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性趣探秘:人類性的進化 > 第三章 為什麼男人不給孩子餵奶 雄性哺乳的非進化 >

第三章 為什麼男人不給孩子餵奶 雄性哺乳的非進化

今天,我們男性被要求分擔照看子女的責任,我們也沒有借口逃避責任,因為幾乎妻子們能做的一切事,為人夫者都可以做。所以當我的雙生子在1987年降生後,我義不容辭地學會了換尿布、清除嘔吐物等工作,履行做父親的職責。

只有一件事,我想我有理由不做,那就是給孩子餵奶。這顯然是屬於我妻子的一份苦差事。朋友們取笑我,說我該去注射激素,分擔重荷。可是那些力圖將性平等引入這一女性專利抑或男性逃避的最後堡壘的人們,面對著嚴酷的生物學事實。顯然,男性缺乏相應的解剖學構件、必不可少的懷孕經歷及泌乳必須的激素。到1994年,人們從未設想世界上4300種哺乳動物中任一種的雄性在正常狀態下會泌乳。雄性不存在哺乳功能這一問題因此似已解決,無需深入探討,並且它對於這本旨在討論人們獨一無二的作習慣是如何演化的書來講,更是離題。畢竟,這個問題是由生理學的事實而非進化推理解決得了的,並且雌性負責哺乳顯然是普天下哺乳動物共有的現象,而非人類獨有。

事實上,雄性哺乳這個話題和我們對於兩性的戰爭的討論緊密相關。它揭示了在理解人類性活動方面,拘泥於生理學解釋的失敗和進化推理的重要性。確實,從未有雄性哺乳動物懷孕,並且絕大多數雄性哺乳動物一般不可能泌乳。但我們要深入一步,問一下為什麼哺乳動物的基因會演化成只有雌性而非雄性才有必需的生理結構、懷孕歷程和必需的激素?雄鴿和雌鴿都產生嗉囊「乳汁」餵養雛鴿,為什麼男人不能像女人那樣呢?海馬中是雄海馬而非雌海馬孕育胎兒,為什麼人類卻不一樣呢?

至於說懷孕是泌乳前必不可少的首要經歷,許多(多數?)女性無需懷孕就能泌乳。許多雄性哺乳動物,包括一些男人,在給予適當的激素後,會有乳房發育和泌乳。在特定情況下,甚至無需給予激素,很大一部分男人會有乳房發育和產生乳汁的現象。家養的公山羊自然泌乳人們早有所知,首例野生哺乳動物的雄性哺乳最近也有報道。

因此,男性有哺乳的生理潛能。正如我們應當看到的,哺乳對現代男性要比對其他多數雄性哺乳動物有更大的進化學上的意義。但事實是,哺乳仍不是人類男性的本領,除開最近報道的那一例外,它也不是其他雄性哺乳動物的看家本領。既然自然選擇本可以使男性哺乳,可為什麼不呢?這是一個不能單單以雄性軀體結構的不足來解釋的大問題。雄性哺乳可以很好地闡述性活動進化過程中的所有主題:兩性的進化衝突,對子女父系或母系血統信心的重要性,兩性繁衍後代的投入差異以及物種對自身生物遺傳性的篤信。

作為探討這些主題的第一步,我們必須克服一種頑固意識,那就是人們公認的雄性哺乳在生理上是不可能的。兩性的遺傳差異,包括那些將哺乳歸於雌性的差別,實際上是微小而且可變的。本章將令你相信雄性哺乳的可行性,以及為什麼這一理論上的可能性總是被忽視。

我們的性別是由基因最終決定的,它在每一個人體細胞中表現為23對微小的染色體。每對染色體中的一個承繼自母親,另一個來自父親。這23對人類染色體彼此都可以從外表的固有差異被識別計數。在顯微鏡下觀察,第1對到第22對染色體中每一對的兩個成員看上去完全相同。只有第23對染色體(也稱作性染色體)有所不同。男性有一個較大的染色體(稱作X染色體)和一個較小的染色體(稱作Y染色體);女性則有兩個X染色體。

性染色體有何作用呢?許多X染色體基因所起的作用與性別無關,而是起諸如辨別紅綠顏色之類的作用。可是,Y染色體中包含著有關睪丸發育的基因。在受精後的第5周,性別不明的人類胚胎形成了性腺始基,但它尚未分化,既可能形成睪丸,也可能形成卵巢。如果存在Y染色體,性腺始基就會在第7周形成睪丸;如果沒有Y染色體,到第13周性腺才發育為卵巢。

