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時間的形狀 > 引力的本質 >

引力的本質

引力,這正是廣義相對論所要研究的核心問題,關於引力的話題我們還要深入講下去,這趟旅程比你能想像的還要出人意料。引力這東西到底是什麼?我們看不見它,摸不著它,但它又無所不在。從你有記憶的第一天起,你就能記得自己是怎麼走在路上跌倒,又是怎麼費力地爬起來;當你逐漸長大,你丟沙包,打籃球,一頭扎進水裡游泳,這一切都讓你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地球的引力;再長大一點,你開始明白潮起潮落是因為月球的引力影響了海水。有一天,你終於抬頭好奇地注視著浩渺的星空,日月星辰,斗轉星移,你能看到的宇宙中的一切都被引力這雙無形的大手控制著。你是否跟牛頓一樣好奇過:這引力到底是什麼?牛頓認為,引力就像一根無形的線,牽連著宇宙中的所有物體。從牛頓優美的萬有引力公式我們可以看到,引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跟距離的平方成反比。我們地球正是被一根從太陽上拉出的無形的線牽引著,繞著太陽做著有規律的圓周運動,就好像我們甩一個鏈子球一樣。按照牛頓的公式,如果太陽突然爆炸了,那麼太陽的質量瞬間降為零,引力的大小也會瞬間降為零,就好像這根線突然斷掉了,那麼地球就應該瞬間被甩出去,這就叫引力的超距作用。也就是說,在愛因斯坦之前,人們一直認為引力的互相作用是瞬間產生的,不管距離有多遠,只要質量發生變化,引力的大小也立即跟著發生變化。

愛因斯坦對這個觀點產生了嚴重的懷疑。根據狹義相對論所證明的,沒有什麼信號或者能量的傳遞速度能超過光速,如果太陽突然爆炸,地球最快也要在八分鐘後才能得知真相,引力的傳播絕不能逾越光速這個極限。如果引力真是可以超距作用的話,那麼就可以靠有規律地改變質量的大小來向遠方傳遞信息,就跟莫爾斯電碼一樣,這顯然違反了狹義相對論的基本推論。牛頓肯定錯了,但是,如果不是牛頓所說的看不見的線,引力又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它可以隔著遙遠的真空而相互作用?

愛因斯坦點燃一根紙煙,陷入深思。引力可以引起光線的彎曲,光為什麼會彎曲?因為光要走最短的路徑,在一個彎曲的空間裡,光的最短路徑看起來就像一條曲線,就好像我們在一個皮球上的兩點間畫一條最短的線,它看上去就是一條曲線。既然光總是走最短的路徑,物理規律都是一樣的,一個扔出去的小球是不是也應該走最短路徑呢?我想應該是的,如果沒有地球引力,這個小球就會沿著直線一直飛下去。現在有了地球引力,這個小球走了一個拋物線落在地上,它的運動軌跡是一根曲線,那麼,我覺得這根曲線就應該是小球認為的在這個空間中的最短路徑,我們這個空間是被地球引力包裹的空間。所以,對了,就是這樣,引力的實質並不是一種力,只不過就是空間彎曲的外在表現而已,沒有什麼無形的線,只有彎曲空間這個實質。我們的宇宙空間就好像一張張開的大網,地球就壓在這張網上,網被壓得凹陷了下去。

【圖5-6】地球使得周圍的空間彎曲

就好像我現在一屁股坐在沙發椅上,我的屁股底下凹陷了一塊。這個凹陷的比喻和圖示都非常粗糙,只是一種近似,你千萬不要認為空間真的就是這麼凹下去的。實際上,三維空間是在所有的維度上都彎曲了,以我們人類有限的想像力,是很難把它真正形象化的,更不用說把它在一張二維的紙上畫出來。但不管怎樣,有這麼一個比喻總比沒有這個比喻好,雖然結果可能會讓這個世界上的少數聰明人更暈菜,但好處是會讓大多數普通人突然理解了時空彎曲。

我們在地球邊上被壓凹陷的網上放一個玻璃球,這個玻璃球當然會滾落到凹陷的最深處,直到和地球碰在一起。如果我們從遠處貼著網朝地球打一個玻璃球出去,當玻璃球滾到凹陷的地方時,如果速度不夠,就會繞著地球一圈圈地滾,越滾越深,最後和地球撞在一起。但如果玻璃彈的速度足夠快,它就會滾到凹陷的地方下沉一下,然後在另一頭出來,在凹陷的地方的軌跡看上去就是一根曲線。

