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性趣探秘:人類性的進化 > 第一章 性生活方式最怪誕的動物 >

第一章 性生活方式最怪誕的動物

如果你的狗同你一樣會思考、能表達,如果你詢問它如何看待你的性生活,你會對它的回答大吃一驚。它可能會這麼說:

那些討厭的人類每個月裡不擇時日地做愛!芭芭拉甚至在明知她不可能受孕時(比如她的經期剛結束)仍需要性。約翰總是對性熱情高漲,根本就不在乎他的努力能不能製造出一個孩子來。如果你想聽一點真正野蠻的事,狗可能還會說,芭芭拉居然在懷孕時仍舊和約翰做愛!每次約翰的父母來小住的時候,事情同樣糟糕,我甚至能聽到他們不顧年邁依然在做愛,而約翰的媽媽多年前就過了你們人類稱作「絕經期」的階段。儘管她現在不可能再有孩子,但她仍然需要性,約翰的爸爸總是滿足她。簡直是浪費精力啊!還有一件最奇怪的事情:芭芭拉和約翰、約翰的父親與母親,居然關起門來私下做愛,而不像我們自尊自愛的狗一樣,在朋友面前做這種事!

為理解你的狗的想法,對於什麼是正常的性行為,你必須解放思想,不拘泥於人類的看法。尤其是在今天,盲目貶低他人與我們自己的標準不符的做法,都被認為是思想狹隘與帶有偏見。如今每一種思想狹隘的形式都與一個可厭的「主義」相連用——例如種族主義、性別主義、歐洲中心主義和大男子主義。在這一系列的現代「主義」罪名上,動物權利的捍衛者又添上了物種主義的罪名。人類性行為的標準尤其是不公平的、物種歧視的和以人類為中心的,因為人類的性活動與這個世界上其他3000萬種動物的標準比起來實在是太反常了。當然它和世界上無數植物、真菌、細菌的標準相比同樣是反常的,但我將略去這更廣泛的範圍,因為我自己尚未擺脫動物中心主義。本書旨在將我們的視野拓寬到包括其他動物物種在內,而不是僅僅從我們自己的性活動去看待性。

首先,我們以世界上大約4300種哺乳動物(人類不過是其中之一)的標準來談談正常的性活動。大多數哺乳動物並不是以一對成年雄性和雌性共同照顧後代這樣的核心家庭模式生活的。相反,很多種哺乳動物的成年雄性和雌性都是獨居的,至少在產仔期如此,兩性相會只是為了交配。因此,雄性並不提供父性的關愛,精液是他們對後代以及臨時配偶的唯一貢獻。

即便是大多數群居的哺乳動物,例如獅子、狼、黑猩猩和有袋哺乳動物,也不會脫離種群而雌雄成雙成對。在這種種群中,看不出哪一個成年雄性有跡象特別關照群體中某些特定的幼崽,認可它們為自己的後代。實際上,只是在最近幾年,研究獅子、狼、黑猩猩的科學家們才在DNA(脫氧核糖核酸)測試的幫助下,搞清楚了種群中哪一頭雄獸繁衍了哪頭幼崽。但是,共性之中也有例外。少數成年雄性哺乳動物確實給予他們的後代以父性的照顧,例如一雄多雌的雄性斑馬和雄性大猩猩,成對離群獨住的雄性長臂猿,兩雄一雌組合的雄性鞍背絹猴。

社會化的哺乳動物的性行為通常在群體其他成員面前公開進行。例如,一隻雌性巴巴裡獼猴在發情期和種群中的每一個成年雄性交配,也從不企圖掩飾它和其他雄性的交配活動。有關這種公開交配模式的例外,最確鑿的記載是關於黑猩猩種群,一成年雄性黑猩猩和一發情的雌性黑猩猩會離開種群獨處幾天,人類觀察者稱之為伴侶時期。可是同一隻雌性黑猩猩,在同一發情期內在和一個伴侶秘密交配外,還會同其他雄性成年黑猩猩公開交配。

