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上帝與新物理學 > 第四章 為什麼會有個宇宙? >

第四章 為什麼會有個宇宙?

為什麼某個事物存在而不是不存在,這在大自然中有個原因。

萊布尼茨

宇宙越是好像可以理解,它也就越是好像沒有意義。

斯蒂芬·溫伯格

造物主上帝按他自己的意志使宇宙誕生了,這種觀念在基督教-猶太教文化中有著堅實的根基。然而,我們已經看到,這種假設引起的問題比解決的問題還多,而且好多個世紀以來,它受到了神學家們的嚴肅疑問。問題出在時間的性質上。今天,我們知道,時間與空間是不可分割的。時空正如物質一樣,也是自然的宇宙的一部分。我們將在第九章看到,時間有自己的變化和行為規律,時間明顯的是屬於物理學的。假如時間屬於自然的宇宙,而且受物理學規律的支配,那麼,時間就必然被包括在據認為是上帝創造的宇宙中。按我們通常對因果關係的理解,原因在時間上必定先於其結果。那麼,說上帝是時間存在的原因又是什麼意思呢?因果關係是一種時間性的活動。在任何事物成為某種原因的結果之前,必得先有時間。假如時間不存在,假如沒有「之前」,認為上帝在宇宙創生之前就存在,這種天真的想法顯然就是荒謬的。

我們已經講過,這些問題,聖奧古斯丁早在5世紀就看出來了。一個世紀之後,鮑依修斯專門說明了這些問題,並把它們發揮成一個「創生」的概念。這概念比起那個大多數門外漢仍然熟悉的概念抽像得多,也難懂得多。根據他那種精緻的觀點,上帝是完全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之外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上帝是「超乎」自然,而不是先於自然的。時間之外的上帝這個概念不好理解,因此,我在這裡先不詳細討論它。我要把這個問題留到第九章,那時我們再深入探討時間的性質。

時間之外的上帝被認為是以「在每個時刻都把握著宇宙的存在」這種更為強有力的方式「創造」了宇宙。時間之外的上帝並不是簡單地啟動了宇宙(上帝啟動了宇宙這種觀點被認為是自然神論而不是有神論),而是一直在行動。於是,那遙遠的宇宙創造者便被賦予了一種更強的直接感——他正在此地此時活動著——但是,這樣一來,他的形象也就有些朦朧了,因為超乎時間的上帝這一概念是難解的。

一種上帝是時間中的上帝,他創造了宇宙,是宇宙創生的原因。另一種上帝是超乎時間的上帝,他把持著宇宙(包括時間)的存在。這兩種上帝有時人們用下面的圖解來描述。1設有一系列事件,每一事件都依存於前一事件。這一系列事件可以表示為系列……E3,E2,E1,按時間往後排。因而,E1的原因是E2,E2的原因是E3,依此類推。這一因果鏈可以表示如下:

上面的「L」表示,通過物理定律L的作用,一事件引發了後面的事件。

上帝是宇宙的原因這一概念(即我們在上一章裡詳細討論過的),可以將上帝(用G來代表)表示為這原因系列的第一項:

另一方面,假如上帝是超乎時間的,那他就不可能屬於這種因果鏈。他是超乎因果鏈的,在每一個連接處維持著因果鏈:

不管因果鏈是有第一環(比如,時間的開端)還是沒有第一環(比如,在一年齡無限的宇宙中),上圖總是沒有問題的。有了上圖,我們就可以說,與其說上帝是宇宙的原因,不如說上帝是宇宙的解釋。

上述的概念是不容易把握的。粗略地說,物理定律是以事物發生的規律性向我們呈現出來的。行星在其軌道上的精確運行,元素光譜的規則條紋等等都是有規律的。在開動著的汽車上,假如踩了剎車閘,汽車就會慢下來。假如點燃火藥,火藥就會爆炸。熱的火焰會使冰塊融化,花瓶落在堅硬的地上會碎裂。這世界並不是雜亂無章無規律可循的,而是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可預測的,有秩序的。

我們從受限的時空觀點出發,用原因和結果來解釋這些規律性,比如,太陽的引力是地球運行軌道發生彎曲的原因,等等。但還有另一種可能性——上帝實際上是所有的事件的原因,上帝從我們的宇宙之外對我們所在的宇宙施加作用,精心地安排事件以顯示規律性。

