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大歷史:虛無與萬物之間 > 11.1 門檻 8:現代世界/人類世 >

11.1 門檻 8:現代世界/人類世

我們首先要問:什麼是工業革命,為什麼它成為通向現代世界的突破和人類世的開端呢?

門檻 8 的理論基礎

我們或許可以這樣來界定工業革命:它指眾多的變化,這些變化是在製造業、通訊和運輸中系統使用化石燃料代替人力和畜力的結果。化石燃料是指煤炭、原油和天然氣,它們儲存著幾百萬年前的太陽能。煤炭由大約生活在 3 億年前的森林化石構成;原油來自距今 1000 萬年到 6 億年之間生活在海洋中的植物和動物化石;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有機體化石製造的甲烷,通常可以在原油附近找到。

大量來自化石燃料的新能源的使用,引起了創新和工業生產力(製造業、採礦業和建築業)的快速增長,這兩者改變了社會和經濟組織(參見圖 10.1,第 312 頁)。機器取代了手工工具;工廠裡的批量生產取代了小作坊製造生產;化石燃料(一開始是煤炭,然後在 20 世紀是原油和天然氣)取代了水輪、畜力和人力,由此創造了更大規模的能量。新生活方式的有形標誌是機器、工廠和黑煙。

在英國,工業革命開始於紡織業,新發明的機器代替了手工紡紗和織布,燃煤蒸汽機的發展足以為織布機提供動力。後來,革命擴及鋼鐵生產,然後擴及鐵路和汽船。工業革命的主要進程在英國花了不到 100 年時間,大致從 1780 年到 1870 年。

把工業革命當作第 8 道門檻的理論基礎,在於它在人類社會引起的快速轉變;自 1 萬年前農業的突破(第 7 道門檻,其動力是可用能源和資源的突然增長)以來,人類社會還沒有發生過這種根本性變化。煤炭和石油的燃燒是這種轉變的基礎;它提供了人類歷史上從未取得過的額外能量(門檻 8 概述)。

門檻 8 概述 

門檻 

 

成分 ▲ 

 

結構 ▲ 

 

金鳳花環境 = 

 

突現屬性 

 

 現代世界/人類世

 

全球化;集體學習的飛快加速;創新;化石燃料的使用。 

 

人類社會的全球聯繫與快速增長的控制生態的能力 

 

集體學習在全球範圍的加速。 

 

人類使用資源的巨大增長→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關係→地球上第一個能夠改變生物圈的物種。 

這種額外能量打破了馬爾薩斯的人口興衰循環。我們已經看到,在工業革命之前,生活在各種不同社會的人們幾乎完全依賴通過光合作用儲存在植物和樹木中的太陽能。這意味著,人口受到可用土地以及土地上的資源的約束。通過利用儲存在化石燃料中的太陽能,工業化的來臨一度在全球範圍克服了馬爾薩斯循環。整個世界在 2012 年獲得了巨大的資源來養活 70 億人口;1700 年,傳統能源可以供養的人口只有 6.7 億。由此可見,在 300 多年時間,工業革命創造了足夠多的食物來供養已經增長 10 倍多的世界人口。

為什麼是英國和西歐?全球背景

農業革命在至少七個不同地區獨自發展起來,但工業革命只發軔於一個地區,即英國。即便其他幾個國家(尤其在大西洋地區)非常接近類似的突破,然而,工業技術的傳播如此迅速,以至於其他地方根本不存在獨立進行工業革命的機會。在經過大量討論和爭辯之後,史學家和社會學家現在基本同意,各種因素(全球的和地方性的)的彙集導致了這一結果。

工業革命的發生至少需要如下要素:數額巨大的閒散資本(貨幣)、大量廉價勞動力、新的商品市場、新的發明、新的動力來源、新的原材料以及改善的運輸體系。此外,正在變化的社會和思想意識背景也很重要。

工業革命的第一個重要發明是蒸汽機,不過,土耳其一台簡單蒸汽機比這種機器在西方的出現早了三個多世紀。根據土耳其工程師達茲·艾-丁(Taqi al-Din)1551 年出版的一本著作記載,這種發明被用來驅動一位富人宴席上的烤全羊叉架。這種機器沒有流行於土耳其或伊斯蘭世界三大帝國(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波斯薩法維帝國和印度莫臥兒帝國)的其他地方。伊斯蘭發明家為富有的精英工作,這些富人擁有他們想要的所有消費品和手工品。社會和意識形態環境為企業家提供的激勵很少。

工業革命為何沒有率先在中國發生呢?多個世紀以來,中國在許多技術方面一直領先世界。中國甚至在 10 世紀發展出了燃煤的鋼鐵業,但是,這種工業到 14 世紀就消失了。中國官員蘇頌於 1094 年研製了第一架天文鐘,不過,它後來毀於北方入侵者之手。正如前一章所討論的,1433 年,中國統治者決定放棄海外貿易探險。中國的民間商人繼續從事貿易,不過得不到政府支持。即使在 18 世紀,如果僅僅從預期壽命或對糖和紡織品的消費來衡量,中國人的生活水平足以與歐洲人的媲美。

許多地理和文化特徵也解釋了中國為何沒有首先開始工業化。下面列舉了這些假設的部分內容,隨著更多研究的完成,這份單子還會出現變化。

·1300 年到 1700 年間,中國人口增長超過英格蘭,由此降低了使用機器的動機,增加了使用勞動密集型方法的動機。
·中國也有煤炭儲量,但是煤炭主要位於北方,而大量經濟活動已經轉移到了南方。
·中國政府塑造了精英的教育和普通民眾的信仰;實驗和質疑權威的態度沒有廣泛發展起來。
·中國關注制度和文化的穩定性;工業化被視為破壞性力量,會引起階級差別和地方分裂,有悖於儒家價值觀。
·中國一直在應付威脅性或實際入侵,尤其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
·中國並不依賴新的大西洋交換和貿易圈及其巨大的發展機會。
·整個世界在 12 世紀的聯繫還不那麼緊密,因此,中國的發明沒有像 18 世紀英國發明那樣快速傳播。