大多數哺乳動物中的成年雌性在排卵期和能受孕時用種種方法明顯地通告自身生殖週期中的短暫時相。這種通告方式可以是視覺的(陰部區域變成鮮紅色),嗅覺的(散發出一種特別的氣味),聽覺的(發出響聲),或者是行為的(蹲伏在一個成年雄性面前,展露陰部)。雌性只在受孕期要求性,而在其他時候由於雌性缺乏挑逗信號,她們對於雄性來講是沒有或者缺乏性吸引力的,並且雌性會嚴拒任何在其他時候仍有性趣的雄性的要求。因此,性顯然不只是為了樂趣,而與它的生殖功能密不可分。這種一般現象當然有例外:對於少數物種,包括倭黑猩猩(矮種黑猩猩)和海豚來講,性顯然是同生殖分開的。

最後,對於大多數野生哺乳動物來講,絕經期的存在並不是一個普遍現象。絕經期意味著在一段遠遠短於先前的生育期的時段內徹底終結生育,接下去則是一段相當長的無生育能力的生命時段。相反,野生哺乳動物要麼在死亡時仍有生育能力,要麼是隨著年齡增長生育能力逐漸衰退。

現在我們來比較一下以上我講的正常哺乳動物性活動與人類性活動。下面這些人類屬性是我們認為理當是正常的行為:

1.在多數人類社會中,多數男、女最終維持了長期的配偶關係(婚姻),對此,社會的其他成員視作一種契約,雙方互相承擔義務。配偶間反覆性交,彼此都是主要的或者是唯一的性伴侶。

2.除構成一個性的組合外,婚姻還是共同撫育後代的夥伴關係。特別是人類的男性和女性一起共同照顧後代。

3.儘管組成一對(偶見一夫多妻),丈夫和妻子(們)並不是作為獨居的一對(像長臂猿)獨佔一塊領地並不准其他夫妻侵犯。相反,他們在社會中和其他夫妻一起居住,為經濟利益合作,共享社會領域。

4.婚姻中的配偶總是私下性交,而不是在他人面前落落大方地做愛。

5.人類的排卵期被掩蓋了而不是廣而告之。這就是說,女性排卵期前後短促的能受孕階段很難被她們可能的性伴侶和大多數女性自己察覺。一個女性對於性的接受從受孕期延伸到包括大多數或者說整個月經週期的時間。因此,多數人類的交情發生在不適宜受孕的時間。這就是說,人類性交主要是為了取樂,而不是為了受孕。

6.所有女性在40歲或者50歲之後會進入絕經期,生育能力徹底喪失。通常男性不會經歷絕經期,儘管男人在任何年齡均可能有妨礙生育能力的疾患,但是並不存在一個無生育能力或徹底斷絕的時段。

規範包含了對規範的違背:我們把某樣事物稱作「規範」,只是因為它比它的對立面(對規範的違背)更為普遍。對於人類的性的規範與其他規範而言,同樣如此。讀過我上面兩頁文字的讀者肯定已經在思考我所描述的假定為一般現象的情況也存在著例外,但是它們仍然是作為一般現象存在著。例如,即使在那些以法律或者風俗認可一夫一妻制的社會裡,仍然有廣泛的婚外和婚前性行為,許多性行為並非是長期的性關係的一部分。人類中確實也有一夜風流,但在另一方面,多數人類維持著多年甚或是好幾十年的夫妻關係,而老虎和猩猩除開一夜夫妻外什麼也不是。在過去半個多世紀發展起來的基於遺傳學的親子測試顯示,絕大多數美國、美國、意大利的嬰兒確實是嬰兒母親的丈夫(或者固定男友)的子女。

讀者很可能在聽到將人類社會描述為一夫一妻時有不同意見。動物學家用「harem」一詞描述斑馬和大猩猩一雄多雌情況,它起源於阿拉伯語對人類婚配形式的描述,原意指妻妾。是的,許多人自始至終實踐著一夫一妻制。是的,今天在一些國家一夫多妻制(一個男人和幾個妻子長期共同生活)的模式是合法的,一妻多夫制(一個女人和多個丈夫長期共同生活)的模式也被一些社會認可。實際上,在國家機構產生前,一夫多妻被絕大多數傳統的人類社會所接受。可是,即便是在官方認可一夫多妻的社會裡,多數男人在一段時間內仍只有一個妻子,只有特別富有的男人才會同時娶回和供養幾個妻子。在提到「多偶制」這個詞時,浮現於腦海中的眾多配偶,如同現今阿拉伯和印度王室的情況,只有在人類進化的後期允許少數人集中大量財富的時候才在一些國家社會中成為可能。因此,一般情況應該是:多數人類社會中多數成年人在其長時間的配偶關係中,無論實踐還是法律上都是一夫一妻的。

