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工智能的進化 > 第3章 知識與行為 >

第3章 知識與行為

從古希臘至今,知識一直都是哲學研究的主要議題。Knowledge and Belief和Knowing: Essays in the Analysis of Knowledge收錄了這一領域的相關論文。亞科·欣蒂卡(Jaakko Hintikka)所著的Knowledge and Belief一書對於知識進行了數學分析,Reasoning About Knowledge提出了知識在計算機科學中的進一步應用。

關於知識與信念之間的關係,柏拉圖的經典理論認為,知識就是真實合理的信念(即依靠正當理由支持其存在),但埃德蒙·蓋蒂爾(Edmund Gettier)在一篇著名論文(Is justified true belief knowledge?)當中對這一觀點進行了反駁。對於更為廣義的命題態度,哲學文獻主要關注的是涉及這些態度的句子如何不按慣例遵循邏輯規則,參見Quantifiers and propositional attitudes中的例子。

哲學家和心理學家有時還會將隱性信念與顯性信念區別開來(見A theory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在本章舉出的例子中,亨利發現鑰匙不在自己口袋裡時,雖然在他的顯性信念裡不知道鑰匙放在冰箱上,但他的隱性信念認為鑰匙就在那裡,從某種意義上看,他所思考的世界就是鑰匙所在之處。換句話說,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在他的信念裡,鑰匙就在冰箱上,雖然他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A logic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belief, A framework for logics of explicit belief及Belief, awareness and limited reasoning幾篇文章中,你可以看到如何從數學的角度理解這兩個概念。

弗雷德裡克·巴特利特(Frederic Bartlett)關於思維的觀點引自Thinking: A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Study,該書作者早期另外一部頗具影響的作品是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澤農·派利夏恩(Zenon Pylyshyn)在Computation and Cognition: Toward a Foundation for Cognitive Science這部內容精彩的作品中探討了認知滲透性等眾多話題。丹尼爾·丹尼特在The Intentional Stance一書(在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雜誌1988年第11期中有帶註釋的縮略版)中提出了意向立場這一概念。尼古拉斯·漢弗雷(Nicholas Humphrey)的說法引自The social function of intellect一文。

最後,諾姆·喬姆斯基在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一書中介紹了如何對能力和表現進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