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12堂魔力數學課 > 第2章 有魔法的代數學 >

第2章 有魔法的代數學

一個與代數有關的魔術

小時候,我第一次接觸代數是通過我父親。他說:「孩子,代數與算術沒有多大區別,不過是用字母來代替數字。例如,2x + 3x = 5x,3y + 6y = 9y。明白了嗎?」我回答說:「好像明白了。」他接著說:「好的,那麼5Q + 5Q是多少?」我信心滿滿地答道:「10Q。」他說:「聲音太小了,大點兒聲!」於是,我高聲答道:「10Q!」結果,父親回說:「不用謝!」[1](父親對雙關語、開玩笑和講故事的興趣一直都比對數學教學的興趣大,因此我從一開始就不應該完全相信他說的話!)

我第二次接觸代數,是因為我想弄明白下面這個魔術的原理:

第一步:在1到10中選擇一個數字(你也可以選擇一個大於10的數字)。

第二步:把這個數字加倍。

第三步:加上10。

第四步:除以2。

第五步:減去你一開始選擇的那個數字。

我猜你得到的數字一定是5,對嗎?

這個魔術背後的奧秘是什麼?是代數。我們從第一步開始,把這個魔術再回想一遍。我不知道你一開始時選擇的是哪個數字,因此我們用N來表示它。當我們用一個字母來表示未知數時,這個字母就被稱為「變量」(variable)。

第二步,你把這個數字加倍,它就變成了2N。(由於字母x經常被用作變量,因此我們通常會省略乘號,以免混淆。)第三步,這個數字變成了2N + 10。第四步,在除以2之後,這個數字變成了N + 5。第五步,減去你一開始選擇的那個數字,也就是N。從N + 5中減去N,得數是5。我們可以如下簡要地表示這個魔術:

代數的黃金法則

我們先思考一個問題:某個數字加上5之後,和是這個數字的3倍,請找出這個數字。

為了解答這道題,我們把這個未知數設為x。它加上5之後,就是x + 5;最初的3倍,就是3x。這兩個量相等,因此我們需要解下面這個方程式:

3x = x + 5

從左右兩邊各減去x,方程式就變成:

2x = 5

左右兩邊同時除以2:

x = 5 / 2 = 2.5

由於2.5 + 5 = 7.5,與2.5的3倍正好相等,因此可以證明這個答案是正確的。

延伸閱讀

再為大家介紹一個可以利用代數知識來解釋個中道理的魔術。寫下一個三位數,要求三個數位上的數字逐步減小,例如842或951。然後,徹底顛倒這個三位數的數位次序,並用最初的三位數減去顛倒順序後得到的三位數。之後,徹底顛倒得數的數位順序,並與得數相加。我們以853這個數字為例,通過下列算式描述上述步驟:

現在,大家重新選擇一個三位數。想好了嗎?神奇的事情就要發生了。只要你嚴格按照上述步驟做,最後的得數一定是1 089!為什麼?

代數可以揭開其中的秘密!假設我們選擇的三位數是abc,其中a > b > c。我們知道,853 = (8×100) + (5×10) + 3。同理,數字abc=100a + 10b + c。數位完全顛倒之後,數字變成cba,可表示為100c + 10b + a。兩個三位數相減之後,就會得到:

(100a + 10b + c) – (100c + 10b + a)

= (100a – a) + (10b – 10b) + (c – 100c)

= 99a – 99c = 99 (a – c)

換句話說,兩個三位數的差必然是99的倍數。由於三個數位上的數字最初是逐步減小的,因此a – c至少等於2,或者說可能是2、3、4、5、6、7、8或9。那麼,兩個三位數之差只能是下面這些數字中的一個:

198、297、396、495、594、693、792或891

無論這個差到底是哪個數字,與數位顛倒之後的數字之和都是:

198 + 891 = 297 + 792 = 396 + 693 = 495 + 594 = 1 089

由此可以看出,最後的結果必然是1 089。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代數的一個特點:進行代數運算時,必須對等式左右兩邊一視同仁。我把這條規則稱為代數黃金法則。

例如,假設我們想求解下列方程式:

3 (2x + 10) = 90

我們的目標是解出x。先將方程式兩邊同時除以3,把方程式簡化成:

2x + 10 = 30

再在兩邊同時減去10,把左邊的10消掉。這樣,方程式就會變成:

