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神似祖先 > 第9章 美感 >

第9章 美感

一、截然不同的美感:人與物

人類用「美」來形容的對象過於寬泛,稍加深入思考就會發覺,寬得有些離譜。我上句話中的主語是人類,就是說,不僅中國人如此,其他諸多民族在相當程度上也是如此。人、物、景觀,統統可以用「美」(或者用beautiful等詞彙)來形容,但其實它們完全不是同一品性的東西。一個美女可以喚起男人的激情和性慾。一朵鮮花、一塊寶石、日出東海、月掛中天、飛湍瀑流,也可以喚起人們的某種情愫,但那是同異性的作用完全不同的情緒,絕對不會導向性慾。就是說,它們各自的性質不同,它們對人類感覺系統的作用也不同,或者說,它們是作用於人的不同的感官系統的。美是什麼?美所描繪的對象的共性是什麼?最直觀地看,美就是好看,看屬於視覺,也就是說,美所指陳的對象是引起視覺上好感的東西。這麼說大體上似乎不錯。但偏偏是我們的母語中有現成的反例。我們常常說到「美食」,這顯然與視覺無涉,而是味覺上的評價。更有語言學家說「羊大為美」,「美」這個字乾脆就是源於食,而非性。口語的產生大大地先於文字,因此構字中的「羊大為美」不能說明口語中的「美」也是源自食物和口感。但它足以證明,「美」涉及多種感官。

為什麼一個「美」字會和十個百個對象掛鉤,用以表達不同感官上的良好評價。我的猜測是,這些感覺是最原始的、最基礎的、最重要的、最難忘的。語言一產生,人類就急不可待地要用尚不充分的詞彙來表達這些感受。於是,「美」以一當十。這種語言習慣一旦定型,就難以更改了。固然,在日益完善的語言中逐漸增添了作為「專用鑰匙」的詞彙,但「美」成了幾把「萬能鑰匙」中的一把。

我確實以為「美」所指陳的人與物完全不是一回事。它們能夠走到一起,只是因為祖先用一個詞彙概括它們。它們糾纏在一起太久了,乃至影響了我們的思維方式。所以,即使不是一回事,也仍然有比較美人與美物的必要性。因為我們通常所說的「審美」和「美感」,分明兼括了人與物。這比較可以進一步搞清人與物的分野,還可以在比較中認清作為審美對象的人。

多數人大約會同意,各民族的審美是不同的,各時代的審美是不同的。但要認真看待這一判斷,首先還是要分清人與物的差別。因為民族間的審美差異和時間上的審美變遷,更多地發生在物的範疇,而不是判斷人之美醜。為什麼對物的審美變化很大,而對人的審美變化很小?我以為,無論是看待人還是物,在審美上都有一個通則:稀缺是美的要素之一。既然是「之一」就是說,稀缺不是美的充分條件,卻是它的必要條件。再好的東西,氾濫了,就不美了。稀缺了,才有衝擊力。工業的本質是什麼?是物品的複製。只要有需求,任何物品都可以大量複製。美的物品被大量複製,遂使一種物品難於保持其審美上的地位。而美人不能複製,固可以保持其稀缺,穩定人們對人之體貌的審美。

物的崇拜從來是與富貴、炫耀和時尚密切關聯的。大家都擁有此物,它就不再是富貴的象徵,不可以用來炫耀了。時尚的性質在於,一方面,它被人們追求;另一方面,不可以席捲過多的人。它極像不斷吹出的肥皂泡:一個商品開始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如同一個肥皂泡被吹起,當擁有該物品的人太多之時,它就不成其為時尚,如同一個肥皂泡太大而破滅;人們只好再吹一個,正像時尚破滅後,大家尋找新的時尚。人們追求時尚的本質是顯示個性、吸引眼球的心理需求。在美與稀缺二者中,稀缺更重要,氾濫最要不得。時尚能兼備美與稀缺當然好。但時尚是不斷更新的東西,哪裡能永遠找到這樣的組合。人們尋找追求時尚的動機又是頑強的,所以常常會有醜的時尚的問世。

