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20.8 聯結線 >

20.8 聯結線

有時在夜裡,幻想著什麼惶恐,

好容易把一棵矮樹看作人熊。

——威廉·莎士比亞

下圖中描繪了一個聯結方案,這個方案可以讓許多智能體互相交流,但所需要的聯結線卻少得驚人。這個方案是由卡爾文E.穆爾斯在1946年計算機時代來臨之前發明的。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僅用10根線路就可以讓幾百個「傳送智能體」中的任意一個激活相似數量的「接收智能體」。訣竅就在於讓每個傳送智能體激活不是1條,而是5條線路,這5條線路是從那10根線路中隨機選取的。然後,每個接收智能體都配有一個且-智能體,用於識別同一個5線組合。

在這個例子中,每個接收智能體都是由一個傳送智能體精確喚醒的。如果想讓每個接收智能體對若干個傳送智能體做出反應,我們可以加入一些單獨的識別器,那麼接收智能組的輸入看上去就好像一棵樹,每個樹枝的尖端都帶有一個識別器。這些接收器如何能學會要識別哪些輸入模式呢?方法之一就是使用我們之前描述過的那種證據加權機器。實際上,這對腦細胞來說是非常合理的,因為一個典型的腦細胞實際上擁有一個樹狀的網絡,可以收集它的輸入信號。沒有人確切知道這些網絡是幹什麼用的,但如果發現它們就是像感知器一樣的簡單學習機器,我一點兒也不會吃驚的。

上圖中展示的網絡有一個嚴重的缺陷:它每次只能傳送一個信號。問題在於,如果若干個傳送智能體同時被喚醒,那麼幾乎所有10根聯結線路都會被激活,繼而又會喚醒所有的接收智能體,並產生雪崩效應。然而,通過為系統提供足夠的附加聯結線,我們就可以讓這個問題消失。舉例而言,假設有1萬根聯結線,而不是10根,那麼每個傳送智能體就會和50根線相連。於是,就算是有100個智能體要同時發送信號,錯誤地激活某個特定的接收智能體的概率只有不到萬億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