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一本不正經的科學:用科學滿足你「變態」的好奇心 > 49.測量指甲有什麼用? >

49.測量指甲有什麼用?

指甲可不止一種功能,你可以用它抓、搔、撓,還可以用它挖鼻孔,被錘頭砸,讓美甲師以及指甲油小商販發財。科學也把這種表皮性組織拖進了流行病理學的研究中,因為指甲也是一種健康指示器,它可以記錄人暴露於不同事物、環境、元素和有毒物質(比如砷、硒、尼古丁)的時間。剪下的指甲碎片對於你的身體就好像樹的年輪之於氣候:一種中期的記憶。

為了用對這個工具,必須量化它,也就是要很清楚地知道指甲長得有多快(準確地說應該是有多慢)。簡而言之,就是要對它瞭如指掌。手的指甲和腳的趾甲生長速度是一樣的嗎?左手和右手指甲的生長速度是一樣的嗎?每根手指的指甲的生長速度是一樣的嗎?不同年齡、性別、種族以及氣候下的指甲生長速度又是怎樣的?指甲測量協會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經在嘗試回答這些問題了。

關於這一主題的最新研究發表在2010年《歐洲皮膚病學與性病學會志》(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上。這項研究在2008年4月至7月關注了22位美國年輕人的手和腳,實驗過程體現了極簡主義:在實驗開始時,參與者在指甲的角質層處劃下一道細痕,等表皮性組織——指甲長長之後,以最精確的方式測量出切痕和角質層之間的空間。結果是,對於每根手指而言,無名指指甲生長速度最快(每月平均3.65毫米),小拇指指甲生長速度最慢(每月平均3.08毫米)。但是還有更不著急的,腳趾甲的生長速度比手指甲的生長速度要慢兩倍。專家們還強調:大腳趾的趾甲作為人體最德高望重的部位,生長速度很慢並且還不好剪,卻是流行病研究的最佳選擇,因為它很可能儲藏了將近一年的信息。

不過,我們不正經科學專欄覺得吧,年輕人,4個月的時間是不是太短了點兒。我敢說,在威廉·賓(William Bean)這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科學家面前,你們只能算是跑龍套的。這位美國醫生生於1909年,死於1989年,他幾乎把生命的一半時間都奉獻給了這絕妙的研究對像——他左手的大拇指。1941年11月,他在大拇指指甲上刻下了第一道切痕,緊接著,他的祖國就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而他則一直在注視大拇指指甲的生長。10年後,他發表了這個主題下的第一篇論文;20年後,第二篇;25年後,第三篇;30年後,第四篇;35年後,最後一篇。

他很清楚,自己的採樣只是一個人的一隻手的一根大拇指,有點兒局限。這位專家證實了他指甲生長的速度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慢,從32歲時的每天0.123毫米到35年後的每天0.095毫米。他還意識到,生病的時候,指甲的生長速度幾乎為零。好啦,這位憨豆先生(MR BEAN)得過的腮腺炎也應該受到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