2x = 20

接下來兩邊同時除以2,結果就一目瞭然了:

x = 10

每次解完方程式,都要驗證答案的準確性。在這個例子中,我們發現當x = 10時,3 (2x + 10) = 3×30=90,方程式成立。這個方程式還有其他解嗎?沒有了。如果還有其他解,這個x也需要滿足方程式,因此我們可以確定x = 10是唯一解。

下面是一個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代數問題,來自2014年某一期的《紐約時報》。該報稱,索尼影視娛樂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電影投入市場之後,前4天的在線銷售與出租的總金額是1 500萬美元。索尼沒有說明在線銷售(單價15美元)與出租(單價6美元)分別貢獻了多少銷售額,但該公司宣佈他們一共完成了200萬單交易。為了幫助記者解決這個難題,我們用S代表在線銷售交易量,用R代表在線出租交易量。由於總交易量是200萬單,因此:

S + R = 2 000 000

我們還知道在線銷售的單價是15美元,在線出租的單價是6美元,因此總銷售額滿足下列方程式:

15S + 6R = 15 000 000

根據第一個方程式,我們知道R = 2 000 000 – S。因此,第二個方程式可以改寫成:

15S + 6 (2 000 000 – S) = 15 000 000

現在,方程式中只包含一個變量S,整理後就會得到:

9S + 12 000 000 = 15 000 000

兩邊同時減去12 000 000:

9S = 3 000 000

因此,S大約是100萬的1/3,即S ≒333 333;R = 2 000 000 – S ≒1 666 667。(驗證答案:總銷售額為15×333 333+ 6×1 666 667≒15 000 000美元。)

本書一直在利用某個規則,它被稱為「分配律」(the distributive law)。現在,我們需要對這個規則加以討論。因為有了分配律之後,乘法和加法就可以密切合作了。分配律指出,對於任意數字a、b、c,都有:

a (b + c) = ab + ac

我們在計算一個兩位數與一個一位數的乘積時,就會用到分配律。例如:

7×28 = 7×(20 + 8) =7×20 + 7×8 = 140 + 56 = 196

用統計學方法來思考,我們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假設我有7袋硬幣,每袋分別裝有20枚金幣和8枚銀幣,那麼硬幣的總數量是多少呢?從一個方面看,每袋裝有28枚硬幣,因此硬幣總是7×28。從另一個方面看,我們有7×20枚金幣和7×8枚銀幣,因此共有7×20 + 7×8枚硬幣。也就是說,7×28 =7×20 +7×8。

我們也可以利用幾何圖形來理解分配律。如下圖所示,請從兩個不同的角度觀察長方形的面積。

用長方形面積證明分配律:a (b + c) = ab + ac

從一個角度看,長方形的面積是a (b + c)。從另一個角度看,長方形左邊部分的面積是ab,右邊部分的面積是ac,總面積是ab + ac。這可以證明,只要a、b、c是正數,分配律就是成立的。

順便告訴大家,我們有時候會在數字與字母並存的情況下應用分配律。例如:

3 (2x + 7) = 6x + 21

從左至右看,這個方程式可以看作2x + 7的3倍。從右至左看,它又可以看作通過從6x和21中提取3的方式對6x + 21進行因式分解。

延伸閱讀

負數與負數的乘積是正數,這是為什麼?例如,為什麼 (–5)×(–7)= 35?針對這個問題,老師們給出了各種各樣的解釋。有的以抵銷債務打比方,有的乾脆說「就是這樣的,沒有什麼道理可講」。但是,真正的原因在於,我們希望分配律不僅適用於正數,而且適用於所有的數字。如果分配律對負數(和零)同樣有效,就必須符合上述規則。下面,我來解釋其中的道理。

假設我們承認 –5×0 = 0,–5×7 = –35。(我們也可以證明這兩個等式是成立的,但是大多數人寧願把它們作為一種事實來接受。)現在,觀察下面這個算式:

–5×(–7 + 7)

它的得數是多少呢?從一個方面看,它等於 –5×0,而且我們已經知道 –5×0=0。從另一個方面看,我們可以利用分配律將它變形為〔(–5)×(–7)〕+ (–5×7)。因此:

〔(–5)×(–7)〕+(–5×7) =〔(–5)×(–7)〕–35 = 0

而且,由於〔(–5)×(–7)〕–35 = 0,由此可推導出(–5)× (–7)= 35。總之,無論a、b的值是多少,分配律都可以確保 (–a)×(–b) = ab成立。

奇妙的FOIL法則

代數中的FOIL法則是分配律產生的一個重要結果。對於任意變量a、b、c、d,都有:

(a + b) (c + d) = ac + ad + bc + bd

FOIL是「First–Outer–Inner–Last」(首—外—內—末)的英文首字母縮寫。在上式中,ac是 (a + b) (c + d)的兩個首項的乘積,ad是外側的兩項乘積,bc是內部的兩項乘積,bd是兩個末項的乘積。

下面,我們利用FOIL法則來求兩個數字的乘積:

23×45 = (20 + 3)×(40 + 5)

=20×40 + 20×5 + 3×40 + 3×5

= 800 + 100 + 120 + 15

= 1 035

延伸閱讀

FOIL法則為什麼成立呢?根據分配律(我們把求和的部分寫到前面),可以得到:

(a + b) e = ae + be

如果用c + d 代替e,上式就會變成:

(a + b) (c + d) = a (c + d) + b (c + d) = ac + ad + bc + bd

而且,在最後一步運算中再次應用了分配律。如果大家願意,也可以利用幾何證明法(在a、b、c都是整數時)。請利用兩種不同的方法計算如下長方形的面積。

一方面,長方形的面積是 (a + b) (c + d)。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將大長方形分成4個小長方形,它們的面積分別是ac、ad、bc和bd。因此,大長方形的面積又等於ac + ad + bc + bd。把這兩個面積的表達式放在一起,就得到了FOIL法則。

下面,我向大家介紹FOIL法則的一個奇妙應用。按照下列指示,拋擲兩個色子。假設你拋出這兩個色子之後,一個色子朝上的一面是6個點,另一個是3個點。它們朝下的一面分別是1個點和4個點。

在這個例子中,最終得數是49。大家隨便找兩個普通的六面體色子,重複上述步驟,最後的得數都是一樣的。這是因為,每個普通色子相對兩面的點數之和都等於7。因此,當色子朝上一面的點數是x和y時,那麼朝下一面的點數就必然是7 – x和7 – y。利用代數知識,上述步驟就會變成:

請注意,在第三步我們應用了FOIL法則(還請注意,–x乘以–y得到正的xy)。換一個代數運算較少的方法,最終也能得出49。觀察每一步,就會發現上述各個等式的左邊正好是利用FOIL法則展開〔x + (7 – x)〕〔y + (7 – y)〕後得到的4項。

在課堂上學習代數時,FOIL法則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被用來計算下面這種乘法算式:

(x + 3) (x + 4) = x2 + 4x + 3x + 12 = x2 + 7x + 12

我們注意到,在最終的算式中,7〔被稱作x項的「係數」(coefficient)〕正好是數字3和4的和,12〔被稱作「常數項」(constant term)〕則是3和4的乘積。例如,由於5 + 7 = 12,5×7 = 35,因此我們立刻就可以得出:

(x + 5) (x + 7) = x2 + 12x + 35

這個規律對於負數同樣有效,下面我列舉幾例。在第一個例子中,我們使用的是6 + (–2) = 4和6×(–2) = –12這個事實。

(x + 6) (x – 2) = x2 + 4x – 12

(x + 1) (x – 8) = x2 – 7x – 8

(x – 5) (x – 7) = x2 – 12x + 35

以下是數字相同時的乘法算式實例。

(x + 5)2 = (x + 5) (x + 5) = x2 + 10x + 25

(x – 5)2 = (x – 5) (x – 5) = x2 – 10x + 25

請注意,(x + 5)2 ≠ x2 + 25!代數初學者經常誤認為兩者是一回事。與此同時,當這些相同數字前面的正負號正好相反時,就會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例如,由於5 + (– 5) = 0,因此:

(x + 5)(x– 5) = x2 + 5x – 5x – 25 = x2 – 25

總的來說,平方差(difference of squares)公式值得我們背下來:

(x + y)(x – y) = x2 – y2

我們在第1章學習平方數的簡便運算時用過這個公式,當時依據的代數知識是:

A2 = (A + d) (A – d) + d2

我們先驗證這個公式是否成立。根據平方差公式,我們發現[ (A + d) (A – d )] + d2 =(A2 – d2) + d2 = A2。因此,無論A和d的值是多少,該公式都成立。在實際應用中,A是平方運算的底數,d是該數與其最接近的簡便數字之差。例如,在求97的平方數時,我們取d = 3,於是:

972 = (97 + 3)(97 – 3) + 32

= (100×94) + 9

= 9 409

延伸閱讀

下面,我們通過圖形來驗證平方差公式是否成立。從下圖可以看出,面積為x2 – y2的幾何圖形經過切割、拼接之後,可以變成一個面積為(x + y)(x – y)的長方形。

