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一萬年的爆發:文明如何加速人類進化 > 創造舞台 >

創造舞台

當大約公元前10000年的冰期結束的時候,世界變得更暖和潮濕,氣候也更穩定。二氧化碳含量上升,植物的生產率也提高了。這就為農業的出現創造了舞台,而此時演員們也準備就緒。

雖然此前也有許多間冰期,但早期人類卻從未在那些時期發展出農業。我們猜測是智力水平的上升使農業的出現變得可能,但路徑卻是曲折的。比方說,發明出更好的武器和狩獵技術,或使得人類能更好食用植物的那些技術,都可能導致重要獵物的數量降低或消亡,從而使得他們在從事農業之外的其他重要的選擇消失了。

農業最早出現在亞洲西南的新月沃土。至大約公元前9500年,最早的種植作物出現了:起先是大麥和小麥,隨後是豆類,比如豌豆和扁豆。[3]農業從那裡向四面八方傳播,在大約公元前7000年到達埃及和西印度,並逐漸蔓延到歐洲和印度。大約在公元前7000年,米和粟開始在中國種植。動物的馴養大致也是這樣一個時間表,最早在中東實現。山羊大約在公元前10000年在如今的伊朗地區被馴養,綿羊大約在1000年之後在如今的伊拉克地區被馴養。而大約同在公元前6000年,如今我們熟知的歐洲公牛在中東被馴養,瘤牛在印度被馴養。

在世界其他地方,農業到來的時間要晚些。有時它是通過農民群體的地理擴張傳播的,有時是狩獵兼採集者採用了一些現成的農業方法得以發展出的,有時是狩獵兼採集者獨立發明出他們自己的農業形式。在歐洲,農業的傳播得益於中東移民和本地歐洲人學習種植中東作物,例如大麥、小麥。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理屏障和氣候差異使得大部分中東穀物和馴養動物無法落戶。在那兒農業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才出現,主要依靠種植本土作物,如高粱屬的植物和薯類。美洲情況類似,美洲印第安人也曾幾乎與世界其他地方完全隔絕,只能種植他們自己的作物。(然而這些作物中的一些,例如玉米和馬鈴薯,躋身於當今世界最重要的農作物之列。)

農業包含了自現代人類擴張並走出非洲以後最重要的一系列創新,也帶來了人類飲食、疾病發生和社會結構方面的種種改變。另外一個重要的結果,有重大演化意義的結果,是巨大的人口增長。人類數量在人類行為現代化出現之後就不斷增長,這有可能是因為人類抵達了遠古人沒法居住的地方:遷移到亞洲的北部,跨洋前往澳大利亞,以及跨越陸橋前往美洲;也有可能是因為食物生產技術的提高,比如網和弓的使用。一種有學術依據的猜測是100萬年前世界人口大約有50萬,包括了在非洲的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類和歐亞大陸上的遠古人類(尼安德特人和經歷演化的直立人)。大約12000年前,冰期結束的時候,大約有600萬現代人類,它們仍然是狩獵兼採集者,但已經是比之前任何時期都更智慧和能幹的狩獵兼採集者。

農耕使這一人口增長趨勢更往前發展了,比起覓食,它每英畝多生產10到100倍的卡路里。從公元前10000年到公元1年,世界人口增長達到了百倍的數量級(估計值在40倍到170倍之間)。增長本身就改變了社會,有時候,量的改變本身蘊含了質的變化。而且就如我們前面提到的,更大的人口本身就是演化的重要因素。

農業的出現從很多方面改變了生活,但不是所有方面都很明顯。它極大地改變了食物生產的途徑,但食物的營養質量則不如狩獵兼採集者食用的食物。而且它沒過多久就沒法從物質方面提高生活的平均水平,因為人口增長帶來的負擔很快趕上了食物生產的增進。此外,更高的人口密度、定居生活和與家畜的近距離接觸極大地提高了傳染病傳播的概率。

農業帶來的定居生活方式使物質文明得以精細化。食物、住所和藝術品都無須考慮頻繁遷徙的問題。生育後代的間隙時間可以縮短,因為媽媽們再也不需要帶著小孩子到處轉移。不像覓食者所得到的食物,農業生活中的食物可以儲藏,但儲藏的食物也可能被盜取。人類開始財富積累,這就使得非生產者的精英人物可能出現,這在狩獵兼採集者群體中是不可想像的。我們著重說明,這些精英人物的出現並非基於社會需求,他們攫取權力只是因為他們能這樣幹。

定居生活的種種發展最終迎來了各地政府的誕生,以抑制地區暴力。想必這些政府這樣做是為了從臣民那獲取更多的資源,就如同農民們為牛去勢一樣。由於各個社會大致都符合馬爾薩斯理論,即在高人口密度的時候,人均佔有農產品的份額下降,最終也使得人口增長受限;同樣的思路,當個體間暴力被抑制的時候,共處的局面最終會導致更大部分的人口死於傳染病或飢餓。

所有這些改變都產生了新的選擇壓力,這再次說明人類沒有充分適應他們為自己創造的新環境,所以所有人類都處於適應的壓力之下。因為是全新的環境,遺傳學上的增進會相對容易找到,在這個時候增進對農業生活的適應肯定比想辦法當更好的狩獵兼採集者要容易。現代人類努力適應狩獵兼採集的生活方式已有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所以很可能適應這種生活的大多數可能性都已經被窮盡了。適應農業生活是可行的,不過一如既往,這需要實質性的遺傳學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