下面是一個有助於說明問題的類比。假設在一機槍手前面有一個靶。該機槍手以恆定的速度掃射槍靶。結果,靶上就出現了間距相同的槍眼組成的圖案。這時,某種必須永久生活在槍靶平面上的二維生物會把這一系列事件看成是在它所在的世界中,孔洞是有規律地出現的。它仔細觀察過孔洞之後便會推論:孔洞的形成並不是隨機的,而是週期性的,而且,孔洞的佈局也有幾何學上的質樸性,它們之間的間距是相同的。於是,這二維生物就會自信地宣佈一條平面物理的新定律:孔洞創生定律。即每一個孔洞的出現都以一種有規律的方式造成了同行的下一個孔洞的出現。在一簡單的序列中,一個孔洞畢竟總是跟隨著另一個孔洞出現的。這個二維生物從它那受限的二維世界的觀點出發看問題,因而就完全看不到真正的事實:所有的孔洞實際上完全是彼此無關的,其佈局的規律性完全是那槍手的行為造成的。同樣,宇宙有秩序的運行也可以如此解釋:上帝從某種更為廣闊的背景以一種有組織的方式創造了每一事件。更為廣闊的背景是更高維度的空間?是一種不是空間的物理結構?是一種全然是非物理的結構(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怎樣證明這種看法是有道理的呢?看看你的周圍吧。看看宇宙的複雜結構和精巧的組織吧。動腦筋想想物理定律的數學公式吧。看看物質的安排,從旋轉的星系到熙攘的原子活動,所有的物質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條,為物質的安排而困惑吧。問一問為什麼這些東西會這樣吧。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宇宙,這樣的一套定律,這樣的物質和能量安排?一句話,為什麼竟然有事物存在?

自然宇宙中的所有事物、所有事件,都要依賴於外在於它們的事物才能得到解釋。解釋一個現象,就得用另一個事物解釋它。但是,假如這現象是存在的一切,是整個自然宇宙,那麼,按照宇宙的定義,宇宙之外顯然沒有任何物理性的東西來解釋宇宙。因而,宇宙的任何解釋就必定是非物理的和超自然的東西。這東西就是上帝。宇宙之所以是這樣的,是因為上帝要它這樣。科學按定義來說,只是研究自然宇宙的,它可以成功地用一種事物解釋另外一種事物,再用其他的事物解釋這另外一種事物,如此這般一直解釋下去。但自然事物的總體卻得從自然之外進行解釋。

一切自然事物都要視其他事物的條件而定。以此為基礎的推理路線就被稱作「偶然性」論證,是上帝存在的宇宙論論證的第二個變體。這種論證如同我們在上一章裡討論過的因果論證一樣,也受到了某些批評。

從某種意義上講,偶然性論證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我們可以設想把「宇宙」的定義擴大,把上帝也包括進去。那麼,又該如何解釋由上帝加時空、物質組成的宇宙而構成的整個系統呢?一句話,怎麼解釋上帝?神學家回答道;「上帝是必然的存在,用不著解釋;他自己內部就包含了他自己存在的解釋。」但這樣的話有任何意義嗎?假如有,我們為什麼不能用同樣的論點來解釋宇宙:宇宙是必然的,宇宙在其內部包含了它自己存在的原因?的確,這似乎像是上一章裡我們所說的惠勒的觀點。

一個自然系統包含著其自身的解釋,這在門外漢看來似乎是自相矛盾的,但這思路在物理學裡有某種優越性。人們可以姑且認為(不考慮量子效應),一切事件都是偶然的,是要用其他的事件來解釋的,但同時也沒有必要得出結論,以為這事件的序列或是無限的長,或是終止於上帝。這序列可能閉合成為一個圈。例如,現有四個事件、或事物、或系統,E1,E2,E3,E4,四者可以如下的方式相互依存:

有一種與此一模一樣的理論一度在某些粒子物理學家中間流行。這些物理學家想以這樣的理論解釋物質的結構。下面就是一個著名的解釋鏈: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由電子和原子核構成的,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一直有一種很普遍的觀點(自古希臘以來就有了),認為這解釋鏈將會有一個終結;有為數不多的真正的基本粒子,渾然一體,不可再分,是一切物質的建築砌塊。假如我們能深入到原子內部更小的區域,遲早會發現這些基本的無結構的粒子。目前,這一理論獲得了所謂夸克理論的強有力的實驗支持(見第十一章)。