另一可能招致反對意見的是我將人類的婚姻描述成共同撫育後代的夥伴關係,因為多數孩子從母親那裡得到的親情多於從父親那裡的所得。儘管在傳統社會中,未婚母親成功地養育孩子是非常困難的,但在一些現代社會中,未婚母親在成年人中佔了顯著的比例。不過一般情況仍然是:多數人類的孩子能夠從他們的父親那裡得到照顧,比方說照料、教育、保護、食物供給、住處和金錢。

所有這些人類性活動的特徵——長期的性伴侶關係,共同撫養後代,與其他成雙作對的性伴侶比鄰而居,私下性交,隱蔽的排卵期,女性對性接受度的延長,為了樂趣而性交,女性的絕經期——構成了我們人類假定為正常的性活動。在讀到海象、袋鼬或者猩猩與人類截然不同的性習慣時我們感到新奇、好笑或者厭惡,它們的生活對我們而言是怪異的。但這顯然只是物種歧視者的觀點。以世界上4300種其他哺乳動物的標準,即便只以我們的近親類人猿(黑猩猩、倭黑猩猩、大猩猩、猩猩)的標準衡量,我們人類自己的性行為才是怪異的。

可是,我仍然比動物中心主義者狹隘,我落入了更狹隘的哺乳動物中心主義。是否用非哺乳類動物的標準來衡量,我們會顯得正常一些?其他動物比起哺乳動物來確實存在著更廣泛的性和社會活動的模式。與多數哺乳動物的幼崽只有母親照料而沒有父親照料相反,有一些物種如鳥、青蛙和魚只有父親獨自撫育後代;有一些深海魚類,雄性寄生或附屬於雌性的身體,與之融為一體;一些蜘蛛和昆蟲的雄性甚至在交配後立即被雌性吞噬。與人類和其他多數哺乳動物反覆繁殖不同,鱖魚、章魚和許多別的動物採用的是被稱作大爆炸式的繁殖,或者是一次性產卵:只繁殖一次,接下去便是按計劃死亡。有一些物種如鳥類、青蛙、魚和昆蟲(及一些蝙蝠和羚羊)的婚配方式是集中在「單身男女俱樂部」——一個習慣場所,被稱作繁殖地。許多雄性安營紮寨,爭取來訪雌性的注意,每一個雌性選擇一個配偶,經常是同一個優秀雄性被許多雌性先後選中,與它交配,然後雌性離去獨自養育後代,無需雄性協助。

在其他一些動物中,有一些物種的性活動在某些方面可能與我們人類相似。多數歐洲和北美洲的鳥類至少在一個繁殖季節成雙成對(有時候是終生),父親與母親一起哺育下一代。與人類不同,多數種類的鳥類成對佔有獨立領地,但多數海鳥卻像人類一樣,一對對靠得很近地集體繁殖。可是,所有這些鳥類與人類不同,它們的排卵期是明顯的,雌性接受性行為總是發生在排卵期前後的易受孕期。性不是為了娛樂,配偶間的經濟合作也很薄弱或者壓根兒沒有。倭黑猩猩(矮種黑猩猩)與人類在後者的很多方面相似或接近:雌性對性的接受能力在發情期的幾個星期中一直延續著,性主要為了取樂,在群體中的許多成員間存在經濟合作。可是,倭黑猩猩仍然沒有人類的契約或配偶關係,沒有人類掩飾得很好的排卵期及人類父親對後代的承認和照顧。多數或者說所有這些物種都不同於人類,沒有一個準確定義的雌性絕經期。

因此,即便是非哺乳動物中心主義的觀點也強化了狗的想法:人類自己才是怪異的。我們驚訝於孔雀和袋鼬的怪誕行為,但實際上這些物種的行為完全在動物的變異範圍中。物種歧視的動物學家闡述為什麼非洲果蝠會形成它們的繁殖地婚配模式,可是最最需要解釋的是我們自己的婚配模式,為什麼我們人類會進化成如此不同尋常?