這些聽起來出人意料:人們本以為女子的第二個X染色體會令卵巢發育,而男子的Y染色體會發展睪丸。可實際上,人們看到的卻是另一種情況,有一個Y和兩個X染色體的異常組合的多數是男性,有3個X或只有1個X染色體的異常組合常常形成女性。因此,自然趨勢是人類模稜兩可的性腺始基在無意外時發展為卵巢;只有Y染色體這樣特殊的因素才可令它改變趨勢,發育為睪丸。

這種事實引人遐思,忍不住要用情緒化的詞彙來表達這個簡單的事實。內分泌學家阿爾弗雷德·約斯特(Alfred Jost)說道:「成為一個男性,那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危機四伏的歷程;那是一次和女性化的遺傳趨勢的抗爭。」男性沙文主義者更進而歡呼成為男人的英雄氣概,而把成為女人當作一條容易的退路,反之,人們也可以把女性性別當作人類的自然狀態,而把男性的出現視作是為避免女性太多而容忍下來的令人遺憾的病理畸變。我傾向於認為Y染色體的作用是將性腺的發展從往卵巢的軌道上轉移到往睪丸的軌道上去,而不做任何形而上學的結論。

可是對於一個男人來說,僅有睪丸是不夠的。就像女人還需要卵巢以外更多的東西(例如,女人還要有陰道)一樣,在男人所需的其他許多顯然必不可少的特徵中還包括陰莖和前列腺。胚胎除開性腺始基外還有其他未分化的結構。可這些雙極結構和性腺始基不同,它們的發展傾向不是由Y染色體直接決定的,而是睪丸的分泌物促使這些構造發育成男性器官。如果睪丸分泌物缺失,則發育為女性器官。

例如,在妊娠的第8周,睪丸已開始產生類固醇激素——睪丸酮,有一些則轉化為與之密切聯繫的類固醇二氫睪酮。這些類固醇激素(也被稱為雄激素)促使一些未分化的胚胎組織發育為陰莖頭、陰莖體和陰囊;否則,這些胚胎組織會成為陰蒂、小陰唇和大陰唇。胚胎發育在本分化時有兩組管道:米勒管(中腎膀胱)和沃爾夫管(中腎管)。沒有睪丸時,沃爾夫管退化,米勒管發育為女性胎兒的子宮、輸卵管和陰道。如果存在睪丸,情況相反:雄激素刺激沃爾夫管發育成男胎的精囊、輸精管和副睪。與此同時,一種叫做米勒抑制激素的睪丸蛋白質,名副其實地阻止米勒管發育成女性內生殖器。

由於Y染色體決定睪丸,並且由於睪丸分泌物的存在與否決定了男女組織的分化,看來似乎一個發育中的人類胚胎必然會結束性別的混沌不明狀態。反過來,你也可能認為有Y染色體就必然產生百分之百的男性器官,沒有Y染色體肯定產生百分之百的女性器官。

事實上,要形成除卵巢和睪丸之外的所有其他組織,還須經過一長串的生化步驟。每一步都涉及到一種分子的合成物,它是一種酶,由一個基因決定。如果決定酶的基因發生突變,酶就可能有缺陷或者缺失。因此,酶的缺陷會導致男性假兩性體,就是同時有睪丸和某些女性組織的人。因酶缺陷造成的男性假兩性人,在缺陷酶參加代謝途徑以前,由正常酶的作用決定的男性組織發育正常;但在有缺陷的酶加入代謝時或以後,別的男性組織就無法發育,要麼被相應的女性組織取代,要麼缺失。例如,有種假兩性人看起來和正常女性無異。「她」甚至比普通的正常女人更接近男性對女性的審美典範。因為「她」胸部發育良好,雙腿修長優美。因此,這樣的事情屢有發生,漂亮的時裝女模特直到作成年基因測試時才驚覺自己其實是一個發生基因突變的男人。

由於這類假兩性人降生時和一個正常的女嬰相似,以後外部體態發育正常,直到青春期「女孩」的月經初潮遲遲不至,去醫院看病時才會發現問題。這時,醫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沒有月經的緣由:患者沒有子宮、輸卵管和上部陰道。「她」的陰道在5厘米深處呈現盲端。進一步的檢查發現,由於受正常的Y染色體控制,睪丸仍能分泌正常的睪丸酮,但睪丸被腹股溝或者陰唇所掩蓋。換句話說,由於基因決定的生化過程阻滯,漂亮的「女」模特無法對睪丸酮作出反應,否則他便是一個正常男性。