根據不可思議的量子論的特徵,則有另一幅圖景。量子論認為(這頗為難解,我們將在後面的幾章裡加以澄清),根本就不存在基本粒子。相反,每一個粒子(至少是每一個亞核粒子)都是由其他粒子構成的。沒有哪一個粒子是基本的、原始的,每一個粒子都包含著所有其他粒子的某些個性。若干粒子在一個自洽的解釋圈中產生了自己、構成了一個系統,這種想法使人想起了那個掉進泥塘的小孩的故事。那小孩掉進泥塘之後,拽自己的靴襻,硬是把自己拽出了泥塘。因此,物理學家們也把上面的量子論解釋法稱作「拽靴襻」式的解釋。人們可以想像,「拽靴襻宇宙」完全依據自然的、物理性的相互作用而包含了自己的解釋。

但是,神學家會反駁說,上帝的能力是無限的,他的知識也是無限的,因而上帝是人們所能想像的最單純的存在,所以,他比起在很多具體方面都是複雜的和特殊的宇宙來更有可能包含著他自己存在的原因:

很有可能的是,假如存在一個上帝,他就會造出某個有限而複雜的宇宙。宇宙沒有什麼原因而存在是很不可能的,但上帝卻較可能沒有什麼原因而存在。宇宙的存在是奇怪難解的。假如我們設想它是上帝創造的,就能使它變得可以理解。這種設想比起設想宇宙沒有存在的原因,要求解釋的開端相對要簡單。這就是為什麼要相信前一種設想是正確的。2

這反駁是很有說服力的。要想認為有著這麼多獨特的、可能的特徵的精緻而複雜的宇宙只是偶然存在著,這是不容易的。我們難道真能把這當作毫無道理可言的、不可解釋的事實接受下來嗎?於是,一個單一的單純而無限的精神(儘管其存在在邏輯上就令我們困惑)似乎就是宇宙這個必然的存在物的一個更說得通的解釋了。

然而,對無限的精神(上帝)要比宇宙更單純這樣的假設,科學家可能會提出挑戰。在我們的經驗裡,精神祇存在於超過某一複雜程度的物理系統中。大腦是個高度複雜的系統(在第六章裡我們將要看到,精神必須被當成一個「整體的」概念來看——精神是一種活動的模式)。可以想像一個離體的精神,但必須有某種方式來表現精神活動模式,而精神活動模式本身是複雜的。因而,就可以說,無限的精神是無限複雜的,因此比起宇宙來也就更不可能出現,因為宇宙的很多部件的複雜程度遠不足以維持一個精神。

那麼,上帝可能不是個精神,而是比精神更單純的事物了?談論存在於時間之外的精神有意義嗎?思想、決策以及諸如此類的事物不是在時間之中發生的嗎?假如上帝不能夠作決定(或抱希望、或進行判斷、交談),那麼,他對宇宙的性質和存在負責又是什麼意思呢?我們是不是可以把不對宇宙負責的存在認作上帝?除了這些疑問之外,我們還得解釋宇宙的複雜性和特殊性。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宇宙?

我將在第十二章裡更詳細地討論這個問題,但在這裡,我們不妨注意一下,在評價一個包含著自身原因的宇宙和要求以上帝來解釋其存在的宇宙這兩種觀點的相對合理性的過程中,我所認為的中心問題。在前面的討論中,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宇宙是非常複雜的,上帝為宇宙的諸多特徵提供了現成的解釋。但宇宙從來就是複雜的嗎?宇宙的複雜會不會是自然的結果,是由完全普通的物理定律造成的?

根據我們對原初宇宙的最科學的瞭解,似乎宇宙的確開始於一種最簡單的狀態——熱平衡一一目前所觀察到的複雜結構和活動都是後起的。那麼可以說,原初的宇宙實際上是我們所能想到的最簡單的事物。而且,假如按照表面意義來理解對最初奇點的預測,宇宙就是始於一種無限高溫、無限密度和無限能量的狀態。至少,這不是與無限精神一樣說得通嗎?

