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大歷史:虛無與萬物之間 > 第9章 第三部分 農耕文明時代的其他世界區 >

第9章 第三部分 農耕文明時代的其他世界區

考察大圖景

大約公元前 1000 年到公元 1000 年

◆美洲農耕文明在哪些方面獨具特色?

◆澳大拉西亞和太平洋世界區的歷史的最鮮明特徵是什麼?

◆較小世界區的歷史與非洲-歐亞大陸這個最大世界區的歷史有何不一樣?

◆儘管四個世界區之間缺乏聯繫,不過,它們的歷史在哪些方面具有相似性?

在第 5 章和第 6 章,我們介紹了世界區這個概念。世界區是指世界四大地區,即非洲-歐亞大陸、美洲、澳大拉西亞以及太平洋世界區。在舊石器時代和農業時代,它們的歷史幾乎是獨立發展的。在每一個世界區,不同的人類共同體之間存在某種聯繫,因此,觀念、人口、技術、宗教甚至風尚就能夠在廣大地區傳播,有時候從一端傳到另一端。然而,在各世界區之間,幾乎不存在任何聯繫(當然,在人類最初從一個世界區遷移到另一個世界區時,它們之間至少有著某種聯繫)。正如賈裡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中指出的,世界區之間幾乎完全沒有任何聯繫的狀況事實上提供了一種自然的實驗。當回顧這四個世界區時,我們就能夠研究人類歷史在這些不同環境中是如何演進的,探尋歷史變化在多大程度上歸因於環境因素,而在多大程度上歸因於所有人類社會共有的特性。
在各自的地理、規模、內部聯繫、氣候以及動植物方面,這些世界區都有所不同。因此,其結果就好像人類已經移民到不同行星,我們可以觀察每個星球上人類歷史的不同發展。這就解釋了為何研究四個世界區的不同歷史非常有助於探尋人類歷史是否存在長期的普遍特徵。一方面,我們或許會提出這些問題:農耕時代的歷史存在宏大趨勢(它們出現在一切有人類居住的地區)嗎?集體學習的基本機制會在不同社會創造出相似的創新模式嗎?我們能夠觀察到更多的能量控制、更龐大的人口、更密集的共同體、不斷增長的聯繫網絡以及更多的社會複雜性這種相同趨勢嗎?另一方面,由於我們具備獨特的能力來發明做事情的新方式,因此,我們物種顯然已經創造了巨大的多樣性:不同的生活、信仰或者相互交流的方式。這些特徵證明了我們作為一個物種的非凡創造力,但是,它們並非必然指向整個人類歷史的任何其他的基本特徵。因此,我們可以探詢,不同世界區和地區的歷史在何種程度上是由「偶然的」因素——比如個人的決定和品位或者地理上的偶發事件和文化變化——驅動的。
前面兩章所關注的,乃是最古老、最龐大、人口最稠密的世界區即非洲-歐亞大陸的農耕文明時代。非洲-歐亞大陸因其規模、年代以及眾多的共同體而在人類歷史上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事實上,在歷史敘述中,其他世界區發生的一切通常遭到忽視。在本章中,我們會縮小視野來關注其他三個世界區,同時以宏大的歷史視角來考察農耕文明時代,以便找出非洲-歐亞大陸的歷史在多大程度上是獨特的,在多大程度上是所有世界區的人類共有的。
我們的注意力將集中在美洲世界區上,它是第二大和人口第二稠密的世界區,儘管它不是第二古老的世界區(第二古老的是澳大拉西亞,在 5 萬年前到 6 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