這種阻滯發生在細胞受體內,正常情況下受體應與睪丸酮及二氫睪酮結合,使這些雄激素能促使男性組織的正常發展。由於Y染色體沒有異常,睪丸自身功能正常,能正常分泌米勒抑制激素,防止子宮和輸卵管發育。然而,正常男性對睪丸酮的反應功能被打斷了,餘下的末分化的胚胎性器官只能錯誤地沿女性方向發展:形成女性的而非男性的外生殖器,沃爾夫管退化,並從此停止了男性內生殖器發育。事實上,睪丸和腎上腺通常也會分泌少量的雌激素,但它被雄激素受體壓制;由於男性假兩性人在體內組織上完全不存在雄激素受體(正常女性也有少數受體),以致他們在外表上女人味特別濃。

因此,雖然男女兩性間的總體基因差異不太大,卻有著迥然不同的結果。第23對染色體中少數基因和其他染色體中的基因共同發揮作用,最終決定了兩性的全部差別。這種差別,當然不僅僅包括生殖器官,還包括其他在青春期後期和性別相關的其他差異,如鬍鬚、體毛、嗓音和乳房發育的不同。

睪丸酮和它的化學衍生物的實際效用因年齡、器官和物種而異。動物物種因性別不同而產生的差別很大,不僅僅體現在乳腺的發育上。即使是高等類人猿——人類及其近親猿類,在他們的性徵特點上也有相似的差異。我們從動物園和照片上發現,由於成年雄性大猩猩身材遠大於成年雌性(雄性體重兩倍於雌性),以及從頭形、背上的痕毛來識別,我們遠遠地就可分辨其雌雄。儘管男女差異沒那麼明顯,但男人還是比女人更重一些(平均重20%),更強壯,鬍鬚濃密。即便是這種差異也因種族而有所不同:例如,東南亞人和美洲印地安人的兩性差異不那麼明顯,因為這些種族的男性比起歐洲和南亞、西亞男人,鬍鬚和體毛一般都少得多。但有些長臂猿雌雄難辨,除非允許你察看它們的外陰。

奇怪的是,有胎盤的哺乳動物的兩性都有乳腺。儘管多數哺乳動物雄性的乳腺欠發達,沒什麼用,但雄性的乳腺發育狀況仍因物種而異。一個極端是,雄性小家鼠和家鼠的乳腺組織沒有形成腺管和乳頭,在外觀上看不到。另一個極端是,狗和靈長類動物(包括人類)不論雌雄乳腺既有腺管,也有乳頭,但在發育前兩性鮮有差異。

青春期時,在性腺、腎上腺、垂體分泌的激素的綜合作用下,哺乳動物兩性的外形差別增大了。雌性在懷孕和哺乳時釋放的激素促使乳腺進一步發育,開始泌乳。因為哺乳而得以進一步強化。人類乳汁的產生主要受催乳素的控制,而母牛身上類似的激素還包括生長激素,又稱「成長激素」(該激素近年被用於刺激奶牛泌乳,引起爭議。)。這裡有必要強調的是兩性激素的差異並非絕對,而只不過是程度上的差別:某種性別可能有濃度較高的特定激素,而且其受體也更多。需特別指出的是,懷孕並非獲取使乳腺增長、分泌乳汁所必需的激素的唯一途徑。例如,幾種哺乳動物的新生幼急會因常規血循環中的激素的刺激導致分泌乳汁,又被稱作「神秘乳」。對未交配過的母牛和母山羊以及閹公牛、公山羊和雄性豚鼠直接注射雌性激素或者孕酮(通常只在妊娠時分泌),也會刺激它們的乳腺發育和乳汁分泌。經激素注射的小母牛平均產奶量相當子宮們的正在哺乳的同父異母和同母異父的姐妹。當然,注射激素的閹公牛的產奶量要遠遠少於小母牛的產量。這並不奇怪,因為閹公牛先天條件受到限制:閹公牛沒法像那些注射過激素的小母牛那樣,擁有一個容納得下那麼多乳腺組織的乳房。

