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大歷史:虛無與萬物之間 > 5.1 門檻 7:農業 >

5.1 門檻 7:農業

我們首先簡要概述一下 12000 年前的狀況。從地理上來看,除了南極洲,人類已經生活在地球的其他所有大陸上。不管身在何處,地球上每一個人都過著採集食物的生活,儘管採取的方式各不相同。我們在前面一章已經瞭解到,人類共同體創造了大量與特定環境——從非洲熱帶大草原到澳大利亞沙漠再到極地冰雪地帶——相適應的採集技術。通過這些令人吃驚的多種適應方式,我們物種清楚地表明了它所獨有的集體學習能力。不過,大多數人類群體規模很小,相互之間的交流非常有限,因此,這就意味著,與人類歷史稍後的時代相比,集體學習在舊石器時代的進展速度相對緩慢。

事情後來發生了改變。考古記錄顯示,在 12000 年前到 10000 年前之間,新技術開始出現在地球上某些地區。這些技術讓人類可以獲得更多能量和資源。由於可以利用的食物和能量越來越多,人口開始快速增長,他們逐漸居住在更龐大、人口更稠密的社會,比如農業村莊甚至被稱為城鎮的更複雜的共同體之中。這些進程導致了人類社會中新層次的複雜性。因此,農業的採納是那場徹底改變人類社會經濟和文化革命的第一步。

我們可以通過考察人口密度的變化來論證上述看法。表 5.1 所顯示的,是在特定食物產生技術之下,每平方千米土地大致可以養活的人口數量。

表 5.1 不同生活方式決定的人口密度(人數/平方千米) 

食物採集民族 

 

0.01~0.05 人/平方千米 

 

遊牧民族 

 

0.2~1.0 人/平方千米 

 

自給自足的農耕 

 

0.2~12 人/平方千米 

 

前工業社會 

 

40~60 人/平方千米 

 

近代美國 

 

30 人/平方千米 

 

印度 

 

300 人/平方千米 

 

孟加拉 

 

900 人/平方千米 

並非所有的人類社會在同一時間採納了農業,有些社會後來在入侵者和外來移民的強迫下才不得不接受農業。這種多樣化的經歷意味著,不同地區之間的變化速度呈現出巨大差異,這種現象在人類歷史上尚屬首次。一般而言,在接受農業和人口稠密的地區,變化速度快很多。在仍然以食物採集為主要生活方式、人口數量少而分散的地區,變化通常緩慢許多,當然,我們並不是在貶低食物採集民族的創新策略,他們在努力控制自然資源時,也在不斷創造。不過,這些不同狀況確實導致世界上不同地區開始走上相異的歷史發展道路。

為了理解這一點,我們可以假設 1 萬年前的世界被分成了四個不同的空間區域或「世界區」——非洲-歐亞大陸、美洲、澳大拉西亞(Australasia)以及太平洋世界區。非洲-歐亞大陸的部分地區以及澳大拉西亞的一個很小區域很早就採納了農業,美洲和太平洋的一些地區很晚才接受農業,而澳大拉西亞絕大多數地區根本沒有採納農業。農業革命的時機和地理分佈對此後人類歷史的影響,是本書考察的主要問題之一。(關於世界區的更多內容,參見第 6 章和詞彙表。)

在出現人口較為密集的農耕社會的地區,集體學習的速度開始加快。一些地區及其人口逐漸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一種歷史上的「換擋」加速出現了。農業革命讓人類邁上了一條大道,這條道路將直接通向現代世界的令人吃驚的複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