我們在第1章學過計算彼此接近的兩個數字乘積的簡便方法。當時,我們強調這兩個數字都接近100,或者首位數相同。一旦理解了這個算法背後的代數原理,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擴大它的應用範圍。下面,我們討論就近取整法的代數原理。

(z + a) (z + b) = z (z + a + b) + ab

這個公式之所以成立,是因為(z + a) (z + b) = z2 + zb + za + ab,從前三項中提取z,即可得到上述公式。儘管這些變量取任何值時,該公式都成立,但我們通常會為z選擇個位數是0的值。例如,在解43×48這道題時,令z = 40,a = 3,b = 8。於是:

43×48 = (40 + 3) (40 + 8)

= 40 (40 + 3 + 8)+ (3×8)

= 40×51 +3×8

= 2 040 + 24

= 2 064

注意,原題中的兩個乘數之和為43 + 48 = 91,而簡便計算中的兩個乘數之和也是40 + 51 = 91。這並不是巧合,因為根據代數運算的結果,原來的兩個乘數之和為(z + a) + (z + b) = 2z + a + b,簡便運算中兩個乘數z與z + a + b的和也是2z + a + b。根據這個代數原理,我們發現向上取整也可以降低運算的難度。例如,在解43×48這道題時,也可以令z = 50,a = –7,b = –2,把其變成50×41。(只要知道43 + 48 = 91 = 50 + 41,就可以方便地確定41這個數值。)於是:

43×48 = (50 – 7) (50 – 2)

= (50×41) + (–7)×(–2)

= 2 050 + 14

= 2 064

延伸閱讀

在第1章中,我們利用這個方法計算兩個略大於100的數字的乘積。其實,計算兩個略小於100的數字的乘積時,這個方法同樣有效。例如:

96×97 = (100 – 4) (100 – 3)

= (100×93) + ( – 4)×( – 3)

= 9 300 + 12

= 9 312

請注意,96 + 97 = 193 = 100 + 93。(在實際應用時,我只看兩個數字的末位數,在這個例子中是6 + 7,這表明與100相乘的那個數字的末位數是3,因此我知道這個數字必然是93。)而且,在熟練掌握這個方法之後,我們就無須計算兩個負數的乘積,而是直接取它們的正值,再求它們的乘積。例如:

97×87 = (100 – 3) (100 – 13)

= 100×84 + 3×13

= 8 400 + 39

= 8 439

在一個乘數略大於100,而另一個乘數略小於100時,也可以應用這個方法。但在這種情況下,最後一步是減法運算。例如:

109×93 = (100 + 9) (100 – 7)

= 100×102 – 9×7

= 10 200 – 63

= 10 137

同樣,其中的102可以通過109 – 7或93 + 9或109 + 93 – 100等方法得到(還可以通過對原來兩個乘數的末位數進行加法運算的方式得到:9 + 3告訴我們這個數字的末位數應該是2,有了這個信息,我們就可以做出判斷了)。在實踐中,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方法完成任意兩個比較接近的數字的乘法運算。下面,我再舉兩個有一定難度的三位數乘法的例子。注意,在這兩個例子中,數字a和b都不是一位數。

218×211 = (200 + 18) (200 + 11)

= 200×229 + 18×11

= 45 800 + 198

= 45 998

985×978 = (1 000 – 15) (1 000 – 22)

= 1 000×963 + 15×12

= 963 000 + 330

= 963 330

求解未知數x

在本章前面部分給出的幾個例子裡,我們在解某些方程式時應用了代數的黃金規則。如果方程式僅包含一個變量(例如x),且方程式兩邊都是線性的(僅包含數字和x的倍數,而沒有像x2這種比較複雜的項),x的值就比較容易求解。例如,在解方程式9x – 7 = 47時,我們可以在方程式兩邊同時加上7,得到9x = 54,然後兩邊同時除以9,算出x = 6。

對於複雜程度稍高的代數問題,例如:

5x + 11 = 2x + 18

我們只需要在方程式兩邊同時減去2x,再同時減去11(如果你願意,也可以將這兩步合併,即方程式兩邊同時減去2x + 11),就會得到:

3x = 7

因此,原方程式的解是x = 7 / 3。所有線性方程式最終都可以簡化成ax = b(或者ax–b = 0)的形式,從而求解出x = b / a(假設a≠0)。

二次方程式的複雜程度有所提高(因為需要考慮變量x2的問題)。最簡單的二次方程式是如下這種:

x2 = 9

該方程式有兩個解:x = 3和x = – 3。如果方程式右邊不是完全平方數,比如x2 = 10,則該方程式有兩個解:x = = 3.16…和x = –= –3.16…。在一般情況下, (n > 0)被稱作n的平方根,表示某個二次冪等於n的整數。在n不是完全平方數時,我們通常可以利用計算器計算的值。

延伸閱讀

如果x2 = –9呢?迄今為止,我們認為這個方程式無解。的確,任何實數(real numbers)的平方數都不會等於–9。但是,當讀到本書第10章時,你會發現這個方程式其實有兩個解,即x = 3i和x = –3i,其中i是一個虛數(imaginary numbers),它的平方數等於 –1。如果你覺得這個說法難以理解,甚至荒謬可笑,也沒有關係。別忘了,在剛接觸負數(negative numbers)時,你也曾覺得不可思議。(怎麼可能有比0還小的數呢?)你現在需要做的就是以正確的方式看待這些數字,以後你會慢慢理解它們的含義的。

下面這個方程式:

x2 + 4x = 12

它的難度有所增加,因為多了4x這個項。不過你不用著急,對於這類方程式,我們有好幾種解法。同心算一樣,方程式也常常有多種解法。

我在遇到這類方程式時,會先嘗試因式分解法。第一步是將所有項全部移到等式左邊,等式右邊只保留一項:0。於是,上述方程式變成:

x2 + 4x – 12 = 0

然後呢?我發現我們的運氣還不錯,根據FOIL法則,x2 + 4x – 12 = (x + 6) (x – 2)。於是,這個方程式又可以變形為:

(x + 6) (x – 2)= 0

兩個數字的乘積為0,那麼這兩個數字中至少有一個是0。由此可知x + 6 = 0或x – 2 = 0,即:

x = – 6或x = 2

經檢驗,它們都是方程式的解。

根據FOIL法則,(x + a) (x + b) = x2 + (a + b)x + ab。因此,二次方程式的因式分解與猜謎語有點兒相似。例如,在解上面那個方程式時,我們必須找出和為4、積為 –12的兩個數a、b。找到答案a = 6、b = – 2之後,就可以分解因式了。舉一個例子供大家做練習:請分解x2 + 11x + 24。現在的問題是:找出和為11、積為24的兩個數。由於數字3、8滿足條件,因此我們知道x2 + 11x +24 = (x + 3) (x + 8)。

假設我們遇到像x2 + 9x = –13這樣的方程式,就會發現x2 + 9x + 13不容易進行因式分解。但是,我們無須擔心!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求助於二次方程求根公式。這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公式,它告訴我們方程式ax2 + bx + c = 0的解是:

其中,符號「±」的意思是「加或減」。我們舉一個例子,對於方程式

x2 + 4x – 12 = 0

我們知道,a = 1,b = 4,c = –12。

根據二次方程求根公式,我們知道:

所以x = – 2 + 4 = 2或x = – 2 – 4 = –6是原方程式的解。我想,對於這類問題,你肯定認為因式分解法更直觀。

延伸閱讀

解二次方程式的另一個有意思的方法叫作「配方法」(completing the square)。對於方程式x2 + 4x = 12,在兩邊同時加上4,把方程式變為:

x2 + 4x + 4 = 16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方程式左邊變成 (x + 2) (x + 2)。因此,上述方程式變形為:

(x + 2)2 = 16

換句話說,(x + 2)2 = 42。於是:

x + 2 = 4或x + 2 = – 4

也就是說,x = 2或x = – 6。這與我們在前文中的計算結果是一致的。

但是,對於方程式

x2 + 9x + 13 = 0

最好的選擇則是採用二次方程求根公式。a = 1,b = 9,c = 13,根據二次方程求根公式,我們算出:

若用前面介紹的其他方法,就很難解出這道方程式。數學領域中需要記憶的公式並不多,但二次方程求根公式毫無疑問是其中之一。只要稍加練習,你就會發現這個公式應用起來實在是太簡單了!