因為注射或者局部應用激素導致男性及妊娠或哺乳期外的女性乳腺發育、分泌乳汁,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應用雌激素治療的男女癌症患者也有泌乳現象,其中一位64歲的老年男性,甚至在激素治療停止後乳汁分泌持續了7年。(這個報道見於20世紀40年代,在人類醫學研究保護委員會條例頒布前很久。現在這種實驗已被禁止)。不正常的泌乳現象還見於服用了影響下丘腦的鎮靜劑的人群(因下丘腦控制著產生催乳激素的垂體腺);同樣現象在剛剛經歷過影響吸吮反射神經的外科手術病人、以及一些長期服用雌激素和孕酮類避孕藥的女性中也有發現。最令我忍俊不禁的一件事發生在一個大男人主義的丈夫身上。他總是抱怨妻子的「可憐兮兮的小乳房」,直至某天他驚恐萬分地發現他自己的胸部在變大。後來真相大白,是因為他妻子在胸部濫抹雌激素軟膏,以求乳房如丈夫所願快快增大,結果軟膏蹭到了丈夫身上。

你現在大概已經在想,上面這些例子和正常雄性哺乳似乎無關,因為它們都涉及醫學干預,諸如注射激素或外科手術。但非正常泌乳其實無需經過高技術醫學手段也能發生。好幾種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只要對未交配過的雌性的乳頭作反覆機械刺激,就會導致泌乳。機械刺激使得與乳頭相連的神經,通過中樞神經系統反射影響到釋放激素的腺體,自然就釋放出激素。例如,一頭性成熟但尚未交配過的雌性有袋動物,可因收養幼崽的餵奶,而刺激泌乳。擠壓未交配過的母山羊乳房同樣也會導致泌乳。同樣道理也適用於人,因為人為地刺激乳頭導致男性以及非哺乳期女性體內的催乳素猛增,十幾歲的男孩乳頭自我刺激以致泌乳也不鮮見。

我想舉一例發生在人類身上的此類現象,來自一封給「親愛的阿比」這一各報廣為開設的專欄的信件。有一個未婚女性,她將收養一個新生兒並渴望親自哺養他,她問阿比是否能通過採用激素來得償所願。阿比回答道:荒謬至極,你這樣做只會使自己毛髮增生。於是就有幾個憤憤不平的讀者寫信去,講述確有同樣情況的女性通過讓嬰兒反覆吮吸乳房成功地哺養了孩子。

醫生和哺乳護理專家的最新實驗顯示,多數養母在3~4周後開始分泌一些乳汁。他們建議未來的養母在領養孩子之前1個月起,就用吸奶器每隔幾小時給乳房以刺激。在現代的吸奶器發明前很久,人們就通過將玩具娃娃或者孩子放於胸部達到了同樣結果。尤其是在傳統社會,孕婦身體不適無法哺乳,孕婦的母親會試圖代女地完成這項工作。曾報道的例子包括年達71歲的(外)祖母們,還有舊約中路得的婆婆內奧米(如果你不信,請打開聖經,翻到「路得記」,第4章,第16節)。

男性從飢餓狀態恢復時,乳房發育是很普遍的事,自發泌乳則只是偶爾有之。在二戰後從集中營釋放的戰俘中就發現了幾千例。一名觀察者僅在某日軍戰俘營的倖存者中就記錄到了500例。比較可信的解釋是,飢餓不僅抑制了產生激素的腺體,而且抑制了肝臟的功能,而肝臟正是分解激素的。在營養恢復正常後,這些腺體功能的恢復速度遠快於肝臟,這樣體內的激素水平如脫韁野馬般猛增。再一次參看聖經,就會看到舊約中人類的祖先是如何早於現代生理學家作出判斷的:約伯(聖經第21章,第24節)談論一個胖男人時說道「他的乳房裡乳汁豐盈」。

人們早有所聞,許多公山羊,有正常的睪丸,也能令母羊受精,原來完全正常,乳房竟會自己發育起來,分泌乳汁,令它們的主人們驚駭不已。公羊奶和母羊奶在成分上類似,相比之下,脂肪和蛋白質含量甚至還要高一些。人們在一隻被抓獲的東南亞短尾恆河猴身上也觀察到了自發泌乳現象。

1994年,野生動物的雄性自發泌乳現象終於有了報道,見於分佈於馬來西亞和鄰近島嶼的迪雅克雄性果蝠。抓到的11只活體成年雄性擁有功能正常的乳腺,人力擠壓時會有乳汁流出。一些雄性的乳腺因為充滿乳汁而腫脹,顯示它們還未開始哺乳。可另外一些可能已經哺乳過,因為它們的乳腺沒那麼鼓脹(但仍在泌乳),如同哺乳的雌性。在三組不同地點、不同季節抓到的迪雅克果蝠中,有兩組包括泌乳的雄性、雌性和懷孕的雌性,但第三組中的成年兩性都處於生殖休眠期。這顯示這些果蝠的雄性可能和雌性一樣形成了泌乳功能,並成為自然繁殖週期的一部分。顯微鏡的觀察顯示,在泌乳的雄性睪丸顯然還有正常的精液形成。

