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 > 第五十六章 最不需要誠信的時代 >

第五十六章 最不需要誠信的時代

今天的中國肯定不是在所有方面都令人愉快,比如一提到社會道德水準,很多人就會很不愉快。中國已經到了需要國家主席在人代會上像小學校長一樣談「八榮八恥」的程度,已經到了在春晚中肆無忌憚地加入軟廣告拿觀眾當動物的時代。中國似乎正處於「道德危機」。

美國金融危機,有些人認為是華爾街的「壞人」把事情搞壞了,是「人」的問題。按照這個思路,中國的「道德危機」,似乎更是「人」的問題,是中國人的素質不行了。另有一種觀點,則認為美國的金融危機是缺乏監管的結果,是「制度」問題。根據這個思路,那麼中國現在如此缺乏道德,也是中國的「制度」出了問題。

是「素質問題」還是「制度問題」?可能都不是。本文先談目前中國可能最缺乏的一種道德:誠信。

最近一二十年的中國社會相當缺乏誠信。到處都是假貨,忽悠和托兒,大家似乎誰也不信誰。誠信的缺乏不但提高了交易的成本,而且更令很多人痛心疾首於道德的敗壞。但本文認為中國社會之所以如此的缺乏誠信,並不是因為這個社會道德敗壞人心不古,而是因為這個社會目前並不急需誠信。不但不急需,而且實際上,當前這個時代,是中國最不需要誠信的時代。

什麼是誠信?誠信的本質是低風險。比如說任何交易的雙方都不可能對對方有絕對充分的瞭解,如果社會上總體比較誠信,那麼就沒有必要去做特別充分的瞭解,簡單地相信對方就可以了。比如我們在淘寶網上買東西,很難判斷貨物的質量,就只能指望賣家有誠信。而賣家的誠信是可以積累的。那些資深賣家因為誠信得分積累的很高,他們完全有理由要求一個更高一點的價格。而新入場的賣家則只能採取一個更低的價格來吸引那些勇於為了這個低價而冒險的顧客。不在網上,也是如此。名牌,大商店,之所以賣的貴,很大程度上是他的信譽帶來附加值;而山寨和地攤則只能低價引誘顧客冒險。

當初三鹿奶粉事件之後,我看到有報道說一對農民工夫婦在超市裡左找又找,面對依然繁榮的貨架,上面有很多種不同的嬰兒奶粉,卻找不到自己能買得起的一種。而三鹿實際上正是一種低價奶粉。這對夫婦顯然不是不知道高級品牌更安全,但是他們必須冒險。

美國一般的超市裡,通常只有兩種品牌的嬰兒奶粉賣。它們不管是成分還是價格都差不多,就好像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一樣。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的孩子,吃的無非也就是這兩種奶粉。他們根本就沒有冒險的選擇。

造成這個不同局面可能有幾個原因,比如說美國市場長期競爭的結果只有這兩家做大了。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一個低價沒有信譽的奶粉很難進入美國市場,因為大家都買得起有「誠信附加值」的奶粉。也就是說,根本原因是美國社會是個橄欖球結構,窮到買不起這兩種奶粉和富到必須吃超豪華奶粉的人都很少。

山寨,地攤,假貨在中國之所以能橫行,根本原因不是這些賣家的道德敗壞,而是有人買,是有人只買得起這些。商品的高中低檔反映的是人群收入的高中低檔。只要這個社會的貧富差距如此,就無法從根本上杜絕假貨。所以「假貨的誠信問題」,本質上是由當前中國社會的「貧富分佈函數」決定的。

還有另一種誠信過程,可以稱為「投資的誠信」 — 被人忽悠,花很多錢買了自己根本不用的東西,是因為「托兒」告訴他這個東西能升值。比如說買古董和房子。在這種情況下誠信問題仍然風險問題,而我們將會看到,「投資的誠信問題」,不僅僅與中國社會當前的貧富分佈(比如定義為 f(t0))有關,而且更跟這個分佈隨時間的變化率有關,也就是 df/dt。

一個社會的誠信狀況的好壞,由這個社會上的人對風險的接受程度決定。如果社會上的人都很樂於冒險,那麼他們就更願意花低價買新手的商品,願意花高價買看似無用的東西期待升值,願意把錢借給不熟的人當投資。在這種情況下顯然騙子們就有了更多的可乘之機,社會的誠信度必然就低。反過來說如果社會上的人都很害怕風險,不是知根知底的人不跟他辦事,不是知名品牌鑽石級賣家就不買,那麼這個社會的誠信度必然就高。

既然「誠信指數」等於「社會平均風險承受度」,那麼當今中國社會上的人對風險承受能力如何呢?

