypothesis [M].Toronto:McClelland and Stewart Ltd.

Bateson P. 1988.The Biological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and Trust〔C〕//Diego Gambetta(ed.).Trust:Making and Breaking Cooperative Relations.New York:Balil Blackwell Ltd.

Bentham J. 1970.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edited by J. H. Burns and H. L. A. Hart [M].London;New York:Methuen.

Boyd R, Richerson P.1991.Culture and Evolutionary Process [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Easterlin R. 2003.Explaining Happiness [J/OL].Social Sciences.www.pnas.org/content/full/100/12/11176

Ridley M. 1996. The Origins of Virtue [M].London:Penguin Books Ltd.

Sigmund K. 1993.Games of life:explorations in ecology, evolution, and behaviour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mith M. 1972. On Evolution [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Trivers R. L. 1985. Social Evolution [M].Menlos Park, Calif:Benjamin/Cummings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71.The evolution of reciprocal altruism〔J〕.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Scitovsky T. 1976/1992.The Joyless Economy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Human desire and Ecunomic Satisfaction [M].Brighton, Sussex:Wheatsheaf Books Ltd.

鄭也夫的《閱讀生物學札記》是本有意思的書。與其說是在讀生物學,不如說更多地是在借生物學來思考人類文化。

——吳小龍(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

看鄭也夫的文章,無論長短,都特別給人啟發,不僅是長知識,更是開心智。從他早年的知識分子研究到近期的生物學閱讀,幾乎在每個研究領域中他都能有新發現。我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看他的文章,快20年了,感覺他對中國社會的大多數判斷不但是超前的,也大都是準確的。崇尚智力活動或者追求精神活動的人,我建議他們要多看看鄭也夫的書。

——謝泳(廈門大學教授)

晚近生物學知識的進展已經大大改變了對於人的性質之理解。可在國內社會學界,這一學科的重要性似乎尚未引起人們的重視。也夫卻將這一學科視為新世紀社會學的重要生長點之一,以兀兀窮年之力研讀了大量生物學著作。於是便有了那年春天SARS之疫期間,他在人民大學操場上舉行的關於細菌與人類社會的著名演講。當整個社會都因災難的橫逆之來而處於極大心理恐慌之中的時候,社會學家立於大地之上,遵循知性的指引,從容地進行知識的講論,這是真正社會學的大家風範。

——王焱(《讀書》雜誌主編)

本書為我們帶來了輕鬆的閱讀感受和睿智的思想啟迪。我從中獲得的啟示是:強烈的問題意識和跨學科的學術態度。它使我們不斷地接近認識你自己這一古老命題。

——龔雲普(惠州學院教師)

這是我真正開始閱讀生涯之後遇到的第二本有著「里程碑」意義的書……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提供給我用以思考和解釋身邊世界的方法。越翻讀它,我就越感覺到當讀書人遇到一本好書時內心那種碎碎的顫動。

——三流武師(網絡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