因此,儘管通常哺乳的責任屬於母親而不是父親,至少有一些哺乳動物的雄性具有哺乳必需的身體組織、生理潛力和激素受體。施用激素或其他可能促使釋放激素的物質,會使雄性乳房發育、分泌乳汁。完全正常的成年男性哺乳嬰兒的事情歷史上也有幾例,並有人曾對其中一例分泌的乳汁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其中所含的乳糖、蛋白質、電解質水平亦和女性乳汁相仿。所有這一切表明,使雄性泌乳的演化進程是比較簡單的;也許只需要一些突變,使得激素增加分泌或減少分解就可以達到目的。

顯然,進化並未打算讓男人在正常情況下使用這種生理潛能。用電腦術語講,至少有一些雄性擁有這方面的硬件,僅僅是自然選擇尚未編製程序命令其工作罷了。那麼為什麼呢?為搞清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換一種思路,本章中我們一直使用的是生理推理方法,現在我們回到第二章中使用的進化推理方法。尤其要反思的是,兩性的進化戰爭是如何進行的,以致發展到90%的哺乳動物都是由母親獨力擔起護犢之責。對於那些無需父母照顧即能存活的物種,顯然不會發生雄性哺乳的問題。雄性不僅無需哺乳,它們也無需提供食物、保衛家庭領地、保護和教育後代,以及為它們的後代做其他任何事。雄性粗魯的遺傳興趣,最佳地表現為追逐雌性並使之受孕。一隻發生突變,能夠哺乳後代(或者以其他方式照顧後代)的了不起的雄性在繁殖速度上很快就會被其他自私的正常的雄性超過,因為那些雄性無需哺乳,因而能繁衍更多的後代。

只有10%的雄性哺乳動物有必要照顧後代,也只有這些物種,才值得考慮雄性哺乳的問題。這些少數物種包括獅子、狼、長臂猿、狗以及人類。但即使是在這些需要雄性照顧後代的物種中,哺乳也並非是父親所能提供的最有價值的奉獻方式。一頭雄獅真正應做的是驅逐野狗和其他雄獅,以防它們殺害它的幼獅們。當幼獅的敵人們虎視眈眈時,它應該出門巡視領地,而不是坐在家中餵養孩子(母獅完全能勝任此項工作);狼爸爸離開狼窩去捕捉獵物,給狼媽媽帶回肉食,她將肉食轉化為乳汁,以此對狼仔們作出最有用的貢獻;雄性長臂猿時刻提防著不讓蟒蛇和老鷹奪走它的孩子,隨時警惕不讓其他長臂猿闖入它的妻兒取食的果樹;狗爸爸則花了許多時間隨時帶領它的兩隻幼崽。

所有這些雄性不哺乳的借口並不能抹殺這樣一種可能性,就是存在著其他某些哺乳動物,雄性哺乳更有利於雄性本身和它的孩子們。迪雅克果蝠可能就是這樣一種動物。但即使世界上有這些雄性哺乳更有利的哺乳動物,雄性哺乳的實踐仍是與符合進化論原理的現象產生的問題背道而馳的。

如果用人類製造的裝置來類比,我們就能理解隱藏於進化論信條後面的想法。根據車子相應的不同用途,如裝運傢俱、馬匹或者凍貨,一個卡車的製造者能輕而易舉地改裝一輛卡車的基本原型。只需對同樣基型的卡車貨倉作一些小小的變動,而幾乎無需變動發動機、剎車、車軸和其他主要部件,就能滿足不同需求。同理,一個飛機製造者只需對同一型號的飛機作些小改動就能分別用於載運普通乘客、特技跳傘或者運載貨物。但是要將一輛卡車改裝成飛機或者反過來都是不可能的,因為卡車的各方面都是作為卡車而製造的:笨重的車身、內燃發動機、剎車系統、車軸等等。要造一架飛機,我們不可能先造一輛卡車,再去改裝它;相反,我們會徹底從頭來過。