延伸閱讀

那麼,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為什麼成立呢?我們把方程式ax2 + bx + c = 0改寫成:

ax2 + bx = – c

兩邊同時除以a(a不等於0),就會得到:

由於,因此我們可以在上述方程式兩邊同時加上,對方程式進行配方運算:

兩邊同時開平方,得到:

它就是我們要求的x的解。

方程式的圖像

17世紀的法國數學家費馬[2]和笛卡兒[3]在各自的研究中發現,代數方程式可以用圖像直觀地呈現出來;反之,幾何圖形也可以用代數方程式表示。他們的這個發現讓數學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們先來看一個簡單方程式的圖像:

y = 2x + 3

該方程式表明,對於變量x的每一個值,在把它加倍並加上3之後,就可以得到y的值。下表中列出了幾組x、y的值,據此我們繪製出這些點,本例中的點有(–3, –3)、(–2, –1)、(–1, 1)等。將這些點連接起來,所得到的就是方程式的圖像。下圖是方程式y = 2x + 3的圖像。

方程式y = 2x + 3的圖像

下面,我向大家介紹一些重要的術語。上圖中的那條水平線叫作x軸,垂直的那條線叫作y軸。本例中的圖像是一條直線,斜率是2,y軸截距是3。斜率表示這條直線的傾斜程度。斜率是2,意味著x每增加1個單位,y就會增加2個單位(從上圖可以看出這個特點)。y軸截距表示x = 0時y的值。從幾何學的角度看,它表示這條直線與y軸相交的位置。一般而言,方程式y = mx + b的圖像是斜率為m、y軸截距為b的一條直線(反之亦然)。通常,我們通過方程式來識別直線,因此我們可以直接說,上圖代表的就是直線y = 2x + 3。

下圖是直線y = 2x – 2和y = –x + 7的圖像。

y = 2x – 2和y = –x + 7的圖像在哪裡相交?

直線y = 2x – 2的斜率是2,y軸截距是 –2。(該圖像與直線 y = 2x + 3平行,將後者垂直向下平移5個單位後即可得到直線y = 2x – 2。)y = –x + 7的圖像斜率是 –1,這表示x每增加1個單位,y就會減少1個單位。接下來,我們通過代數運算,找出這兩條直線的交點 (x, y)。在這兩條直線相交的位置,這兩個方程式的x和y值是相同的。因此,我們需要找到y值相同時所對應的x值。換句話說,我們需要求解下面這個方程式:

2x – 2 = – x + 7

方程式左右兩邊同時加上x再加上2,就可以得到:

3x = 9

因此,x =3。只要知道x的值,我們就可以利用這兩個方程式中的任意一個求出y的值。由於 y = 2x – 2,x=3,所以y = 2×3 – 2 = 4。(或者因為y = –x + 7,x=3,所以y = – 3 + 7 = 4。)由此可見,這兩條直線的交點是 (3, 4)。

直線的圖像是很容易畫出來的,因為只要知道直線上的任意兩點,就可以畫出整條直線。對於二次函數(包含變量x2)而言,要畫出它的圖像就不那麼容易了。圖像最簡單的二次函數是 y = x2(如下圖所示)。二次函數的圖像被稱為「拋物線」。

y = x2的圖像

下圖是y = x2 + 4x – 12 = (x + 6) (x – 2) 的圖像。

y = x2 + 4x – 12 = (x + 6) (x – 2) 的圖像(y軸的刻度做了調整)

注意,當x = – 6或x = 2時,y = 0。我們從圖像上可以看出,拋物線正好與x軸相交於這兩個點。拋物線的最低點必然位於這兩個點的中間位置,此時x = – 2。點 (– 2, – 16)被稱為拋物線的「頂點」。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與拋物線打交道。一個物體(無論是棒球還是噴泉)被拋出之後,其運動軌跡近似於一條拋物線(如下圖所示)。在設計汽車車頭燈、望遠鏡、圓盤式衛星電視天線時,人們也都參考了拋物線的特點。

噴泉示意圖(其對應的拋物線為y = –0.03x2 +0.08x + 70)

現在,我需要向大家介紹一些術語了。到目前為止,我們所討論的都是「多項式」(polynomials),即數字與單個變量(例如x)的組合,其中變量x可以是正整數次冪的形式。最高的冪次被稱為多項式的「次數」(degree)。例如,3x + 7是次數為1的(線性)多項式。次數為2的多項式(例如 x2 + 4x – 12)被稱為二次多項式(quadratic)。次數為3的多項式(例如5x3– 4x3 –)被稱為三次多項式(cubic)。次數為4和5的多項式分別叫作四次多項式(quartic)和五次多項式(quintic)。(我沒聽說過有哪些專有名詞可以表示次數更高的多項式,主要原因是這樣的多項式在現實中很少見。7次多項式是不是可以用「septic」這個英文單詞來表示呢?有人認為可以,但我覺得並不好。)不含有變量的多項式(例如多項式17)的次數為0,被稱為常數多項式。最後,多項式不允許包含無窮多項。例如,1 + x + x2 + x3 + …不是多項式。〔它是一個「無窮級數」(infinite series),我將在第12章詳細介紹這個概念。〕