英國和其他西歐國家(比如法國和荷蘭)獲益於中國的兩個主要決定。首先,中國決定退出印度洋貿易,這就為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於 1600 年)以及荷蘭和法國東印度公司提供了進入東南亞市場的機會。其次,15 世紀 10 年代,中國決定以白銀作為國家貨幣體系的基礎,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也從中獲益。《烏得勒支條約》(1713 年)簽訂之後,英國有權把非洲的奴隸販賣到美洲的西班牙殖民地,以此換取在秘魯波托西(現在屬於玻利維亞)和墨西哥薩卡特卡斯(Zacatecas)開採的大量白銀的一部分。中國人需要為繁榮的經濟供應銀幣,因此,英國人正好用這些白銀大量購買中國的茶葉、絲綢和瓷器。

毫無疑問,在白銀背後,就是英國的命運之手掌握的一張重要的全球牌——在 1763 年贏得主要歐洲國家參與其中的七年戰爭之後,英國取代西班牙、法國和荷蘭,成為新的大西洋世界貿易體系的樞紐。這就為英國提供了數額巨大的新原料和堅實的新市場。除了白銀,美洲也為工業工人提供廉價食物(魚類、糖和馬鈴薯)、為紡織廠提供奴隸生產的棉花、為殖民地需要的一切東西(搖籃、棺木和衣服,其中包括奴隸所需要的)提供市場。英國企業家在這些冒險事業中積累了資本。另外,英國的北美殖民地為英國提供了它自身無法生產的產品。到 1830 年,英國的前北美殖民地(即美國)生產的棉花、糖和木材如此之多,以至於英國要想生產出同等數量產品的話,它的本土面積需要增加一倍。史學家肯尼斯·彭穆蘭(Kenneth Pomeranz)和羅伯特·馬克思(Robert Marks)把美洲的這些土地稱為英國的「鬼田」(ghost acres)。

另一個推動英國邁向工業化的重要因素,就是正在變化的全球氣候。大約 1250 年到 1900 年間,即通常所說的小冰期(LIA,Little Ice Age),世界許多地區溫度下降(參見圖 11.1)。原因似乎是普遍的火山噴發以及大氣中二氧化碳和甲烷含量的減少。為了取暖,世界各地的人們只得燒掉更多木材。英國人耗盡了小島上的森林,被迫想辦法更加有效地開採煤炭。1 

圖 11.1 各地區在長達 2000 年時間的氣溫變化。

這幅圖表以 30 年為週期顯示了不同地區在 2000 多年時間的氣溫變化。圖表以 24 個國家專家的研究為基礎,使用了許多不同類型的資料,包括冰川、花粉以及樹木年輪,它是當前可以獲得的最全面的解釋。突出的特徵在於:(a)2000 年前溫暖的氣溫;(b)過去 1000 年長期的寒冷期;(c)最近一個世紀氣溫突然上升。(由於缺乏充分的數據,因此,包括非洲在內的一些地區沒有考慮在內。)

我們還得對英國率先進行工業化的其他可能解釋做出更簡潔的概述。一方面,在 16 世紀,西班牙未能在歐洲建立起它的帝國,儘管它為戰爭花費了大量白銀。由於沒有一個統一的歐洲,因此,競爭性國家和市場體系依舊存在,英國則通過七年戰爭的勝利取得了優勢。由於不存在一個統一的歐洲政府,國家和宗教制度都無法支配人們的思考。宗教寬容、實驗態度以及對權威的挑戰(啟蒙運動)能夠大行其道,同時激發了各種創新。正如第 10 章所解釋的,金融制度也發展出了動員資本的各種結構(參見表 11.1)。

表 11.1 英國工業化的原因 

·因木材短缺而開採煤炭。

·煤炭儲存在非常有用的地方,因此價格便宜。

·海岸線與河流相對降低了煤炭和其他產品的運輸成本。

·島國防範入侵的天然屏障。

·具有商業頭腦的貴族;自由企業制度。

·政府熱心於各種商業項目,比如,建立龐大的海軍,要求與殖民地的貿易使用英國船隻。

·君主權力受到限制,不能任意強加自己的意志。

·早早廢除了農奴制(1574 年解放了最後一位農奴)。

·有限的行會制度。

·商船隊受到強大海軍的保護。

·美洲的殖民地。

·由北美奴隸生產的廉價棉花。

·創新獲得獎賞或利潤,比如對準確的船鍾(它讓人們可以精確地測定經度)的獎勵。

·有技能的工具製造者(製造了世界上最好的懷表)

·道路和運河網絡。

·許多有價值的移民(荷蘭人、猶太人和胡格諾派教徒)

·高工資:取代工資勞動者的機器償還了債務、為棉花之類的工業品創造了重要的消費需求。

·高識字率;中產階級文化。

·礦產資源屬於地主而非政府。

·非國教徒(非英國國教)被禁止在大學和政府部門任職,因此湧入商業領域。 

經濟史學家強調煤炭和殖民地的重要性,以此作為英國優勢地位的主要原因。文化史家強調具體的技能、議會制度(它會促進商業)和自由思考的重要性。每一種解釋似乎都很重要,所有的變革力量以複雜的方式相互影響,它們在一個多中心的全球舞台上(而不僅僅是在英國)依次展開。讓我們看看下面的敘述如何將所有這些變革的力量結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