動物則不是為了給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提供最佳解決方案而從頭設計出來的。相反,它們是從現存的動物種群中演化而來的。生活方式導致的進化改變是通過細微的變化逐步累積和漸進形成的,這些細微的變化是進化方案適應不同的但又相關的生活方式的結果。一種動物經過許多調整終於適應了某一特定的生活方式,不可能再作許多調整來適應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者說至少在短時間內不可能。例如,一種雌性胎生哺乳動物不可能演變成卵生動物,可以在受精當天就將胚胎產出體外,它必須首先演化成具有類似鳥類生成卵黃、卵殼和其他必需的機制後才能產卵。

我們回想一下,在鳥類和哺乳動物這兩類主要的恆溫脊椎動物中,雄性照顧後代是鳥類的慣例,對於哺乳動物則是特例。所以有這種差異,是因為鳥類和哺乳動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對於如何處置剛在體內受精的孕卵,形成了不同的解決方案。每一種解決方案都需要一整套的調適與改變,這些改變在鳥類和哺乳動物身上都是不同的,到今天現代鳥類和哺乳動物更是迥然不同。鳥類的解決方案是,雌性很快娩出受精胚胎,以一層硬殼包裹卵黃,胚胎處於一種完全未發育、極其無助的狀態,除非是胚胎學家,任何人都認不出這是一隻鳥。從受精到產卵,胚胎在母體內發育的時間只有一天或者數天。如此短暫的體內發育必然導致一段長得多的母體外發育時間:在雛鳥破殼而出前有長達80天的孵化期,在雛鳥能飛翔前有多至240天的時間需要餵食和照顧。一旦鳥卵娩出,接下去雛鳥的發育,沒有什麼事是非母親不能做的。父親也可以像母親那樣趴在鳥蛋上給蛋保溫。多數鳥類的小鳥孵化以後,和父母吃的是同樣的食物,父親也能和母親一樣外出覓食,銜回巢中。

多數鳥類物種需要雌雄雙方共同保護鳥巢、鳥蛋和雛鳥。對於那些只需一方即可完成上述任務的鳥類,也多半是雌鳥而不是雄鳥擔當責任,理由是我們在第二章中已經討論過的:雌性對於受精胚胎在體內發育所盡的義務越多,它就越排斥雄性照看後代,並且由於體內受精,雄性對後代的父系血統缺乏信心。但是,所有雌性鳥類對後代所盡的體內義務要比任何一種哺乳動物少得多,因為發育中的雛鳥即使和最早產的新生哺乳動物相比,它出生(產卵)時是處於那樣早的一個發展階段。母體外的發育時間(理論上是一段父母都能分擔責任的時間)與母體內的發育時間之比,鳥類遠高於哺乳動物。任何一隻雌鳥的「孕期」(卵的形成期)不會像人類那樣「十月懷胎」,甚至比哺乳動物中最短暫的妊娠期12天還要短。

因此,當雄性始亂終棄時,雌鳥不會像雌性哺乳動物那樣輕易被哺育後代之責嚇倒。這是由於進化安排了鳥類的本能行為、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的結果。鴿子通過從嗉囊中分泌「乳汁」餵養雛鳥,雌雄鴿子演化成都能分泌「乳汁」。鳥類通常是雙親共同養育雛鳥。但在一些單親育兒的鳥類中則通常是由母親擔起唯一守護者的角色,少數則由父親承擔,而後者在哺乳動物中絕無僅有。由雄鳥獨自照顧雛鳥不僅是那些性別角色反轉的一雌多雄鳥類物種的特色,而且也包括其他一些鳥類,如鴕鳥、鴯鹋和南美鵪鶉。

鳥類對體內受精及隨後的胚胎發育引起的問題採取的解決方案涉及專門的解剖結構和生理機能。是雌性而非雄性擁有一根輸卵管,一部分分泌白蛋白(卵白蛋白),另一部分分泌物組成內外殼膜,還有一部分形成蛋殼。所有這些激素調節的結構和它們的代謝機理都反映了進化原理。鳥類必定已經沿著這一途徑演化了很長一段時間,因為產卵對於始祖爬行動物已經是很普遍的現象,而鳥類也許從這些動物身上繼承了它們許多的產蛋機理。被認作鳥類而不再是爬行動物的生物,如著名的始祖鳥,根據化石記錄出現在1.5億年前。始祖鳥的繁衍生物機理目前仍不清楚,但從發現的8000萬年前的恐龍化石看,恐龍和恐龍蛋埋在窩內,提示鳥類從它們的爬行動物始祖處繼承了築巢居住和產卵的行為習慣。