要想真說得通,關鍵在於是否能夠證明宇宙的複雜性和有序狀態真是從簡單的原初狀態自然發展來的。乍看之下,這種說法似乎是公然與熱力學第二定律相矛盾。熱力學第二定律的要求與之正相反——有序讓位於無序,因而複雜的結構傾向於衰退成無序的最終簡單狀態。E·W·巴爾尼斯1930年這樣寫道:

開始時,必定是有最大的能量組織……事實上,上帝一度給鐘錶(即宇宙機制)上滿了弦。假如上帝不再上弦,鐘錶就會停下來。3

我們現在知道,這樣的看法是錯誤的。宇宙的原初狀態不是最大的組織狀態,而是一種簡單和平衡的狀態。這一事實與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明顯衝突只是在最近才獲得解決。

原來,熱力學第二定律嚴格地說只適用於孤立的系統。而要想把任何東西從引力那裡孤立出來在物理上是不可能的。世上沒有引力屏障;即便是有,有關的系統本身也逃不開它自己的引力。在膨脹的宇宙中。宇宙物質都受到宇宙引力場的影響,也就是受到宇宙其他部分的累加引力的影響。有了引力,就開通了通過引力場將有序狀態注入宇宙物質的途徑。我們知道,假如有外部能量供給,就可以以在一個系統中造成無序為代價,在另一個系統中造出有序。於是,自太陽流入的光和熱造成了地球生物圈的高度複雜的有序,但這只能通過不可逆轉地犧牲太陽核的有限燃料才能做到。同樣,膨脹宇宙也能在宇宙物質中造成有序。

宇宙的膨脹如何能用來代替上帝「給鐘錶上弦」,這裡可以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說過,原初的宇宙物質是非常熱的,但宇宙的膨脹使它冷卻下來。通過基本的測量論證,可以得出在宇宙膨脹的每一階段宇宙物質的溫度。不過,溫度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也得看物質本身的特性。輻射熱(電磁能量)溫度的降低與典型空間區域的膨脹尺度成比例。空間區域擴大一倍,溫度就減半。另一方面,諸如氫氣之類的物質冷卻得快得多。它與尺度的平方成比例。這就是說,只要把氫氣跟輻射熱分離開來,膨脹宇宙就會在宇宙物質的這兩種成分之間產生出溫度差。任何一個工程師都知道,溫差是有用的能量的理想來源,實質上也是太陽能在地球上產生生命的奧秘所在。因而,宇宙膨脹能夠在原先沒有有序的情況下產生有序。

利用上面的分析,就可以一步步地追溯到宇宙原初時期的膨脹,從而追究出我們今天在宇宙中所觀察到的大部分有序結構的起源。4上面所舉的例子實際上不是最重要的。今天的有組織的能量,其絕對最大的來源是高度活潑的氫氣,它佔了宇宙物質大約75%。氫為所有正常的恆星提供燃料。氫被燃燒之後(在核聚變中燃燒),變成了一些諸如鐵之類的較重的元素。鐵只是核廢料,其中沒有可用的核能鎖閉在裡面了。因而,恆星有序的存在要倚仗氫多於倚仗鐵。

這種情況可用宇宙的膨脹來解釋。在原初階段溫度太高,合成的原子核(如鐵)不能存在。只有氫核(單個的質子)——最簡單的物質——才能存在下去。隨著宇宙不斷地膨脹、冷卻,氫就可以變成一些較重的元素了。正如我們在前一章裡討論過的那樣,宇宙物質就是沿著這條路走下去的,但走得不太遠。約25%的宇宙物質走到了氦(僅次於氫的最簡單的元素),只有極小的部分走過了氦。眾多的物質之所以沒能走遠,這得責怪宇宙膨脹。當初膨脹得太快,使物質來不及經過必要的複雜的核反應變成鐵之類的合成重原子核。只有幾分鐘的「爆炸」,溫度就降到了核反應點火所需的溫度以下。原子核火堆熄滅了,將大部分物質「凍結」在氫和氦的狀態中。只是時間過去很久之後,到了恆星形成時,才形成了分散的熱點,使宇宙物質繼續向較重的元素進發。

總之,看來在膨脹的宇宙中,有組織的能量可以自然地出現,用不著一開始就有。因而,也就用不著將宇宙的有序狀態(低熵)歸結為神的活動或歸結為在最初的奇點處有有組織的能量輸入。奇點可能當初放出來的是完全無規則的、混沌的能量,無規則的能量後來在膨脹的宇宙的影響下將自己自發地組織起來,成為如今的安排。注意,現在我們不僅把物質的起源歸結為空間的膨脹(見第三章),而且也把物質的組織的起源也歸結為空間膨脹造成的。

不過,到了這一步,事情還沒完。最終通過宇宙的膨脹而產生有序的是引力場,而引力場理應因而變得有些向無序方面轉化才是。因此,我們雖可以通過把責任推給引力而解釋物質性事物何以變得有序,但我們接著還得解釋一開始有序是怎麼出現在引力場中的;解釋到哪裡才是頭呢?