當我們將人類與人類最近的親戚類人猿(有別於長臂猿或者小的猿類)相比,這個問題尤其尖銳。最近的物種是非洲人猿和倭黑猩猩,和這些物種相比,人類在基因核心物質(DNA)上只有1.6%的差別,接下去較近的是大猩猩(2.3%基因不同於人類)和東南亞的猩猩(3.6%的不同)。我們的祖先僅僅在700萬年前才與類人猿和倭黑猩猩的先祖分道揚鑣,和大猩猩的先祖是在900萬年前分開的,和猩猩的先祖則是在1400萬年前。

與人類個體的生命相比,這是一段漫長的歲月;但對於進化過程來說,這只是一眨眼的時間。生命已在地球上存在了30多億年,多種多樣帶硬殼的複雜的大動物出現在5億多年前,在我們的祖先和我們類人猿親戚的祖先分離後的相對短暫的時間內,我們僅僅在部分明顯的方面有了適度的分化,但這些適度的區別(尤其是直立姿勢和較大的大腦)對我們的行為差異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人類和類人猿的祖先分化的三個決定性的領域中,除開直立姿勢和大腦的尺寸外,還有性行為。猩猩總是獨居的,雌雄相會只是為了交配,雄性不照顧後代,雄性大猩猩有幾個雌性配偶,和她們中的每一個在幾年中保持階段性交配(在雌性最近一次給幼崽斷奶和恢復經期後至再次懷孕前);類人猿和倭黑猩猩群居生活,但並無持續的雌雄組合或者專門的父子組合。很顯然,我們的大腦和直立姿勢對於人類屬性——實際上,人類今天使用語言,讀書,看電視,購買或者種植大多數食物,佔有幾乎所有的陸地和海洋,把我們人類自己和其他物種關入牢籠,正在消滅多數其他動植物物種——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可是,類人猿仍舊無言地在叢林中採摘野果,只在東半球的熱帶地區佔有很小的區域,不囚禁任何動物,並不對其他任何物種構成威脅。那麼人類怪誕的性活動在人類取得這些屬性中起了什麼作用呢?人類性方面的特色是否與人類和類人猿的其他區別有關呢?除開(也很可能是作為最終成果)人類的直立姿勢和發達的大腦之外,那些差別包括:人類相對缺乏體毛,依賴工具,使用火,發展了語言、藝術和文字。如果認為這些差別導致了人類性方面的特色,聯繫並不是很明顯。例如,沒有理由說人類體毛脫落使性娛樂更富吸引力或者人類用火導致了絕經期。相反,我認為,性娛樂和絕經期如同人類的直立姿勢和發達大腦,對於火的使用,語言、藝術和文字的發展是同樣重要的。

要理解人類的性活動就要承認它是一個生物進化學上的問題。當達爾文在他的巨著《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中承認生物進化現象時,他的多數證據來自解剖學。他推斷多數植物和動物的結構是進化的——這就是說它們一代一代發生變化。他還推斷進化的主要力量是自然選擇。達爾文的自然選擇說是指植物和動物的結構適應性地發生變化,某些改變使得物種個體在存活和繁衍能力上比其他個體更勝一籌,這些特殊的改變代代相傳,因而數目不斷增加。後世的生物學家們指出,達爾文有關解剖學的推理同樣適用於生理學和生化學:動物或植物個體的生理和生化特徵也是隨一定生活方式調整,並且順應環境發展。再後來,進化生物學家指出,動物的社會系統也是發展變化的,即便是一些關係密切的動物物種,有些是獨居的,另外一些是小群活動,還有些卻是大群生活。它們的社會行為是動物為了生存和繁衍而進化的結果。究竟是獨居還是群居更有利物種的生存和繁衍,取決於諸如食物來源是叢生的還是散佈的、是否面臨食肉動物襲擊的高度風險,等等。性活動也是同樣道理,它取決於每一物種的食物來源,食肉動物的威脅和其他生物學上的特徵。某些性行為方式也許要比其他方式更適於生存和繁衍。在這個問題上僅舉一例,一種最初看來與進化邏輯截然相反的行為:吞食性伴侶,即有些物種如蜘蛛、螳螂的雄性在交配後甚至在交配時照例就會被它的配偶吞食。這種吞食顯然得到了雄性的同意,因為這些物種的雄性靠近雌性,沒有任何逃跑企圖,甚至將腦袋和胸部靠向雌性的嘴巴以便雌性嚼食它的大半截軀體,而與此同時,它的腹部仍在繼續向雌性體內射精,工作不輟。

