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大歷史:虛無與萬物之間 > 關於年代和日期的說明 >

關於年代和日期的說明

在本書前面部分,日期和年代以 BP 形式(before the present,即「距今」)表示。這是古生物學家和考古學家使用的紀年方式。嚴格地說,它意味著「1950 年之前」,即放射測年技術開始使用的時候,不過,在處理距今幾千年或幾百萬年之前的日期時,這並不會導致什麼不同。從第 5 章開始——大致最近 1 萬年(大約距今 1 萬年前後)——我們會使用世界史學家的紀年體系,日期以 BCE(before the Common Era,公元前)和 CE(Common Era,公元)形式表示。Common Era(公元)始於大約 2000 年之前,因此,這種紀年體系與以前 BC(before Christ)和 AD(in the year of the Lord)紀年法在時間上一致,不過,它的優勢在於,它在文化上沒有那麼明顯的特指性。

讓我們先來感受一下這些紀年體系:距今 5000 年(5000 BP)也就是公元前 3000 年(3000 BCE),距今 500 年(500 BP)也就是公元 1500 年(1500 CE)。

複雜性漸增的八道門檻 

門檻 

 

成分 ▲ 

 

結構 ▲ 

 

金鳳花環境 = 

 

突現屬性 

 

 1.大爆炸:宇宙的起源

 

能量、物質、空間和時間。(宇宙中的萬物!) 

 

能量與物質,處於一種快速擴張的空間-時間連續體之中。 

 

不確定:可能是多重宇宙之中量子的起伏。 

 

有可能創造出萬物。 

 

 2.恆星

 

原子物質,存在的形式為氫原子和氦原子以及/或者它們的原子核。 

 

內核(聚變);外層儲有氫和氦+其他元素,直至鐵。 

 

早期宇宙中密度和溫度的變化率+引力創造出足以發生聚變的高溫。 

 

新的、局部的能量流;星系;有可能通過聚變創造新的化學元素。 

 

 3.較重的化學元素

 

氫原子核與氦原子核(即質子)。 

 

強核力將日益增多的質子數結合成更大的原子核。 

 

即將消失的恆星或(甚至更極端)超新星中創造出的高溫+強核力。 

 

化合作用(主要通過電磁)有可能創造出幾乎無限多的新物質。 

 

 4.行星

 

恆星周圍軌道上新化學元素和化合物。 

 

引力和化合作用把各種物質結合成通常繞恆星旋轉的巨大球狀物。 

 

恆星形成區域出現更多較重元素。 

 

新天體,具有更多物理和化學複雜性,有可能創造出更高程度的化學複雜性。 

 

 5.生命

 

複雜的化學物質+能量。 

 

複雜的分子通過物理和化學作用結合成可以繁殖的細胞。 

 

大量複雜的化學物質+適度的能量流+液態媒介(比如水)+合適的行星。 

 

新陳代謝(能夠提取能量);繁殖(幾乎完美地自我複製的能力);適應(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緩慢地變化和新形式出現)。 

 

 6.智人

 

與其他生命一樣+高度發達的控制、感知和神經能力。 

 

由人類 DNA 控制的非常具體的生物結構。 

 

進化的漫長預備期創造出高度發達的控制、感知和神經能力。 

 

集體學習,即精確和迅速分享知識的能力,這樣,知識能夠在社會和物種層面上積累,最終引起長遠的歷史變化。 

 

 7.農業

 

日益增長的集體知識→創新增強了人類控制和獲取來自環境以及其他有機物的資源的能力。 

 

人類社會共享信息,這種信息是以新的方式控制它們周圍的環境所不可或缺的。 

 

集體學習前的漫長時期;更暖和的氣候;人口壓力。 

 

人類獲取能量和食物的能力增強→更龐大、更稠密的社會→增加的社會複雜性→不斷積累的集體知識。 

 

 8.現代世界/人類世

 

全球化;集體學習的飛快加速;創新;化石燃料的使用。 

 

人類社會的全球聯繫與快速增長的控制生態的能力。 

 

集體學習在全球範圍的加速。 

 

人類使用資源的巨大增長→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關係→地球上第一個能夠改變生態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