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工智能的進化 > 圖靈測試 >

圖靈測試

艾倫·圖靈(1912—1954)是英國數學家,曾參與計算機的早期開發(我們將在第8章中對他和他的成就做更為詳細的介紹)。他對於能否通過編程讓計算機完成人類智力才能完成的任務(如下棋)進行過深入思考,並成為該領域的先驅之一。計算機只能根據自身的程序進行工作,但是關於我們能夠設計出何種程序來指引計算機工作,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都還很不明確。

根據我的猜測,圖靈對機器是否擁有思考和理解能力或者意識等哲學討論逐漸感到厭倦。他預見到人工智能將會給技術領域帶來極大挑戰,但有些人認為即使克服這些困難,由於計算機是非生物體,所以也不可能具備思考理解的能力。他對這樣的觀點感到憤怒。

1950年,圖靈在一篇極具影響力的論文中建議,我們應該將注意力從如何製造機器、機器外觀如何以及其內部如何運轉等方面轉移到可觀察的外部行為(externally observable behavior)上。當然,我們需要考慮的行為多種多樣,我們可以將機器放在並不熟悉的新環境當中,看它作何反應,我們可以要求它辨認貓的照片,我們還可以研究它如何處理撒滿調料的熱狗。圖靈提出的想法是讓機器與詢問者進行一次不受束縛、毫無保留的對話。

這就是他所謂的「模仿遊戲」(2014年的電影《模仿遊戲》中也有相關描述)。這個遊戲的原理是設置一個詢問者和兩個隱藏測試對象,一個是人,另一個是計算機,他們與詢問者通過電傳打字機進行對話。談話要自然流暢,可以涉及任何話題。不管談話進行了多久,只要詢問者分辨不出測試對像中哪個是人哪個是計算機,就算計算機贏得比賽。按照當前的說法,我們就可以說該計算機通過了圖靈測試。

對於圖靈測試而言,非常重要的一點是牢記對話可以涉及任何話題。以下就是他在論文中想像出的一段經典對話:

詢問者:在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第一行,寫著「我能否將你比作夏日?」在這裡如果用「春日」來代替「夏日」,豈不是更好?

計算機:那不押韻。

詢問者:那用「冬日」怎麼樣?這可以押韻了吧?

計算機:是的,但是沒人願意被比作冬日。

詢問者:是匹克威克先生提醒你聖誕節到了嗎?

計算機:某種程度上,是的。

詢問者:但聖誕節是在冬日,我覺得匹克威克先生不會介意這麼對比。

計算機:我認為你是在開玩笑,冬日的意思是冬天裡普通的一天,而不是聖誕節這樣特殊的日子。

我們當然不會像計算機程序一樣進行這樣的對話。但我們是否有理由相信我們永遠無法編寫出這樣的程序呢?這正是圖靈建議我們應該關注的地方。

在我看來,圖靈的觀點可以這樣理解:諸如「聰明」「思維」「理解」等心理術語實在太過模糊,且充滿情緒,難以讓人信服。我們如果堅持在科學的語境中使用這些術語,我們應該說,一台能夠通過相應行為測試的計算機,具有與人類一樣的質疑能力,並且到此為止。我們可以想像,如果將電影《阿甘正傳》中的標誌性格言「傻人做傻事」改編一下,圖靈會說成「聰明人做聰明事」。所以換句話說,我們應該問的問題是「機器能像具有思考能力的人一樣運行嗎?」而不是問「機器能思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