現在的問題成了熱力學第二定律是否既適用於物質,也適用於引力。沒有誰真瞭解這個問題。最近對黑洞的研究顯示出某種跡象,熱力學第二定律適用於引力,但不同的物理學家從該研究結果中得出了相反的結論(見第十三章)。有些物理學家如羅傑·彭羅斯得出的結論是,大尺度的宇宙引力場處於低熵(高度有序)的狀態,因而這就是說在宇宙創生時得有有序的輸入。其他的物理學家如史蒂芬·霍金則認為,宇宙的引力是高度無序的,這是在意料之中的,是受奇點發出的純粹無規則無結構影響的結果。因為現在還沒有人知道怎樣將一空間彎曲(即引力)定量化,這一問題懸而未決。然而,兩派物理學家的爭論表明了一個重要的東西。未來的理論物理學的進展很可能澄清有關的概念,並且能使人們做出有關宇宙創生之時是否有序的確定陳述。但願科學有一天能回答長久以來為神學家、哲學家所關注的問題。

不管將引力熵如何定量化的爭論結果是什麼,一個有意思的事已經出現了。在諸如一箱氣體這樣的系統中,引力是很小的,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低熵(有序)狀態是複雜的,而高熵(無序)狀態則是簡單的。例如,在一個箱子中,假如所有的氣體分子都擠在四角上,這顯然與平衡(熵值最大的)狀態相比是一種較為複雜的狀態,因為在平衡狀態下,氣體是均勻地分佈在箱子中的。與此相比,低熵的引力系統從幾何學上看要比處於高熵狀態的系統簡單得多。引力容易自動地生長出結構來。

這樣,本來是均勻分佈的物質(恆星或氣體)會隨著時間的過去而結團,形成星團和稠密的積聚物。總而言之,對不受引力作用的系統來說,有序意指複雜,無序意指簡單。對引力來說,情況正好相反。

假如宇宙開始時真有一個高度有序的、低熵的引力場,那麼,這個引力場就該是平穩的、均勻的。我們看到,在引力這一特例中,同時滿足簡單的要求和開初的低熵(有序)的要求是可能的。這就是說,我們可以把最簡單的宇宙(均勻的宇宙)看成是包含著有無限的可能性,能夠產生後來的複雜事物的宇宙。這的確是個令人高興的結論。假如我們要相信宇宙的出現是沒有原因的,那麼,它在開初時物質和引力的形態最好是盡可能地簡單,同時又保留了以後演化為複雜和有趣的形態的能力。難道不是這樣嗎?

前面的那套假說儘管很成功,但問題不光是宇宙的狀態,難道定律可以撇在一邊嗎?至少,即使在開始時宇宙是處在一種非常簡單的狀態中,物理定律毫無疑問仍是多而特殊的。這些定律難道是因情況而異的嗎?我們能夠設想一大堆物理定律失效的情況嗎?而且,宇宙的成分一一質子、中子、介子、電子等等又怎樣解釋呢?為什麼會只有這些粒子?為什麼這些粒子會有它們所具有的質量和電荷?為什麼這些亞原子粒子的種類不多不少就這麼多?神學家有現成的答案:上帝就要這樣。上帝是無限的簡單,但願意創造具有複雜多樣性的物理定律和物質的成分,他的目的是創造一個有趣的宇宙。