現代鳥類在它們的生態和生活方式上都有很大差異,從空中飛行的到陸上奔跑的和海中潛泳的,從微型的蜂鳥到龐大的已滅絕的隆鳥,從在南極冰天雪地中築巢的企鵝到熱帶雨林中覓食的巨嘴鳥。儘管有生活方式上的差別,所有現存的鳥類都保存了體內受精、卵生、孵化和其他鳥類繁殖生物學上的顯著特徵,只是在不同物種間有細微的不同。(最主要的特例要屬澳大利亞和太平洋島嶼上的營塚鳥,它們通過外來熱源,如發酵、火山或者日照,而不是自身的體溫孵卵。)如果人類重新塑造一種鳥類的話,可能這種鳥類會遵循一種較好的但卻截然不同的繁殖策略,比方說蝙蝠的那種方式,它像鳥兒一樣飛翔,但卻是懷孕、胎生和哺乳的。不管蝙蝠的這種方式有多少優點,但鳥類仍循著它們自己的方式,因為,如果要達到蝙蝠的地步,鳥類必須經歷太多太大的變化。

對於如何處置體內受精卵這同一問題,哺乳動物固守自己的解決方案,有其自己的長期的進化史。哺乳動物的解決方式開始於懷孕,這是一段持續時間比任何雌鳥都要長得多的體內胚胎發育時間。孕期長短從最短的袋狸的12天到最長的大象的22個月。雌性哺乳動物最初承擔的如此巨大的責任,使它不會為以後的任務嚇倒,導致了雌性哺乳的進化。和鳥類一樣,哺乳動物顯然也長期固守了它們的獨特的方式。雖然哺乳沒有留下化石可循,但現存的三種哺乳動物(單孔目動物、有袋動物和有胎盤動物)都有這一特徵,而這三種動物早在1.35億年前就彼此分化了,因此,人們假定更早些時候哺乳就發生於一些類哺乳動物的爬行動物始祖(被稱為獸孔目爬行動物)。

和鳥類一樣,哺乳動物有它們自己的許多獨特的生殖解剖結構和生理機能。部分特徵在這三種哺乳動物種群中變化很大,如有胎盤動物演化為生產相對成熟的新生幼崽,而有袋動物的幼崽則是早產的,需要相對較長的產後發育時間,單孔目動物則是卵生的。這些專門特徵可能在1.35億年前就已存在了。

無論比較這三種哺乳動物種群間的差別,還是比較所有哺乳動物和鳥類的差別,這三種哺乳動物中每一種中個體的差別都要比上述差別小得多。任何一種哺乳動物都未倒退回體外受精或者拋棄哺乳。沒有一種有袋動物或者有胎盤動物又重新演變回卵生。物種在哺乳上的差別僅僅是量的差別:這個多一點,那種少一點而已。例如,北冰洋海豹的乳汁富含營養,高脂肪,幾乎不含糖分;而人類的乳汁不僅在營養成分、糖分上都比較稀淡,而且脂肪含量也比較低。在傳統的人類采獵群體中,到4歲時幼兒才斷奶吃固體食物。作為另一個極端,豚鼠和長耳大野兔在出生後幾天內就能小口咬固體食物,此後很快就無需吃奶了。豚鼠和長耳大野兔也許是沿著鳥類物種的方向演化的,它們的幼崽都屬早成一類,小雞和濱鳥的雛鳥出殼時就能睜眼、奔跑,並且能自己覓食,儘管仍不能飛翔及完全調節自己的體溫。如果地球上的生命在經過人類的猛烈襲擊後仍能有倖存,那麼豚鼠和長耳大野兔的進化後裔可能會放棄它們繼承的天性根本無需給幼崽哺乳,但那要在幾千萬年以後。

因此,哺乳動物也許也可採用另一種不同的繁衍策略,不需基因突變就能將豚鼠或者長耳大野兔的幼崽轉變為根本無需哺乳的新生哺乳動物。但這一切仍然僅僅是一種設想:事實是哺乳動物仍然保留著它們那獨特的進化繁衍策略。同樣,儘管我們認為由雄性哺乳在生理上是完全可行的,儘管這麼做也無需突變,但是比起雄性不斷完善它們哺乳的生理潛能來,雌性動物仍佔有巨大的進化優勢。幾千萬年來是雌性而不是雄性歷經自然選擇,承擔產奶職責,所有我印證來用以闡明雄性哺乳的生理潛能的物種——人、牛、山羊、狗、豚鼠和迪雅克果蝠——泌乳的雄性所產乳汁仍然遠遠少於雌性。

