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詩意的原子:8種連結你和宇宙萬物的無形元素 > 消逝的肉體——生命和非生命的界限 >

消逝的肉體——生命和非生命的界限

世界終將會有盡頭,你也是如此。這樣說只是防止你誤會。

當你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其實也是星際產物,並且呼吸著列奧納多·達·芬奇曾經呼出的氬原子,想必也會覺得事物的原子特性令人振奮吧。不過,就跟年輕人之間的浪漫在熟識之後會變得稍顯平淡一樣,當原子真實的一面也開始沉入你的意識中時,可能就會帶來複雜的感受。創造之後是毀滅,而生存的盡頭是死亡。你血液中那些鐵的誕生,摧毀了那些孕育它們的恆星。空氣中那些同樣沒有是非觀的原子,拜訪過達·芬奇也拜訪了你,而在此期間卻也曾在阿道夫·希特勒的肺裡兜過圈。如今這些維持你生命的原子,最終還是會捨你而去——實際上,當你在讀這句話的時候,有些原子就已經離開你了。

你可以算得清身體不同部位的元素種類及數量,並由此總結,自己其實就是氫原子與氧原子構成的水,摻進了一些煤灰和煙塵。如此簡單的分析,也許會讓你覺得自己不過就是有點智力的泥巴而已,但這並沒有揭示你與無生命的黃土之間有何本質差別,雖說終有一天你也會變成一抔黃土。你如何能成為你自己——一個生活精彩還能自行呼吸的自己——同時還是一堆沒有生命的原子?

不幸的是,如果想要得到這個永恆問題的滿意答案,你只能依靠自己去探索了,因為直到現在,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腦袋也還沒有完全想清楚這一問題。不過原子世界的某些方面如今已被深入瞭解,足以作為可信任的指南針導向知覺、神話與信仰的脆弱深處。如果不想把自己徹底搞得神經錯亂,那麼簡單想一想原子如何穿梭於我們的身體,對這個問題也是有意義的。

如果你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那麼你通常會認為自己的身體就是一個界限明確的穩固實體。每天早晨,你都期待可以在鏡子中看到一個和原來一樣的自己,而人們也都覺得你需要對曾經做過的事情負責。不過從原子角度講,現在的你在此刻之後就不會再存續,而你先前做過的那些事,也不過是一個不再屬於你的臨時粒子集合所為罷了。

事實上,我們很容易看到很多這樣的物質流。你不斷地吃喝、呼吸還有排泄,你的生命得以延續也正是因為你持續均衡地做著這些事。然而,要想在進出身體的這些物質之間確定合理的聯繫可不容易,更不用說在你體內它們幹了些什麼,除非你通過原子的概念來思考這個問題,並借助一點恰當的比喻。舉個例子,假如你可以將自己想像成一條河流,那麼這些事情就會產生不同的感覺了。

下一次當你到訪自己最喜愛的那條河流時,不妨試著去數數其中的水分子。可這是徒勞的!這當然是水分子顆粒太小而數量又太過龐大的緣故,但更大的問題是,在你還沒有數清的時候,它們就已經離開了。常言道「流水不腐」,流動性是區分河流與湖泊的特徵。你可以給河流命名,再看到時也能辨識出來:「哦,我們現在到了……偉大的密西西比河!」你或許會喊出來,就好像它跟人行道一樣從未有過變化。一般你並不會這麼說:「在這一瞬間,數以兆億計的水分子臨時流過我的面前,但下一秒,所有水分子都會向海洋的方向移動一點點,有些已經離開了我的視線,也有很多新的水分子補充過來。」如此等等。兩種表達方式都可以說是正確的,但前一種簡化的版本從實際角度說,顯然更容易被我們所接受。

這種對生命更簡單的理解方式讓我們的祖先生活得很不錯,而且讓我們人類這一物種延續了好幾千年。不過如果你能為了獲取單純的樂趣,安安靜靜地讀一些類似於本書的科普讀物,那麼你將能夠更深層次地挖掘「我是誰」的問題。

原子運動造就了河流的漲落,也造就了你這短暫留存的身體,而你——不管這裡的「你」是什麼意思——只是在其中的物質流回廣闊的全球原子海洋前瞬間存在而已。現在想想原子正在離你而去的情形——這並不需要等到你死去時身體在風中、水中或泥土中零落,這已經是正在發生的事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