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越弱越暗越美麗 > 變成一個環保主義者 >

變成一個環保主義者

作為一個學物理和做物理的人,一直以來雖然關心能源問題和環境問題,過去並沒有讀過任何一本這方面有價值的書。但是,作為一個生活在中國的城市人,很難不注意到環境問題。我在博客上曾經寫道:

怕門庭冷落是和「小園香徑獨徘徊」的境界完全相違背的。住在一個污染空前嚴重的城市,南面是川流不息的北四環,北面是人來人往的成府路,我就是想「小園香徑獨徘徊」也不可得。陶淵明先生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估計是住在一個小城市,並且是在農業社會,只要沒有那些官來拜訪,自然無車馬喧了。儘管我自己沒有汽車,架不住咱們的小康社會越來越小康,就是一個貧民百姓整天也為車馬喧所困。

陶先生繼續說,「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個咱們倒偶爾可以做得到。不去想雜事,不去羨慕別人的寶馬奧迪,就能夠心遠了。再下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現在不是秋天,采菊自不必說,樓下人家的玫瑰月季倒是有幾株。南山沒有,咱們有西山,可是西山,你的心情再悠然,她是不肯現的,還是污染的問題。

這是兩年前寫的。其實,最近幾年來,由於北京奧運以及車輛限行,北京的環境污染問題改善多了。如果一直這麼改善下去,我期望有一天能夠看到與歐美的一些環境好的城市類似的北京。

科學松鼠會的張撞鹿組織讀書會,上一期讀書會讀的書是阿爾多·李奧帕德(Aldo Leopold)的《沙郡年記》,下一次是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的《崩潰》。讀了《沙郡年記》,我成了環保主義者,這主要歸功於李奧帕德對美國一些州的變化的描寫,特別是濕地生態變化的描寫。現在,一本厚厚的《崩潰》也快讀完了,我在環保主義的路上又向前邁了一步。

《崩潰》成書於2005年,中文版出版於2008年4月。這本書主要研究古代和現代幾個社會的崩潰原因。古代崩潰的社會包括位於太平洋中的著名的復活節島,瑪雅文明,格陵蘭的維京社會。導致社會崩潰甚至最終完全消失的原因有多種,一些重要的原因有,亂砍亂伐導致環境惡化,氣候的變化,以及貿易鄰居的改變等。今天,某些國家和地區出現的一些災難有類似的原因,例如盧旺達的種族屠殺。按照作者的觀點,盧旺達出現的兩個種族之間的相互屠殺起因於人口壓力、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和乾旱,雖然表面的原因是政客們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力。政客下令屠殺,但執行對另一個種族屠殺的人卻是普通農民。這些農民執行得如此徹底的原因,在於他們覺得人口太多而土地太少,徹底屠殺另一個種族其實是對資源的掠奪。

書中也談到了日本和中國。我去過日本,對日本的好環境印象很深,例如他們居然能在房子附近不大的一塊地上種水稻。這本書將我的感性認識變成了有數據的認識。例如,日本人在1666年以前和1998年以前的中國人類似,濫砍濫伐嚴重。1666年德川幕府下令不得任意砍伐森林,他們對森林減少引發土壤侵蝕、河流淤積和洪水問題比我們的認識早了整整三個世紀。日本經過長時間的努力變成了環境最好的國家之一,雖然他們的人口密度是世界最大的。戴蒙德認為,日本的成就一方面與日本人愛好自然有關,一方面與較好的天然條件有關,如降水豐富,土壤年輕,沒有破壞山林的山羊和綿羊。如今,日本的森林覆蓋率達到了74%。相比之下,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只有16%。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想,過去我們常常自誇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面對嚴重的環境問題,這個勤勞勇敢可以重新解釋:我們勤勞地上山砍柴,破壞環境,勇敢地面對破壞森林和環境帶來的惡劣後果。

根據《崩潰》中的介紹,中國的人均森林面積是0.3英畝,而世界人均森林面積是1.6英畝,中國的草原面積雖然僅次於澳大利亞,但90%的草原開始退化。有19%的土壤遭到侵蝕,肥沃農田面積減少50%。幸而1998年的一場洪水使得政府頒布原生林砍伐禁令。這個重要舉措比日本晚了三百年。

不過,《崩潰》的作者還是很看好中國的前途的,例如中國政府大力推行植樹,為了防禦沙塵暴,投入60億美元在北京周圍建立防護林。中國在一年多時間內逐步淘汰了含鉛汽油,建立實施最低燃油經濟標準,新車廢氣排放開始向歐洲標準看齊。中國建立了1757個自然保護區,大面積使用傳統環保技術,如在水稻田里養魚,魚的排泄物用作肥料,而且可以控制蟲害和雜草,減少殺蟲劑和化肥的份額使用。作者最後說,如果政府像執行計劃生育那樣致力於實施環境保護政策,中國的未來必定光輝燦爛。

《崩潰》討論的最後一個國家是澳大利亞。過去,在我的印象裡,澳大利亞是地球上最綠環境最優美的國家之一,不料也存在著嚴重問題。澳大利亞土壤過老,農業不足以養活太多的人口(作者估計澳大利亞最佳人口是800萬,而現在卻有2000萬),過度放牧,過多的野兔子和狐狸造成災害,濫伐森林,使得森林覆蓋率只有20%。在這麼低的森林覆蓋率的前提下還將木材出口到森林覆蓋率最高的日本,而日本人用這些碎木造紙,然後出口到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的水質也有問題,淡水資源匱乏。實在沒有想到,在環境問題上,美麗的澳大利亞居然和中國有了這麼多共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