只是在最近,科學家也開始發覺這類問題的答案。新的進展源自一項理論工作。這項理論工作的目的,是將自然界的諸種力統一在一個單一的描述框架中。根據這一理論框架(我們將在後面的一章裡全面地給以描述),現今豐富多樣的物理定律純粹是個低溫現象。隨著物質溫度升高,各種作用於物質的力也開始趨於同一,最後,到了1032K這種極高的溫度時,自然界所有的力會合成為一種單一的超力,可以用很簡單的數學式表示。而且,所有的眾多完全不同的亞原子粒子也會失去它們的個性,它們各不相同的特徵消失在超高溫中。多年來對高能(高能在我們這裡就是高溫)物理的研究,得出了物質在高溫下趨向簡單的證據。物理學家們希望發現,隨著能量的提高,複雜的亞原子結構會分解,顯露出較簡單的成分,複雜的力在此過程中也會變得較簡單。

假如這些想法是正確的(目前只能說各種跡象令人鼓舞,但要得出什麼結論來還為時尚早),那對大爆炸理論會有意味深長的含意。在宇宙創生時的無限高溫的情況下,起作用的只有超力和為數不多的幾種簡單粒子。現今已經分化的各種力和粒子只是隨著宇宙冷卻才產生出來。這樣,宇宙的狀態,物理定律,還有物質的各種成分,這一切似乎開初時都處於一種非常簡單的狀態。

然而,持懷疑態度的神學家會說,即便是可以證明宇宙開初時只有一種單一的超力和為數不多的簡單粒子,但這超力和這些粒子又該如何解釋?為什麼會有這種超力?事實上,為什麼會有定律?

這些問題我們要到最後一章再談。有些物理學家受到自然界基本定律的簡單性的啟發,提出一種論點說,很可能最終的定律(在這裡是超力)有一種數學結構,這數學結構是唯一在邏輯上沒有矛盾的物理原理。這就是說,正像神學家們把上帝說成是必然的一樣,在這裡,物理也被說成是「必然的」了。那麼,我們是不是應當像某些哲學家(如柏拉圖)似乎做過的那樣,也做出結論說上帝就是物理?

有些物理學家,特別是史蒂芬·霍金,已經提出,實際上我們也該料想到宇宙的原初狀態是很簡單的。5其理由涉及我們在第二章裡簡略討論過的原初奇點。奇點的最基本特徵是,它像是時空的邊緣、邊界,因而人們認為它也是自然宇宙的邊緣。奇點的一個例子,是一無限緻密的狀態,標誌著大爆炸的開始。據認為,黑洞裡也有奇點發生,可能在其他地方也有奇點。

因為到目前為止,我們的一切物理理論都是在時空範圍裡提出的,所以,時空邊界的存在就意味著,自然的物理過程不可能延續到這邊界之外。從一基本的意義上講,根據這種觀點,奇點就代表著自然宇宙的外部邊界。在奇點處,物質能夠進入或離開自然世界,從奇點能發出影響,而這些影響是自然科學所完全不能預測的,甚至原則上也不能預測。奇點是科學所發現的最接近超自然動因的東西。

多少年來,人們曾認為奇點是由於對使用的引力模型過分理想化所造成的一種人工的東西。後來,在一系列精巧和富於啟迪的數學定理中,彭羅斯和霍金證明,奇點是相當普遍的;而且,在一切合理的物理條件下,一旦引力變得足夠強大,奇點也是不可避免的。在大爆炸中,引力的確足夠強大。

既然人們必須認真地對待他們二人的證明,於是很多人就動腦筋去想奇點會有什麼樣的行為。各條思路都彙集到了這一點上,即奇點產生的東西或者是完全無序、無結構的,或者是有條理的、有組織的。在前一種情況下,大爆炸的奇點只是產生出一種無秩序的宇宙,沒有任何具體的秩序。在後一種情況下,宇宙是帶著某種程度的組織出現的,像是鐘錶上滿了弦,可以計時了。

霍金提出了一個「無知原理」,意思是說奇點最終是不可知的,因而也該是完全無信息的(在物理學裡,信息大致與有序同義,即負熵)。6因此,從奇點出來的任何東西都是完全無序的,混沌的。霍金提出的這一原理,倒是很符合那種認為原初宇宙是處於無序值最大的狀態(熱平衡)的觀點。

很多這類觀點,現在都處在現代理論物理學的前沿,因而只能通過理論未來的發展才會得到澄清。物理學家們對時空奇點的問題意見不一,甚至對原初宇宙到底是處於什麼樣的具體狀態也是見解各異。但是,宇宙學最近的進展所產生的各種思想無疑再次引發了關於上帝與宇宙的存在的爭論,並且使這一爭論轉向了一個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