假如誰把自然選擇的意義看作是盡可能保證生存,那麼這種自殺性的同類相食便毫無意義了。實際上,自然選擇保證的是基因的傳遞,而生存在多數情況下只不過是一種使基因的不斷傳遞成為可能的策略。我們來設想一下,例如延續基因的機會寥寥無幾並且毫無先兆,此時雌性良好的營養狀況必定會大大增加延續該基因的後代的數目。這就是那些低密度生活的物種如蜘蛛和螳螂面臨的境況。一隻雄蟲能遇到一隻雌蟲已是鴻運當頭了,不能奢望這樣的好運會撞到第二次。這只雄蟲的最佳策略是通過它的幸運遇合產生出盡可能多的攜帶其基因的後代。雌蟲儲存的營養越多,她就能給卵子越多的熱量和蛋白質。如果雄蟲在交配後離去,它很可能再也找不到另一個雌蟲,它的存活因此也將毫無意義。相反,如果鼓勵雌蟲吃掉它,它就可以使雌蟲產出更多攜帶它的基因的卵來。此外,雌蜘蛛在吞食雄蜘蛛時無暇他顧,就會允許雄性生殖器交配持續的時間更長一些,注入更多的精液使更多的卵子受精。雄蜘蛛的進化邏輯是無懈可擊的,但對人類來講則是怪異的,因為人類的生物特徵使得吞食性伴侶並無助益。多數男性一生中,有多於一次的性交機會;營養再好的女性一次通常也只生育一個嬰兒,或者至多是雙胞胎;並且一個女性在一次坐胎期間也不可能通過充分消化男性的身體來顯著改善她孕期內的營養基礎。

這個例子顯示,不同物種的不同生態學和生物學特點對物種的性策略有決定作用。蜘蛛和螳螂吞食性伴侶,取決子宮們低密度分佈、遇合概率低的生態學特點,以及雌性消化相對巨量食物的能力及營養良好時能顯著增加產卵量的生物學特點。如果個體開拓了一個嶄新的棲息地,生態學特徵會頓時改變,但個體仍攜有與生俱來的生物學特徵,這些特徵只能通過自然選擇緩慢改變。因此僅考慮物種的棲息和生活方式,紙上談兵地設計出一套適合這種棲息和生活方式的性活動特徵是沒有用的,你必將發現這些假定的最佳的性活動特徵並未發生。相反,性的進化受到遺傳特徵和先前的進化史的嚴重制約。

例如,多數魚類雌性產卵,雄性在其體外授精,但是所有的有胎盤的哺乳動物和有袋動物都是雌性生育幼體而不是排卵,並且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採用體內授精(即雄性精液注入雌性體內)。生育幼體和體內受精涉及到如此之多的生物學調適和遺傳因素,以致於所有有胎盤哺乳動物和有袋動物幾千萬年來固守了這些特點。正如我們看到的,這些遺傳特徵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沒有一種哺乳動物是雄性獨力照顧後代,即便是和雄性獨力照顧後代的魚類、蛙類比鄰而居的哺乳動物也是如此。

我們因此可以重新定義一下由我們奇特的性活動產生的問題。在過去的700萬年間,人類與最近的親戚黑猩猩發生了分化,性解剖結構有某些區別,性生理區別多一些,性行為差別更多。這些差別確實反映了人類和黑猩猩在環境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別,但這些差別還受到遺傳因素的制約。那麼,生活方式和遺傳因素是如何造成人類進化出怪誕的性活動方式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