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太陽底下的新鮮事 > 致中國讀者 >

致中國讀者

在地球上的人類中,少有比中國人更能從對環境史的理解中獲益的了。我們可以將環境史定義為對人類社會與其所依存的生態系統之間關係的演化的研究,它不僅有其知識旨趣,也具有或者能夠具有其實踐旨趣和價值。

就環境而言,今日中國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國家。中國領土遼闊,人口眾多,經濟在快速增長,仍然面臨一些可供選擇的餘地。那些在50年或100年前完成工業化的社會已經致力於昂貴的基礎設施和觀念的積習,難以做出變革。相比之下,擺在中國面前的仍有許多努力和投入要做。中國對此選擇如何應對將是21世紀最重要的環境決策之一。

在19世紀,尤其在20世紀,工業化的歐洲(包括蘇聯)、北美和日本建立了基於化石燃料的資源密集型的高污染的經濟。它們如此而為旨在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的物質需要,並讓自身在軍事上強大起來。它們成功了,卻為此付出了高昂的環境代價,不僅在其國內,而且在國外都能感受到。本書將詳述這些代價,並試圖解釋它們為什麼會遭受這些代價。

中國像其他國家一樣,希望滿足其人民的物質需求;像所有大國一樣,中國也希望實現軍事上的強大。中國能夠實現這些目標而不讓自己和他國遭受那些沉重的環境代價嗎?1850年後,基於煤炭的經濟體,如英國和德國,以及後來的蘇聯和美國,均產生了嚴重的空氣污染,導致了數百萬人喪生,並加速了環境變化。所有這些國家都變得依賴化石燃料能源體系,在環境代價變得明顯之後仍然難以改弦更張。中國將不得不重蹈覆轍呢還是可以另闢蹊徑呢?

目前中國正在經歷世界史上最快速規模最大的城市化。在20世紀20年代之後的美國,以及20世紀50年代之後的歐洲和日本,汽車主導了城市生活,城市規劃者修建了無數的高速公路、停車場和加油站以滿足越來越多的汽車。汽車自有其便利之處,但汽車的氾濫,再加之其他替代性交通方式的損毀,經常損害了城市生活的質量,卻造成了城市空氣污染的新問題。中國將不得不重蹈覆轍呢還是可以另闢蹊徑呢?

中國的巨大優勢是可以學習其他國家工業化、快速經濟增長和城市化的經驗。而在100年前,沒有任何人知曉以化石燃料作為能源體系的核心將會付出何種環境代價,儘管今日這些代價是如此一目瞭然。此前沒有任何國家可以想像一個依賴汽車的社會意味著什麼,但現在任何人只要一訪洛杉磯即可一清二楚。在20世紀50年代,沒有任何人理解核廢料累積所造成的難題,也沒有人明白含氮化肥的無止境使用所造成的生態效應。但是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已經掌握了這些知識,如果能從頭再來,我們將能做得更好。

相比其他任何大國,中國處於一個塑造21世紀世界環境史的更佳位置。中國在實現其城市化時能夠找到一條創造生態可持續的城市而沒有致命污染的道路嗎?中國在建構其能源體系時能夠找到一條避免那些20世紀肆虐工業化社會的環境代價的道路嗎?中國能夠設法協調其持續的經濟增長與地球的健康嗎?

答案仍然不確定,跡象也喜憂參半。但是在接下來的二三十年,它們將逐漸清晰。中國如欲對環境問題的解決之道有所貢獻,而不是推波助瀾,它必然需要新技術和政治技巧。它還將需要關於環境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以及這種關係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全世界是如何演進的確當知識。

在過去,影響全球環境問題的最重要的決策是在倫敦或華盛頓做出的,而在不遠的將來,最具影響性的決策將是在北京做出的。欲出色地完成此使命,中國人需要回顧過去以更好地設想未來。簡而言之,相比其他任何民族,中國人是這個星球上最需要瞭解全球環境史的民族。

約翰·R.麥克尼爾

2017年2月22日

(余一石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