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大歷史:虛無與萬物之間 > 10.1 現代革命的途徑 >

10.1 現代革命的途徑

在這一章,我們將考察第 8 道主要門檻之前的時代。我們有意使用一個含糊的術語,將那道門檻稱為現代革命。

在大歷史的廣角鏡頭中,現代時期最突出的現象,便是工業革命(下一章將會講述)以來人類快速增長的對生物圈資源的掌控。在一萬年前開始的農業革命中,我們就已經觀察到了一些相似現象。人類突然增強了對生物圈的能源和資源的控制。由於可以獲取的能源和資源越來越多,人類也得以形成更大規模、更多人口、更複雜以及更多樣化的社會,這些社會具有一些前所未見的突現屬性(emergent properties)。現代革命與此十分相似,只是它發生的速度更快、涉及的範圍更廣(參見圖 10.1)。

圖 10.1 世界能源消費,1850 年到 2000 年。

1850 年,人類使用的能源絕大部分仍然來自傳統能源:人力和畜力、水力和風力以及木材中儲藏的能量。到 2000 年,人類使用的能源增加了許多倍,能源基本上來自三種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氣

*世界能源消費以艾焦(exajoules)計算。一焦耳相當於一秒鐘內產生一瓦特功率所需的能量。一艾焦相當於 1018 焦耳

可用資源的突然增多,意味著社會比以往發展得更快,它們生產的產品比以往更多,它們也變得更複雜。由此帶來的結果是變革性的。2002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保羅·克魯岑(Paul Crutzen)指出,地球這顆行星在 19 世紀早期進入了一個新的地質時代,即人類世(Anthropocene)。他的意思是說,在這個時代,人類已經成為地球上的主導性物種。(我們將在第 12 章更詳細地討論這個觀點。)

不知不覺地,我們開始改變大氣的化學成分;改變植物和動物物種的生存範圍、多樣性和分佈情況;改變水循環和其他重要地質進程(比如水土流失)的本質。這些變化會在一個世紀甚至幾千年時間裡改變生物圈的運轉,因為許多變化會帶來長期影響,另一些變化,比如物種滅絕,是不可挽回的。在地球的全部歷史中,還沒有哪個物種具備如此大的威力,而且,我們並不清楚,人類能否控制自己已經釋放出來的各種變化力量。

在這一章,我們將考察公元 1000 年以來現代革命的根源。為人類跨越第 8 道門檻做了鋪墊的是什麼?為何不同地區受到影響的方式不同?這些變化與集體學習有什麼關係?

最後一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密切相關!那些有助於增強人類控制資源能力的技術和社會結構,源自以知識分享(知識分享是人類歷史上最鮮明的特徵)方式實現創新的古老進程。然而,集體學習的節奏和協同作用(synergy)為何在現代社會增長得如此迅速呢?為何變化的速度呈現出巨大的地區差異?它們是本章的核心問題。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更仔細地考察一些促進或阻礙集體學習和創新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