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大歷史:虛無與萬物之間 > 12.1 導論 >

12.1 導論

第 11 章描述了工業革命時期現代革命的開端部分。到 1900 年,工業化西方不但是世界上最富足的地區,也在政治和軍事上處於主導地位。世界似乎一分為二,一部分地區(主要為大西洋地區)受益於新技術和新組織方式帶來的不斷增長的資源,不過,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經歷了衰落、獨立喪失、財富損失以及文化頹敗。

每個地區的貧富差距似乎在擴大。在英國這類工業化國家,19 世紀早期主要工業城市的環境令人震驚,以至於出現了新的意識形態,即社會主義,它的目的,就是通過廢除資本主義來終結資本家和無產階級之間的財富差異。(各種形式的現代社會主義大多受馬克思主義的啟發,而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由卡爾·馬克思〔1818—1883〕在其作品中闡發的意識形態。)就像人類歷史(或許整個大歷史)中每一次重要變化一樣,現代革命看起來既是創造性的,也是破壞性的。

事實上,20 世紀前半期出現了某種崩潰,當時的工業化社會利用它們不斷增長的財富和權力搶佔市場、原料和殖民地。全球性網絡收縮、世界貿易衰落、全球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儘管工業武器具有可怕的力量,衝突卻在升級。這些衝突的高潮是兩次世界大戰,那是世界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戰爭,衝突也導致世界分裂為兩大敵對陣營,即資本主義世界和共產主義世界。(共產主義社會敵視資本主義,受到卡爾·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啟發。)在 40 年時間裡,世界被冷戰分裂,冷戰是指兩個超級大國及其盟友之間的對抗,它始終有轉變成使用核武器的「熱」戰的可能性。核武器在二戰期間被研製出來。它們釋放出位於每個原子核核心的能量,威力無比,可以在幾小時內毀滅大部分生物圈。

在 20 世紀後半期,全球網絡開始重新自我編織起來,全球化和發展再次起飛。事實證明,資本主義制度比大多數社會主義者所想像的更為堅韌。主要帝國主義國家放棄了它們的 19 世紀帝國,新一輪工業化把現代革命傳播到更廣大的地區。日本的快速工業化表明,發展不是西方的專利;最終,其他亞洲國家——不管屬於資本主義世界還是共產主義世界——也會經歷快速的工業革命。

1991 年,蘇聯解體。這就為冷戰畫上了句號,也推進了世界一體化的速度,資本主義似乎在世界大部分地區取得了勝利。不過,新的動盪也出現了,其中一些由資本主義本身的興衰週期引起,另一些來自於世界不同地區日益擴大的不平等,還有一些源自根深蒂固的文化差異。

在本章第二部分,我們會考察一些重要的技術,它們是 20 世紀發展的動力,也創造了一或兩個世紀之前根本無法想像的物質繁榮。

在本章第三部分,我們將探究不斷增長的物質財富如何改變社會和生活。快速的經濟發展如何改變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

在本章最後部分,我們將從整個生物圈的視角來審視發展。在 20 世紀,人類對生物圈的影響迅速增強,因此,人類成為生物圈發生變化的支配力量。人類世時代標誌著一個物種在 40 億年以來首次有能力改變生物圈。我們確實掌控著我們已經獲得的巨大力量嗎?這些問題導向第 13 章,我們在那裡提出了關於未來的問題:未來將走向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