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大歷史:虛無與萬物之間 > 8.3 趨勢四:普遍緩慢的變化發展節奏 >

8.3 趨勢四:普遍緩慢的變化發展節奏

我們前面已經討論了農耕文明時代的三大趨勢:農耕文明及其行政體制的擴張以及不斷增長的規模、權力和效率;它們之間重要的交換網絡的建立;這一時代日益複雜的社會和兩性關係。現在,我們準備簡單考察一下第四種趨勢:這一時代普遍緩慢的變化發展節奏(與創新、增長和馬爾薩斯循環聯繫在一起)。在第 6 章中,我們首次使用了馬爾薩斯循環這個術語,它是指我們在所有農耕文明歷史中觀察到的緩慢的興衰模式(參見圖 8.10)。那麼,它起源於何處呢?

圖 8.10 中國、印度和歐洲的馬爾薩斯循環,公元前 400 年到公元 1900 年。

馬爾薩斯循環是農耕文明時代主要的變化模式

與此前的農業時代早期相比,農耕文明時代無疑出現了重要發展,與舊石器時代相比,這種發展的速度更快。人口在這個時代增至原來的五倍;還有大量商業和技術創新,在鑄幣、數學、科學、航海、紡織和軍事技術(比如戰車和馬鐙)等方面尤其顯著;農業也出現重要革新,其中包括複雜的灌溉工程和新作物。以下因素促進了這一時代的發展和創新:人口增長(它創造了一種正反饋循環需求)、一些政府政策因素(比如道路修建以及尋求遠方貨物)、城市內部和城市之間的貿易、非洲-歐亞大陸網絡中日益擴大的貿易聯繫,所有這些都促進了更高層次的集體學習。

另一方面,正如我們在後面討論現代章節中會看到的,依照現代標準,農耕文明時代的發展和創新的速度非常緩慢。為什麼這樣呢?答案在於,這一時代的一些重大障礙阻礙了發展。最重要的障礙包括普遍而緩慢的增長趨勢本身,這種趨勢阻礙創新(既然明明知道 100 年之後才有回報,那麼為何要投資創新呢?),鼓勵政府通過軍事擴張來獲取貢賦。第二個重要障礙,就是在城市和城鎮定期爆發的疾病,部分因為城市環境很髒,部分在於正在擴張的交換網絡促進了疾病的傳播——疾病從人們有免疫力的地區傳播到毫無免疫力的地區。在這種巨大的災難中,14 世紀爆發的黑死病最著名,不過,在農耕時代更早時期,還存在許多其他例子。

然而,最重大的障礙是前現代國家中大多數精英好戰的、收取貢賦的本性。除了少數例外,所有證據都表明,農耕文明時代的精英通常反對商業和農業創新,因為增加資源投入以提高生產力的做法,一般被認為是不可靠的、沒有回報的、政治上毫無價值的(當回報只會在將來某個時間變得明顯時)。在收取貢賦的社會,變得富足主要被認為是奪取他人資源的問題。因此,絕大多數渴望增加資源的統治精英以戰爭來解決這個問題。發展被視為一種零和遊戲,玩遊戲者需要做的,是奪取他人財物,而不是努力提高國內生產力。這就解釋了作為這個時代特徵的頻繁戰爭和通過征服鄰邦實行擴張的嘗試。它也說明了為何投資創新的動機如此之少,除非創新有助於提升軍事力量。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長期來說,生產力永遠跟不上人口增長,這就解釋了為何每次繁榮最終都會崩潰:人口減少、城市凋敝、商業衰落、建設停滯、文明本身似乎也在倒退。馬爾薩斯循環是農耕文明時代慢節奏創新的一個後果,我們看到它們在這個時代一再出現。

目前為止,我們概述了非洲-歐亞大陸農耕文明的擴張,當它們於 5000 年前在西南亞和東北非首次出現時,只佔人類大家庭很小一部分。它們快速傳播,到這個時代末期,非洲-歐亞大陸世界區絕大多數人口——當然也是最密集的人類共同體中的人口——都居住在農耕文明的某個地方。

我們在下一章會考察同一時代其他三個世界區——美洲、澳大拉西亞和太平洋世界區——的歷史。我們將描述這些世界區農耕文明的鮮明特徵,解釋它們歷史的一些主要相似性和差異。儘管這四個世界區的歷史具有許多重要的共同特徵,不過,在這些區域於 500 年後結合起來之前,這些歷史的規模和年表呈現出巨大差別。我們在後面會看到,這些規模和時間上的差別,對後來的全球史有著非常巨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