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越弱越暗越美麗 > 我在霧都北京 >

我在霧都北京

我在美國得的上呼吸道過敏,時間是1991年,在加州的第二年。起初以為是感冒,但過了數周不好,只好看醫生——恰好是第一次享受美國醫保,才知道過敏了。那時過敏藥沒有今天先進,吃了打瞌睡,不流鼻涕了,鼻子卻堵上了。後來到了美國東部,一到春天生不如死,流鼻涕還是小事,眼睛通紅,一覺醒來早上幾乎睜不開眼,眼睛被凝固的分泌液粘住了。回國後,過敏症狀逐年減輕,幾年前幾乎不再過敏了。

最近兩年過敏重新光顧我,尤其是今年(2011年),不吃藥幾乎天天打噴嚏,流鼻涕。我沒有看醫生,只是吃點過敏藥。我懷疑和北京空氣污染有關,因為據有關方面報告,北京PM2.5指數很少低於200的,最高竟達500,是標準的10倍!和別人交流,不少人說最近呼吸有問題,或者開始打噴嚏。空氣污染嚴重到肉眼可見,白天以及傍晚,北京幾乎成了霧都,當然不是水汽的霧,是霧霾的霧。霧霾更準確地叫灰霾。

這不是一篇關於污染的科普文章,所以我們回到文學。說起文學,與霧都有關的最有名的作品該是英國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小說家狄更斯的小說《霧都孤兒》。這部書是狄更斯第二部小說,作於他25歲至27歲之間。當然,小說的主題與霧都的霧無關,而是與當時倫敦下層人的生活有關。英國工業革命是現代物質社會的肇始,起於1733年的紡織技術突破,終於1844年英國鐵路系統的完成。在這一個多世紀期間,英國成為世界工廠,狄更斯寫這部小說的時候,英國工業革命接近尾聲。所謂霧都,指倫敦經常為大霧所籠罩。我年輕時無知,以為以英國陰沉的天氣,倫敦的霧就是尋常的霧,後來才知道倫敦的霧其實是空氣污染,很類似現在北京的灰霾。不過我不十分肯定狄更斯時期倫敦是不是已經成為霧都,也許還沒有。狄更斯小說的英文名也沒有「霧都」兩個字,原名直譯就是《奧利弗歷險記》。據說20世紀初,倫敦多數人用煤作為燃料,沒有風時灰霾聚集不散,導致蔚為奇觀的霧都,英國人稱這種景象為倫敦之霧,或乾脆叫「大煙」。倫敦成為霧都,也和這個城市在1831年至1925年之間是世界第一大都市有關。1952年12月,倫敦一場持續四天的灰霾在以後數周導致4000人早亡,10萬人生病。最近的研究估計至少有12000人早亡。這個事件直接導致1956年空氣清潔法案出台,時至今日,倫敦已不復霧都奇觀。

時間到了21世紀,2004年,當時地球上污染最嚴重的城市是烏蘭巴托,原因是這個城市很冷,市民以燒煤和木材取暖,那時PM2.5達到近300。這個數字,我們今天在北京常看到,我們甚至還常看到400以上的數字。所以,住在北京的人覺得北京是霧都一點也不奇怪。

為了有個詩意的結尾,我提一下美國名詩人卡爾·桑德堡的短詩《霧》。桑德堡既繼承了美國詩人惠特曼的自由體詩風格,同時是一位意象派詩人。我在網上看到數種翻譯,都不滿意,我自己翻譯如下:

霧來了

附在小貓的足上

坐在

安靜的後腿上

俯視港口和都市

然後繼續前行

藍藍的翻譯是我看到的最好的:

躡著細柔的腳步

霧,來了

它坐下,靜靜俯瞰

港口和城市

踞蹲片刻,又

起身悄悄離去

但原文中的貓只是隱含在她的翻譯中。老實說,我的鼻子不停地告訴我,北京的霧沒有貓那麼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