我認為,只要不是生命危險,對於生活中的小交易來說,這是一個人們普遍樂於冒險的時代。

現在中國大眾最喜歡的一個詞不是「穩定」,而是「機遇」。我敢說目前實際上可能沒有哪個國家的人像我們中國人一樣對「機遇」如此的津津樂道,尤其是「商機」。人們到處尋找機會。機會就是風險。大學生畢業找工作都不說我打算怎麼踏實上班,而喜歡說「你給我一個機會,我給你一個奇跡」。

在正常情況下,一般人是都是傾向於規避風險的。這就是為什麼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人在大多數時間內都比較誠信。誠信其實是一種主流。但在一個極特殊的情況下,除了前面說的窮人不得不冒險之外,某個國家的很多人可能會主動追求風險。

這個極特殊的情況就是該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經濟的高速增長有一個特點,就是它一定是不均勻的增長。有的人會抓住一個機會先富起來,有了第一桶金之後很容易越來越富,而大多數人沒這麼幸運。雖然總體上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有提高,但提高的速度和幅度是差別巨大的。可以說只有少數人的財富是以幾何級數的形式高速增長的,而大多數人則是緩慢地,線性地增長。

那麼這些大多數人看到這些極少數人的暴富,是一種什麼心情呢?可能有各種複雜的情緒,但其中一個重要的情緒是,後悔。那個中學同學明明沒什麼本事,當初也不知怎麼的傻乎乎地在別人還不知道股票為何物的時候買了一點股票,結果發了。那個同事五年前低價買了兩套房子,結果現在!

怎麼我就沒有這麼做呢?!下面我們說明,這種對失去的機會的後悔心理,這種 「if only…」 心理, 必然讓人更容易冒險。

How We Decide 這本書介紹了一個流行的電視節目,「Deal or No Deal」。這個節目的遊戲規則很簡單:被電視台選中的幸運者會面對 26個盒子,其中每個盒子裡面有從1分到100萬美元不同數目的錢。這些錢的數字都是公開的,唯一不知道的是哪比錢放在哪個盒子裡。首先,遊戲的參與者選則一個盒子拿住。節目進行中每次打開一個任選的盒子,這樣遊戲者隨時可以知道剩下的盒子裡的錢數分佈。也就是說,他雖然不知道自己手裡這個盒子裡面有多少錢,但可以根據剩下的盒子數和錢數的分佈,大概估計一下這個盒子「平均」可能有多少錢。

每一步,會有一個 banker 給參與者一個 deal,買他手裡這個盒子,遊戲者自己決定是否同意接受這個 deal。比如說現在還剩下三個盒子,錢數分別是1元,1萬和50萬美元,參與者並不知道自己拿的是哪個,但他的理性選擇是接受任何高於17萬美元的 deal. 在最幸運的情況下,最大的盒子一直到最後階段才被打開,這樣一來 banker 給的 deal 會越來越高,遊戲者完全可以自始至終從容選擇,想賭一把等大的也可以,一旦發現超過平均值的 deal 就接受也不鬱悶。

最可怕,也是對經濟學家來說最有意思的局面,是100萬英鎊這個盒子在中途就被打開了。可以想像,在這個盒子被打開之前, banker 可能曾經開過非常可觀的 deal,而遊戲者沒有接受。如果以後 banker 開的 deal 都會比那個少,對遊戲者來說,這是「曾經有一個 deal 擺在我的面前…」的心情。

在一次節目中,遊戲還剩下幾個盒子的時候,其中只有一個盒子中有巨款,是50萬歐元。這時候 banker 給了一個10萬歐元的 deal,相當於平均值的75%。遊戲者完全理性地拒絕了這個 deal. 不幸的是下一個被打開的盒子就是這個50萬歐元的。Banker 給的下一個 deal 是2500歐元,考慮到剩下的錢數,這是一個公平的價格。但遊戲者拒絕接受,實際上,從此以後他拒絕接受任何 deal,孤注一擲的選擇冒險!遊戲的最後只剩下兩個盒子,分別是 10 歐元和1萬歐元。也許是出於同情,banker 給了他一個6500歐元的 deal,但他再次拒絕!結果他只得到10歐元。

也就是說錯過一次發財機會,會令人非理性地追求高風險的投資。這就是為什麼股市越漲,入市炒股的人就越多,不管你怎麼警告過熱的風險都沒用。因為這些投資者看別人發財而自己沒出手後悔!在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猛漲,不知道造就了多少幸運發財的人,所以必然早就更多出於「後悔」而追求高風險的人。別人比我富我可以接受,我受不了的是他以前跟我一樣窮現在卻比我富。所以造成這種全民追求高風險的原因不僅僅是財富的不均勻分佈,更是財富的不均勻增長。為什麼忽悠一個人「投資」是如此的容易?根本原因是中國經濟增長。

貧富差距導致假冒偽劣,經濟增長導致大忽悠。不管你是什麼素質和制度,只要你有貧富差距和經濟增長,你就必然會有社會誠信度下降這個現象。只要這兩個因素存在,那麼道德教育只能是隔靴撓癢,加強監管只能是揚湯止沸。如果道德下降是經濟發展的必然副產品,那麼我們抱怨社會沒道德還有什麼意思呢?

再過幾十年等到中國經濟不再高速增長,等到大多數人能買得起名牌奶粉的時候,社會肯定會回歸誠信,回歸道德。但目前我們幫人就是生活在這麼一個即是最好也是最壞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