人的體貌上不存在物品崇拜中的問題。在這一範疇中美與稀缺牢固地結合,美不會被複製品衝擊,稀缺強化了人們原本認同的美。

學者的調查證實,對人類體貌之美的共識跨越年齡、階層和種族。1960年英國一家報紙刊登了12位年輕女子的照片,請讀者審美並打分。報社接到了來自各階層、各年齡段的4000餘份答卷,這些答卷有驚人相似的評價。1965年美國進行了類似的研究,收到一萬份答卷,也顯示出頗為一致的評價。而美國顯然是血統和文化傳統上更具多樣性的國家。兩位人類學家瓊斯和希爾曾經向巴西、美國、俄羅斯、委內瑞拉的黑威印第安部落和巴拉圭的艾克印第安部落(這兩個印第安部落長期與世隔絕)中的一些調查對像展示屬於多種族、多文化的面孔(包括印度人、美國非洲裔人、高加索人、美國亞裔人、歐洲人、巴西混血人),他們在美的判斷上有「很重要的相同之處」。(埃特考夫,1999:173—175;伯納姆,費倫,2000:121)

以上調查其實只是旁證著一個道理,對人類體貌之美的判斷存在於人類的基因之中,在漫長的進化歷史中人類牢固地保持為一個物種,意味著人類在極大比重上共享基因。如果各民族在體貌上擁有各自的審美,並且分歧越來越大,將意味著各民族通婚的可能越來越小,如是,人類最終將分裂成多個亞種。而人類在過去沒有分裂出亞種,在全球化的今天就更無這種可能。這就意味著,作為兩性交配媒介的審美,必定是跨越種族和文化的通貨。

二、人體之美的功能

一個人的體貌對他人,特別是對異性,會產生美感。這美感的功能是什麼?是吸引力,是男女彼此走近,或男性追求女性的初始媒介。自然選擇篩選出體貌及對體貌的感受力,是服務於交配、生育和繁衍的。其效率和成功的指標就是吸引力充足與否。

幾十年前中國美學界曾有過一場爭論:美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我倒覺得,在人體美的範疇中,是否共識是更恰當的問題。我們說了,人類在人體美上享有很高的共識。而我們和黑猩猩對此肯定不存在共識。人類對此確享共識嗎?前人的經驗分明凝固成一句諺語:情人眼裡出西施。誰說不是呢。這不是離開了共性和共識嗎?該怎麼解釋?

該從功能上解釋。美的功能就是吸引力。這吸引力最需要發生在處於生育期的年輕人之間。為完成這一功能,進化在兩個方面展開。

一方面,青春期最美。這是最無爭論的事實,其後面的道理也最為堅實和易解。藝術大師羅丹說:人的體貌最美的時間非常短暫。而生物學家告訴我們,一個女子最富生育力的時候最美——其實人們的常識早就認識乃至不認為這是一種值得宣告的知識。

另一方面,青春期最盲目,最不懂美,最容易被異性吸引,即使所鍾情的人不是非常的美。

自然選擇的微妙在於,靠一方面來完成吸引力仍嫌不夠,還要借助另一方面。也就是說,對年輕人來說,相對盲目、容易被更多的異性吸引,具有更大的生存優勢。適當地追求美,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因為青春即美,找青春的性夥伴更可能產生後代。但是過猶不及,在審美上過於挑剔,不具有生存優勢。

說得更極端一點,但似乎還不算錯誤,在選擇性夥伴上過於追求美是變態,是不健康。這一判斷的基礎是生物學而不是道德。在這一點上性和食的理路相似。「吃嘛嘛香」(一句頗為流行的電視廣告詞)才是最健康,過於追求美食是不健康,是偏食,它約束了自己的食譜。我的朋友李寶臣是貴族出身的美食家,對人性有透徹的洞察。我們欽佩他的鑒賞力,更驚訝他帶有自嘲意味的一句話:美食家的味覺其實是畸形的。我的理解,過於發達的味覺和過分的追求其實就是畸形。

但是對人體美過度追求由來已久,於今為烈。筆者以為,成就這一傾向的原因有三。

其一,年齡。年輕人食慾旺盛,吃什麼都是香的。隨著年齡增長,慾望下降,要提升慾望就要增加吸引力。美食因此產生和發達起來。我們前面說過,審美應該是「通貨」,性器官也是如此,不僅跨越種族,而且在適齡男女中美醜應該不是太大的障礙。不然是不利於種族繁衍的。換言之,沒有這一障礙的品性會成為自然選擇中的適者。但這都是對年輕人而言。年齡增長後慾望會下降,姿色中等以下的女子對中老年男子會缺乏吸引力,姿色一流的仍對所有男人具有吸引力。靈長目動物中的統治者都不是少年人,而是年富力強者,他們享有更多的性資源。但是人類社會中有了一個變數。就是隨著技術和物質條件的改善,壽命大大增長。且因為人類社會中的博弈不再取決於體力過人,權勢者成了真正的老年人。權勢者獲取女性的權力有餘,但自身的性能力不足,要靠女子的姿色來提升。現代社會因種種原因,造成了晚婚盛行。晚婚悖逆生物世界中的自然傾向。男子性慾初萌時的盲目性降低,審美拔高,對美便有了過高的追求。晚婚對姿色中下的女子和社會地位較低的男子都是不利的。