注意,多項式中變量的次數只能是正整數,而不能是負數或者分數。例如,如果方程式中含有1 / x或者等項,我們就不能稱其為多項式,因為我們知道1 / x = x–1,= x1 / 2。

我們把多項式的「根」(roots)定義為當該多項式等於0時x的值。例如,3x + 7有一個根,即x = –7 / 3。x2 + 4x – 12的根是x = 2和x = – 6。有的多項式(例如x2 + 9)沒有(實)根。注意,所有的一次多項式(直線)都有且只有一個根,因為這條直線與x軸有且只有一個交點。二次多項式(拋物線)最多有兩個根。多項式x2 + 1、x2 和x2 – 1分別有0、1和2個根。

y = x2 + 1和y = x2 – 1的圖像(這兩個多項式分別有0和2個根。 y = x2 的圖像在前文中已經給出,該多項式只有1個根)

下圖是三次多項式的圖像。我們從圖中可以看出,它們最多有3個根。

y = (x3–8) / 10 = (x–2)(x2 + 2x + 4)和y = (x3–7x + 6)/ 2 = (x + 3) (x–1) (x–2)的圖像(這兩個多項式分別有1和3個根)

在本書第10章,我們將接觸到「代數的基本定理」。該定理告訴我們,每個n次多項式最多有n個根,經過因式分解後,可以轉變成線性多項式和二次多項式組合的形式。例如:

(x3–7x + 6) / 2 = (x–1) (x–2) (x + 3)

它有3個根(1、2和 –3),而x3 – 8 = (x – 2) (x2 + 2x + 4)只有一個實根,即x = 2。(它還有兩個復根,但要到第10章我們才會講到這些概念。)順便告訴大家,現在只要在我們常用的搜索引擎中輸入方程式,就可以方便地得到大多數函數的圖像。例如,輸入「y = (x3 –7x + 6) / 2」,就可以得到一個與上圖類似的圖像。

我們在本章已經學習了如何方便地找到線性和二次多項式的根。事實上,三次和四次多項式也有求根公式,但都極其複雜。這些公式是在16世紀被找到的,在隨後200多年的時間裡,人們試圖找到五次多項式的一般求根公式。眾多天才數學家前赴後繼地投身於這項研究,結果都徒勞無功。19世紀初,挪威數學家尼爾斯·阿貝爾(Niels Abel)成功地證明了五次以及更高次的多項式不可能有通用的求根公式。他為世人留下了一個只有數學界才能參透其中玄機的謎題:為什麼艾薩克·牛頓沒有證明五次多項式沒有一般求根公式的不可能定理呢?答案是:他不是阿貝爾![4]我們將在本書第6章討論如何證明不可能性。

延伸閱讀

為什麼x–1 = 1 / x呢,例如,5–1 = 1 / 5?請觀察下列數字,找出其中的規律:

53 = 125,52 = 25,51 = 5,50 = ?,5–1 = ?,5–2 =?

注意,只要我們認真思考,就會發現:指數減去1,這個數字就要被5除。要讓這個規律成立,我們就需要讓50 = 1,5–1 = 1 / 5,5–2 = 1 / 25,以此類推。不過,真正的原因是「指數法則」。指數法則指出,xaxb = xa +b。當a、b是正整數時,指數法則不難理解。例如,x2 = x·x,x3 = x·x·x。因此:

x2·x3 = (x·x) (x·x·x) = x5

既然a、b的值為0時,該法則也成立,那麼:

xa +0 = xa·x0

由於方程式左邊等於xa,因此右邊也必須等於xa,這就要求x0 = 1。

由於我們希望指數法則對於負整數同樣成立,因此我們必須接受:

x1·x–1 = x1+ (–1) = x0 = 1

方程式兩邊同時除以x,就會發現x–1 必須等於1 / x。同理,我們可以證明x–2 = 1 / x2,x–3 = 1 / x3,等等。

由於我們希望指數法則對於所有實數也成立,因此我們必須接受:

x1 / 2 ·x1 / 2 = x1 / 2 +1 / 2 = x1 = x

因此,當x1 / 2與自身相乘時就會得到x,也就是說,(當x是正數時,)x1 / 2=

魔術背後的代數定理

在本章開頭,我為大家介紹了一個魔術。在結束本章之前,我再為大家介紹一個基於代數原理的魔術。

第一步:從1到10中選擇兩個數字。

第二步:把這兩個數字相加。

第三步:乘以10。

第四步:加上你最初選擇的兩個數字中較大的那個。

第五步:減去你最初選擇的兩個數字中較小的那個。

第六步:告訴我你現在得到的數字,我就可以說出你最初選擇的那兩個數字分別是幾!

