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時間之箭:揭開時間最大奧秘之科旅程 > >

地點:的裡亞斯特附近的都伊諾小鎮

日期:1906年9月5日

路德維格·玻耳茲曼(Ludwig Boltzmann)那時在亞得裡亞海邊的一個村莊裡度假。這假期的用意是讓他從在維也納的研究工作中散散心,幫他康復已有一段時期的病和排遣心情的憂悶。可是玻耳茲曼心緒還是很不安寧。

人的心理中有一個基本假設,那就是,時間一去不回頭。對此假設,只存在一個科學證據。玻耳茲曼自從他20來歲時當了教授以來,多年來就是為了想瞭解這證據而苦鬥。此項偉大的追求,他沒有成功。他有關「熵」的工作(熵是衡量變化的一個物理量,它總是隨時間增長的)非常精彩,可是沒有得到確定的結果。時間方向之謎始終是科學的缺陷。而對玻耳茲曼來說,時間已經到了盡頭了。

玻耳茲曼身材魁梧,一臉的大鬍子,可是人不可貌相,其實他性格柔弱,容易受人傷害。他工作過度,疾病纏身。那年他62歲,雙目差不多完全失明,劇烈的頭痛使他坐臥不安。起伏的情緒曾一度把他帶到絕望的邊緣,使他在慕尼黑附近的一個瘋人院裡住過一段時期。一點不順心的事也會使他大大傷心——例如今天他夫人為了要把他的外套拿去洗衣店乾洗,因而堅持他晚一些時候再回維也納。

玻耳茲曼夫人拿走了外套,和她女兒一同去西司提亞納海灣游泳去了。就是在那個時候,她丈夫做了天下最不可逆轉的事。他把一根短繩子繫在窗框的橫木上,圍著自己的脖子打了一個死結。然後,就在那間租住的屋子裡,他自殺了。他女兒艾勒薩回來,看見父親在那兒上了吊。

玻耳茲曼的自殺,再次生動地表現了時間是如何在捉弄想揭示時間秘密的人。他的喪生深深地震撼了人們的心靈。他在萊比錫的一個學生嘉菲(George Jaffe)寫道:「玻耳茲曼的死是科學史中的悲劇之一,就像拉瓦錫(Lavoisier)上斷頭台,邁耶(R.J.Mayer)進瘋人院,皮耶爾·居裡(Pierre Cu-rie)慘死在貨車輪下一樣。尤其可悲的是:這事就發生在他的思想將取得最後勝利的前夕。」

玻耳茲曼的思想牽涉到原子是否存在。有些評論家把玻耳茲曼看做一個智力的「三十年戰爭」的受難者,這戰爭是和不肯接受原子論的人打的。他的對手包括一大批19世紀思想界中的知名人士,其中有法國的督黑姆(Pierre Duhem)、孔德(Auguste Comte)和龐加萊(Henri Poincare),德國的奧斯特瓦爾德(Wilhelm Ostwald)、荷耳姆(Goerg Helm),以及其他在美國和英國的諸如蘭金(William Rankine)、史大羅(John Stallo)等人。他最大的敵手是他的同胞馬赫(Ernst Mach),他們之間的論戰使玻耳茲曼在知識界中形勢孤立。玻耳茲曼有一次曾向一個同事表白,說懂他理論的人,實在是一個也沒有。

玻耳茲曼對原子和分子的看法,終於佔到上風。可是他希望能進一步解釋時間的方向。對於自然界的這個特點,玻耳茲曼比其他任何科學家都下了更大的工夫。他這方面的雄心,終被狂躁抑鬱症所擊敗,使他自殺。下面我們將要看到,玻耳茲曼在原子分子的概念和時間的方向之間,成功地建立了一個決定性的關聯。可是他的偉大夢想,在他生前始終沒有實現。

在努力想用原子分子語言來表達時間箭頭和我們這世界其他特性的人中,玻耳茲曼還不是最後一個死於悲慘結果的人。加州工學院的古德斯坦(David Goodstein)在他的《物質的狀態》一書的開頭寫道:「一生中大部分時間花在研究統計力學的路德維格·玻耳茲曼,1906年自殺身亡。艾倫菲斯特(Paul Ehrenfest)繼續了這項工作,但也以類似的方式而死。現在輪到我們了……也許研究此項課題,謹慎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