其二,階級。從根本上說,階級應該是個權力概念,而不是經濟概念。經濟不過是權力的一種表現形式。但是學者們的眼光過於執著於經濟,遂在認識階級時,搞得最清楚的是財富和收入的差距。搞得最不清楚的很可能是性資源實際佔有上的差距。當然除了學者們的偏執外,後者難以搞清也是原因。因為現代社會大多排斥多偶制。佔有更多的性資源,大多在合法婚姻之外,當事人做得很隱蔽。上層階級可以佔有更多的性資源,有了更多的挑選餘地,遂使審美大幅提升。

其三,詩人和媒體的作用。人類是智力過於發達的動物,人類還是精力過剩的動物。於是,性慾方面的一部分激情,通過一小撮特殊的人群,轉變為文學藝術。這是一種移情。藝術其實都是移情。藝術造就了一個想像的空間。在這一空間中人體美被提升、誇大。這最初以小說和詩歌為代表。小說和詩歌開拓了人體美的媒體空間,造就出一種特殊的需求,與現實的性需求相對應。照片後來居上,以真實的面目來填充這一想像的、「意淫」的空間。媒體製造者找到的當然是人體美的尤物和極品。在現實的世界中,多數人是無緣目睹尤物的。商人卻使尤物充斥於媒體。不僅是成人讀物,而且形形色色的諸多媒體都不同程度地以這類視覺衝擊開掘其銷路。於是,人體美的極品,鋪天蓋地,讓芸芸眾生都能目睹。在他們視覺受到衝擊的時候,他們審美的閾值也被提升了。這為他們開闢了一個虛擬的享樂空間,但對他們的現實生活未準是好事。因為現實中的女子對他們的吸引力下降,而畫報中的麗人在現實中又找不到。現實生活中,兩種男人不好找對象。一種是大齡未婚者,自身性慾與性能力的下降使他們對性吸引力的要求提升;另一種就是沉溺在文學和媒體中的人,他們的美的閾值被大大地提升了,成了夢遊中的唯美主義者。

三、什麼是美

人類面孔之美中最大的奧秘是,大家在感覺上有高度的共識,卻很難用言語概括出什麼是美。美是稀少、出眾、高貴,乃至神秘的,而學者們破解這奧秘所提出過的最有價值的兩個標準竟然都是平實的。

其一,對稱是美。大自然中不對稱的物品也可能很美。但包括人類在內的很多動物不同,它們是對稱的物種,對稱的物種中的每個成員都不可能完全對稱。但往往是它們之中更對稱的成員顯得更美。「自然界中,有機體的對稱和整體的健康與狀態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繫。例如良種馬和對稱的人比不對稱的對手跑得更快。更對稱的花兒能產生更多的蜜,蜜蜂更喜歡追逐這樣的花兒。對稱幾乎也是全球性的春藥。一個對41個物種的研究發現,在75%還多的個案中,對稱的動物更有吸引力,也更有性吸引力。相對不對稱的動物生活得比較吃力,這樣的動物長得更慢,死得更早,性生活明顯更少。……我們從來都沒有真正弄明白原因,但是這也抵擋不住對有對稱美的人們的渴望。……身體對稱的男子的性生活比其他男子開始的早三四年,而且伴侶是他們的兩倍還多。」(伯納姆,費倫,2000:119—120)

其二,平均是美。對稱雖然似乎平凡,但當我們發現多數人其實不夠對稱時,便會欣然同意對稱是美,儘管我們過去沒有如此重視美與對稱的關係。何況審視美人我們會同意她們確實更對稱,對稱是她們的魅力之一,是她們魅力的基礎。相比之下,平均是美,更不容易被人們發現,當然恐怕至今也沒有達成廣泛的共識,但確實已經令很多研究者相信。

