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如果科學可以這麼搞:以科學的名義回答最「搞」的奇葩問題 > 2.為什麼同性戀者說話總是很特別? >

2.為什麼同性戀者說話總是很特別?

有些男人,只要一聽他們說話,人們就能斷定他們是同性戀者。您明白我說的吧?就是說起話來有點娘娘腔,有點特別。當然了,絕大部分同性戀者不是這麼說話。必須要與那些仇視同性戀者的言論做鬥爭,他們動輒就將同性戀者認為是從電影《籠中女狂》(La cage aux folles)裡跑出來的漫畫人物。在這裡我們要正式說明一下:本文中所提到的「同性戀者」是說「部分同性戀者」。所以嚴格定義後,我們要討論的話題是:部分同性戀者說起話來有些特別的音調。

仔細想來還是有些讓人驚訝。一般說,性取向不應該對聲帶有影響。無論是異性戀、SM愛好者或性交換愛好者,性偏好不應該會導致用某種特別音調說話,至少我是這麼理解的。那麼同性戀者怎麼會改變說話的音調呢?

首先我們要確認一下,「同性戀腔」僅僅是一種印象。有研究人員將幾種男性嗓音——異性戀或是同性戀,播放給不同的人群聽:這些人能準確地識別出其中的同性戀者,而這僅僅是通過聽嗓音(1)來判斷的。對比異性戀者,同性戀者的嗓音更有尖細的趨勢而且會在不同情況下發生變化(2)。

怎麼來解釋呢?我們可以首先推測部分男同性戀者或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模仿女性說話特點的傾向。如果是這樣的話,嗓音的女性化就好像是部分同性戀者走起路來要扭胯一樣,不過是在聲音層面上。

說話的方式也是標明自己屬於同性戀者群體的一種手段。似乎可以說「同性戀腔」也是眾多「社會標識」之一,類同於服飾或者髮型特點……從這個角度講,這些社會標識有著被認可的特點和主動性,也表明了想加入這個群體的慾望。

最後我們也可以假設「同性戀腔」僅僅是一種口音,類似於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模仿」周邊人的說話方式。現實中存在著眾多口音,比如最常見的是那些我們說的「地方口音」,受到生活區域影響,比如說我們在普羅旺斯、阿爾薩斯或皮卡迪(Picardie)……也存在所謂「社會口音」:比如同是工人,屬於大布爾喬亞階層與「郊區年輕人」就有著不同的說話方式。地方口音多數是由出生地而決定,相對而言我們很容易跳出社會口音的局限。但無論如何,總的原則是一樣的:潛意識的聲音模仿。

口音不分年齡,甚至可以說初生兒的哭聲都帶著口音。剛剛出生三到五天的法國嬰兒和德國嬰兒的哭聲就不同(3)。法國出生的嬰兒的哭聲是逐漸升高的音調,而德國嬰兒的哭聲音調是逐步走低(就好像是在樂譜上分別走向高低音階)。這種哭聲習慣有可能是嬰兒還在母體中時聽到周邊成人的說話方式而掌握的。這就說明口音是多麼常見。

動物也會有自己的口音。同類但不同區域的鳥類鳴叫方式也不同。同是夜鶯,布列塔尼地區的鳴唱聲就是與普羅旺斯的不同。這是因為它們要更貼近於生存環境,就必須要學習周邊其他鳥類的習慣……與我們人類要學習語言是完全一樣的。

動物還會有一種我們可以定義為「社會口音」的叫聲。靈長類動物學家阿爾邦·拉瑪松(Alban Lamasson)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一種名為莫納·坎貝爾(Mona Campelle)的猴族群中,如果兩隻母猴越相互喜歡,待在一起的時間越多,它們的叫聲就越為接近。這也就是我們說的「嗓音趨和」。好友或者同車間的工友們長時間在一起也會有著同樣的語言特徵,這也是同種表現。

說了這麼多,其實想說的是潛意識地模仿我們最親近的人是一個普遍現象。如果說在初生兒或者動物身上能夠看到這點,我們也不必驚訝在巴黎人、馬賽人、布爾喬亞或郊區青年人……身上同樣有這樣的特點,也包括同性戀者。不過是在地方口音、社會口音的基礎上,我們也可以說某些同性戀者發明了「性口音」。我們將這種口音視為識別標識,同時也可以認為是人類語言多樣化又增添了一種。

————————————————————

(1)McDonald E.C. 「The acoustic and perceptual bases of judgments of women and men's sexual orientation from read speech」《通過研讀語音判斷男女性取向的聲學和直覺基礎》Journal of phonetics,34,2006.

(2)Baeck H. 「Pitch characteristics of homosexual males」《男同性戀者的音高特點》Journal of voice,25,5,2011.

(3)Mampe B. 「Newborns' cry melody is shaped by their native language」《新生兒的哭聲音調取決於其母語》,Current Biology,19,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