無論你是否相信,只要你告訴我最後的數字,我就可以準確地說出你最初選擇的那兩個數字是什麼。例如,如果你告訴我的數字是126,你最初選擇的兩個數字就是9和3。這個魔術比較神秘,即使你重複表演幾次,觀眾也很難找出其中的奧秘。

下面,我來揭開其中的秘密。要找出其中較大的那個數字,你先取最後得數的末位數(在這個例子中,最後得數的末位數是6),然後與前面數位上的數(12)相加,再除以2。這樣,我們就可以找出較大的數字是 (12 + 6) / 2 = 18 / 2 = 9。接下來,你用這個較大的數字(9),減去最後得數的末位數(6),即可得到較小的那個數字。在這個例子中,就是9 – 6 = 3。

再舉兩個例子。如果最後得數是82,那麼較大的數字是 (8 + 2) / 2 = 5,較小的數字是5–2 = 3。如果最後得數是137,那麼較大的數字是 (13 + 7) / 2 = 10,較小的數字是10–7 = 3。

這是為什麼呢?假設你最初選擇的兩個數字是X和Y,其中X大於或等於Y。根據魔術的要求以及下表中的代數運算,我們會發現在完成第五步之後,你會得到10(X + Y) + (X – Y)。

知道第五步的結果,有什麼用呢?注意,10(X + Y)這個數字的末位數必然是0,而0之前數位上的數字是X + Y。既然X和Y都是從1到10之間的數字,且X大於或等於Y,那麼X – Y必然是一位數(介於0到9之間)。因此,最後得數的末位數必然是X – Y。例如,如果你最初選擇的兩個數字是9和3,那麼X = 9,Y = 3。因此,最後得數的前兩位數是X + Y = 9 + 3 = 12,末位數是X – Y = 9 – 3 = 6,也就是說,最後得數必然是126。一旦我們知道X + Y和X– Y的值,就可以算出它們的平均數 〔(X + Y) + (X – Y)〕/ 2 = X。同時,我們可以通過 〔(X + Y) –(X – Y)〕/ 2確定Y的值〔在這個例子中,Y= (12 – 6) / 2 = 6 / 2 = 3〕。不過,我發現,既然X – (X – Y) = Y,那麼我們只需用較大數字減去最後得數的末位數,就可以方便地找到較小數字。

延伸閱讀

如果你希望在魔術表演時挑戰更大的難度(難度再大,觀眾都不怕,因為他們可以使用計算器),也可以讓觀眾從1到100中任選兩個數字。在這種情況下,你要讓他們在第三步乘以100,而不是10。除此之外,其餘步驟不變。例如,如果他們最初選擇的兩個數字是42和17,那麼在第五步,他們給出的最後數字就是5 925。你先將這個數字的最後兩位與其餘數位分開,然後求兩個部分的平均值。因此,較大數字是 (59 + 25) / 2 = 84 / 2 = 42。再從較大數字中減去最後得數的後兩位,即可得到較小數字,本例中就是42 – 25 = 17。整個過程的原理與前面介紹的大致相仿,只不過在第五步得到的數字是100(X + Y) –(X – Y),其中X – Y是最後得數的後兩位。

再舉一例。如果最後得數是15 222(即X + Y = 152,X – Y = 22),那麼較大數字是 (152 + 22) / 2 = 174 / 2 = 87,較小數字是87 – 22 = 65。

[1] 「10 Q」(ten Q)與「謝謝」(thank you)的發音比較接近。——譯者注

[2] 皮埃爾·德·費馬(Puerre de Fermat,1601—1665),法國律師和業餘數學家,被視為17世紀最偉大的法國數學家之一。——譯者注

[3] 勒內·笛卡兒(Rene Descartes,1596—1650),法國著名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神學家,被視為解析幾何之父。——譯者注

[4] 原文「He wasn』t Abel!」的諧音是「He wasn』t able!」(他證明不了!)——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