平均是美,是達爾文的表弟,因提出優生學聞名的高爾頓率先提出的。這個認識可以說是誤打誤撞得到的。他收集了很多罪犯的照片,將這些照片合成在一起。比如合成照片中人的瞳距、口寬、面孔長寬比例等各項指標取這些照片的平均值。結果他驚訝地發現,合成的照片更好看。以後他在英國範圍內開始做更大的合成。19世紀末葉至20世紀初葉這個遊戲竟然在英國校園流行,大家喜歡在朋友圈子中合成照片。更認真和大範圍的實驗是在電腦流行後開始的。「在歐洲、美國和日本的實驗室裡,他們正在使用數字合成圖像來測試平均化的美。參加這項研究的許多人同意高爾頓的觀點:平均化的面孔通常比個人一張張的面孔更有吸引力。把兩張或者四張面孔組合在一起只有小的改進,而把32張面孔組合起來做出的合成面孔比單個面孔漂亮得多。幾乎沒有哪個人能夠比合成圖像更具有吸引力。」(埃特考夫,1999:182)終於有學者將這一認識同進化生物學掛鉤。「1979年人類學家西蒙斯提出一種基本思想:美即平均。……西蒙斯在進化生物學和以上原理的基礎上預言:進化壓力對群體中的極端的個體不利。如果這個均衡性選擇原則起作用,而且具有平均身體特徵的人們生存機會最大的話,那麼都具有平均特徵的人們相互吸引,會使這種生存適應力增加到最大限度。」(埃特考夫,1999:184)出眾的美其實竟然是平均化,這一認識深刻而神秘,但確有邏輯上的根據。我覺得我前面說過的一點個人見解似乎可以佐證這一觀點。我說,性器官和審美是「通貨」,不然人類早就分裂出亞種了。惟其通貨的性質,才能保證物種中多數成員相互具有吸引力,相互具有交媾的願望。物種的成員必然具有相當程度的多樣性,要保證大多數人審美上相互吸引,使盡量少的成員因體貌缺乏美感而不被接受,將最大的吸引力放置在平均值上面是最有效的。

但是出眾的美源自平均之說,還有反例要應對和解答。男性喜歡碩大而高聳的乳房,應該不是現代的時尚。醫生們說明了,乳房大小與奶水多寡無關。人類的乳房幾乎比其他靈長目動物都大。女性很喜歡大個子男人,我們當然還無力證明它不是現代時尚。人類女性的乳房,或許也包括男性的個頭,似乎與雄孔雀的長尾巴異曲同工,都是性選擇的結果。在這一選擇過程中,大家喜歡的不一定是最大、最高,但似乎是較大、較高,而不是平均值。細緻的推敲將進入微觀。比如夢露的胸圍是89公分,這在美國人群中是居中還是較大。當然,體與貌不可等量齊觀。但如果說,平均值擁有更好的適應度,極端性特徵容易陷入危險,則身體上的極端要比面孔上的極端更易陷入危險。

四、男女審美重視程度上的差異

男女雙方對對方體貌之美的重視差異極大。這一特徵貫穿古今中外。20世紀50年代生物學家福特和比奇發現,在近200種部落文化中,女性外貌比男性外貌受到更大的關注。布斯在1990年考察了37種文化,其中34種文化中,男人比女人更看重對方的體貌。只有印度、波蘭和瑞典三種文化中,男女沒有明顯差別。在全部37種文化中,看不到女性比男性更重視對方體貌的現象。(埃特考夫,1999:76)

很多時候行為比言論或對問卷的回答更真實地反映事實。1996年「美國外科整形暨康復協會」接受美容手術的女性佔全部接受手術人數的89%。(埃特考夫,1999:75)中國新聞社2005年5月12日報道:「業內人士估計,僅僅最近幾個月,到各大整形醫院求診者的男女比例就已從1:9迅速改變為2:8。」2007年整容業人士估計,廣州男女整容人數也達到2:8。

為什麼昆蟲和孔雀中都是雄性顯然更美麗?因此很難設想昆蟲和孔雀中雄性會比雌性更重視對方的體貌美麗。人類的世界中,男性和女性哪一方的體貌在生理上更具修飾和炫耀的特徵,遠沒有昆蟲和孔雀那樣差距明顯。我不覺得在體貌上,大衛的雕像遜色於斷臂的維納斯,也不覺得喬丹遜色於夢露。或許這是人類的二態性較小所使然。動物的世界裡兩性中的一方遠比另一方更重視對方的體貌美麗是普遍現象。為什麼在諸多動物中,是雄性在體貌上更重修飾,而在人類這裡是女性(儘管更突出地體現於後天,先天的身體差距沒有那麼明顯),是一個頗堪思索的問題。