【圖5-7】玻璃球走過的最短路徑看上去像一根曲線

我的這些想像和真實世界中的一切都是如此的吻合。流星劃過地球的軌跡就是一根曲線,如果流星速度很快,就會劃過天際,掠過地球而去。如果大網上的地球質量變化了,就好像這個球在網上抖動了一下,於是下陷的深度就會產生變化,這個深度的變化會從中心迅速地傳遞出去,但是不可能瞬間抵達邊緣,必然會有一個傳遞的過程,就好像捲曲的空間泛起了一個波瀾,這個波瀾的傳遞速度也是光速。這個波瀾,可以稱之為引力波,引力波的傳播速度也是光速。愛因斯坦在1916年和1918年分別發表了兩篇論文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

引力波,多麼動人的一個詞,如果引力波真的存在,它就是宇宙空間中的漣漪,靠著時空的捲曲在宇宙中震盪。不過,關於引力波的理論確是一波三折,到了1936年,也就是愛因斯坦57歲那年,他卻開始懷疑自己對引力波的預言是錯誤的,他還與自己的學生羅森一起寫了一篇否定引力波存在的論文,好在正式發表這篇文章之前,愛因斯坦在羅伯遜的啟發下,又改變了自己的觀點,從否定引力波的存在轉變為不確定。自從愛因斯坦預測引力波的存在以來,近100年來,人類一直致力於通過實驗捕捉來自宇宙空間的引力波,這個努力延續了將近100年。2011年我寫這本書的初稿時,我是這麼寫的:很遺憾的是,我們至今尚未成功地探測到引力波。

但是我很慶幸的是,我竟然如此幸運,就在寫下上面那段文字的5年多後,在2016年2月11日,地球上最大的引力波探測器LIGO正式宣佈:引力波被找到了。我居然在有生之年親眼見證了如此激動人心的物理大發現,我堅信,在今後的物理學年鑒上,2016年將成為一個極為重要的里程碑式的年份。引力波的發現就好像人類又進化出了一雙新的眼睛一般,在未來,這雙新的眼睛必定會看到前所未有的宇宙奇景。在人類揭開宇宙奧秘的歷史中,望遠鏡的發明、電磁波的發現、引力波的發現就好像三級台階,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站到一個個新的高度。如果愛因斯坦還活著,那麼201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將毫無懸念地再一次頒發給他。

【圖5-8】LIGO引力波探測器

另一個好消息是,耗資數百億美元的人類迄今為止最大的引力波探測器LISA,有望在2018年開始工作,這個探測器將被部署在太空中,由三個繞著太陽運行的航空器組成。

【圖5-9】引力波探測器LISA的效果圖

當愛因斯坦有了引力的實質是空間的彎曲這個想法後,他並沒有急於寫論文向外界公佈,因為愛因斯坦深知,如果他的假想不能提出有力的實驗證據的話,沒有人會相信他。要能被實驗證實,就首先要設計一個實驗,而且這個實驗的結果要能根據自己的理論預測出來,只有實驗的觀測數據和理論預測的數據完全一致話,這個理論才能站得住腳,被科學界所接受。愛因斯坦知道,真正的挑戰來了。第一步,他要能找到計算空間彎曲程度和引力大小的關係公式,然後才可以再談實驗,否則一切都是空中樓閣。為此,愛因斯坦開始潛心學習微積分的知識;同時,為了能夠掌握曲面上的幾何學知識,他專程去大學深造了一年,深入學習黎曼幾何。在平面上的幾何學是由歐幾里德開創的,就是我們中學都學過的歐式幾何,但如果是球面上的幾何,就無法用歐式幾何來計算了。比如你在籃球上畫一個三角形,它的內角和就會大於180度;你在籃球上畫一個圓,周長和直徑比也不再是π。研究曲面上的幾何問題,就需要用到德國數學家黎曼創立的黎曼幾何學知識。就這樣,愛因斯坦在打通了狹義相對論的三脈神劍後,繼續朝著打通六脈的目標潛心修煉。僅有廣義相對論的思想還遠遠不夠,關鍵是要用數學的語言描述出來才行,因為數學是科學界通行的語言。

終於在1915年,愛因斯坦打通了剩下的三脈,六脈神劍大功告成。此時的愛因斯坦已經掌握了強大的數學工具,他已經能精確地推算出引力對空間造成的彎曲程度。下一步便是實驗,且看愛因斯坦是如何設計那個將在4年後震撼全世界的著名實驗的。這真是一個夢幻般的實驗,他的視覺震撼力絕不亞於大衛·科波菲爾的神奇魔術,愛因斯坦將一戰成名。別走開,整點新聞之後馬上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