然而,近來有關迪雅克果蝠的發現引人遐思,忍不住要想今天這個世界上是否還有另外一些未知的哺乳動物,它們也是由兩性分擔哺乳責任的,或者可能在將來演化成這種分擔責任的情形。人類事實上仍不清楚迪雅克果蝠的生活史,所以我們仍不能說明何種情況促使正常雄蝠開始泌乳,也不知道雄蝠究竟給幼蝠餵了多少奶(如果確實有的話)。儘管如此,我們在理論上卻很容易預測何種情況會促進正常雄性哺乳的進化過程。這些情況包括:有一窩幼崽嗷嗷待哺,形成巨大營養負擔;忠貞不二的雌雄單一配偶制;雄性對其後代父系血統的高度信心;雌性妊娠時,雄性為將來泌乳作激素上的準備。

具備以上部分條件的最佳哺乳動物物種是——人類。醫學技術的進步也使得其他條件更易滿足人類的願望。隨著現代促排卵藥物和人工授精等高技術方法的應用,雙胞胎和三胞胎的出生也更見頻繁。哺乳一對雙胞胎耗用能量是如此之多,以致母親每日能量消耗達到了訓練營新兵的水平。儘管有許多夫妻不貞的笑話,但基因測試顯示絕大多數的美國和歐洲嬰兒確實是婚生子女。胎兒的基因測試也愈見普遍,這樣男性實質上已能100%確信胎兒確係自己所生。

在動物中,體外受精有利於雄性父愛投資的進化,體內受精則反之。這一事實對其他哺乳動物的雄性關愛後代屬不利因素,獨獨有利於今天的人類,因為在過去的20年內,人類已將體外試管受精技術變為現實。當然,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嬰兒仍是以自然方法體內受孕形成的。但是由於渴望懷孕但又存在困難的年齡較大的男、女人數的增加,以及據報道當代人類生育能力下降(如果是事實的話),我們有理由相信越來越多的人類嬰兒將像多數魚和青蛙那樣由體外受精產生。

所有這些特徵將使人類成為雄性哺乳的第一候選者。儘管這一候選資格必須經過自然選擇幾百萬年的時間才能正式入選,我們卻能憑借技術,人為地縮短進化歷程。類似人工刺激乳頭和注射激素這樣的組合可以很快發掘出父親未被開發的潛能對子女血統的信心可以通過DNA測試得到有力支持)——使其泌乳,而無需等待基因改變。男性哺乳的潛在益處不勝枚舉。它有利於加強父親和子女的感情紐帶,而這一紐帶現在仍是母親的專利。事實上許多男人嫉妒這一由哺乳而生的特殊紐帶關係,它傳統上一直專屬於母親,使男人覺得被排斥在外。今天,第一世界國家的許多或者多數母親因為工作、疾病或者泌乳功能失調而無法給孩子餵奶。可是,不僅是父母,孩子也從母乳餵養中享有很多益處。母乳餵養的孩子免疫功能更完善,不易患上許多疾病,如腹瀉、耳朵感染、幼兒糖尿病、流感、壞死性小腸結腸炎以及SIDS(嬰兒猝死綜合征)。如果母親因為某種原因不能給孩子餵奶,那麼男性哺乳就能提供以上好處。

可我們必須認識到,男性哺乳的障礙不僅是生理上的(這顯然容易克服),而且還有心理上的因素。男人習慣上總是將餵奶當作女人的天職,第一個給孩子餵奶的男人無疑將被卡夫所指。儘管如此,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人類的繁衍已經更多地應用了其他一些曾被人們嘲弄的方法:如不經性交直接體外受精;為超過50歲的婦女人工授精;將胚胎植入另一女性的子宮;將早產的只有1千克重的胎兒置於高技術的育嬰箱中生存,等等。我們已知人類的進化使得女性哺乳的專職在生理上已是搖搖欲墜,在人們的心理上也將有同樣的後果。也許人類和其他物種的最大區別就是人類獨一無二的作出反進化選擇的能力。儘管有利於遺傳自身基因,儘管在其他動物中以及早期的人類社會屢見不鮮,今天多數人類仍選擇了放棄謀殺、強姦以及種族滅絕這些手段。那麼雄性哺乳會不會成為另一種反進化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