「姣好的面貌有助於女性找到辦公室職員的工作,而且薪水還不低,但是卻妨礙她們進入更高類型的職業。」(埃特考夫,1999:107)麗人比醜女嫁人的比率要高很多,更是毫無疑義的事情。而一個男性青少年的相貌不會預言他未來結婚可能性之大小(埃特考夫,1999:82),也不會預言他未來擇業的難易,收入的多寡。

五、美的享用、浪費與代價

在第八章第三節中我們談到,靈長目動物的世界裡,兩性的生存策略是不同的。雄性的策略是廣種博收,是尋找更多的性夥伴。雌性因為卵子的稀少和寶貴,要尋找的不是更多的,而是更好的性夥伴,並悉心養育子女,爭取「丈夫居家」幫助養育子女。兩種不同的性傾向與三種婚配方式交叉起來,在性夥伴多寡上會導致怎樣的分佈呢?多偶制下雄性的情況最清晰。在首領的地位穩定期間,首領及地位高的幾位雄性,佔有全部成熟的雌性。其他的成熟雄性只能擇機偶爾染指。雌性是比較均勻地獲得性夥伴,還是具備不同的性吸引力,因此佔有不同數量的性夥伴,還未見調查給予更充分的說明。群婚制下,性能力強的雄性會享有更多的交配機會,雌性的情況和多偶制下的雌性一樣晦暗不清。一夫一妻制如果得到嚴格的執行,應該最清楚。但遺憾的是絕對嚴格的一夫一妻制幾乎沒有。長臂猿的二態性最小,是典型的一夫一妻制的動物。但是學者們發現它們也有婚外戀。

人類的情形最複雜,因為人類在性傾向上搖擺於一夫一妻制和多偶制之間,在制度上以一夫一妻制為主。並且人類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男性非常重視女性的體貌。無論是哪一種性傾向,無論處於哪一種婚配方式,交配人次上雄雌是相等的,因為同性戀和自戀不在我們考慮之內。兩性在性傾向上的差異,雄性求偶上的主動,加上雄性審美上的挑選,性夥伴的分佈應該是:有婚外戀的男性較多,或結婚不止一次的男性較多;有婚外戀的女性較少,或結婚不止一次的女性較少;但是,有婚外戀或再婚的女性,婚外戀或再婚的次數更多。不然,男女交配人次就不等了。概率上說,婚外戀和再婚次數較多的女性應該是體貌出眾的。但以上只是邏輯上的推論,似乎雄辯,但缺乏經驗上的證實。

人類的性活動和繁衍是靠女性的體貌之美作媒介,靈長目動物的性活動大都超越了繁衍,有了其他副功能:尋歡,凝聚群體關係,等等。有姿色的女性婚外戀或再婚的次數更多,從收益上看,是資源更充分地被享受,給更多男性帶來莫大快樂。但收益多是有代價的,其代價是,它衝擊著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有時是破壞了夫妻的感情,有時是導致家庭解體,進而導致子女不能兼享親生父母的日常性愛護。

說到資源的不浪費。現代社會中發生了一個悖論。一方面,婚外戀與家庭解體和重組頻繁發生,這可以理解為珍貴資源的頻繁轉換;但是另一方面,似乎又在發生著資源的嚴重浪費。從古人一直追溯到動物的世界,都是性成熟即交媾或談婚論嫁。現代社會中就業技能的更高要求和就業年齡的不斷提升,造成獨立生活的推延,進而導致了晚婚和晚戀。我們上面說過,青春就是美,美是短暫的。現代人類分明在浪費著美的享受。男子在其性器官剛剛成熟後要度過一段禁慾期,對其身心利弊如何是個很難說清的問題。我們說神似祖先。而靈長目動物中分明也有這樣的物種,壯歲的雄性壟斷著雌性,青春期的雄性過著禁慾或同性戀的生活。適當長度的禁慾期對鍛煉耐心、學習自控,很可能大有助益。但是在全部靈長目動物中,似乎沒有哪個物種的雌性成熟後還有一段禁慾期。人類中女子初潮後的禁慾期應該不是男女本性使然,而是文化的產物。筆者預料,未來的人類社會中,男女交媾的最初年齡會漸漸提前。當然這是多種原因的產物。筆者尚說不清其中的得失利弊。並且覺得這事情和其他事情一樣,不是學者們討論怎麼好就會怎麼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