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工智能:改變世界,重建未來 > 第三章 萬物互聯的智能時代已經來臨 >

第三章 萬物互聯的智能時代已經來臨

1998年,蘋果公司推出了其外觀線條呈圓形的iMac電腦;《哈利·波特》風靡世界;第一款移動MP3播放器上市;一位來自雷丁大學控制論專業的44歲教授在這一年進行了一項非同尋常的運算。凱文·沃維克(Kevin Warwick)教授進行了一個非急需外科手術,目的是將一個包在玻璃管內的硅片植入自己的左臂皮膚之下。一旦植入人體,這款射頻識別設備(RFID)的芯片發出的無線電信號,就能經由實驗室周圍的天線,隨即傳入能夠控制沃維克周圍環境的中央計算機。「在(我的實驗室)的主入口處,當我進門時,一個由計算機操作的音箱發出『你好』的聲音。」後來凱文·沃維克記下了他的體驗:「計算機檢測到我進入大樓的過程,當我走近實驗室的時候,為我開了門,點亮了燈。芯片植入體內後的9天裡,我僅僅沿著特定的方向行進,就可以觸發周圍的物體自己行動。」

約20年後再來看,沃維克的這項實驗依然震憾人心、發人深省。與沃維克職業生涯的其他事情相比而言,這項實驗最有意義。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我們對此事的驚詫程度可能多多少少發生了改變。儘管迴避有人願意採取這種侵入式手術的原因依然很容易,但關於為什麼有人想這麼做的問題已經不再重要。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手腕上帶著一塊42毫米的不銹鋼蘋果手錶,搭配了米蘭風格的表帶。這款表價格為599英鎊,它能實現的功能遠遠超過凱文·沃維克在其植入式射頻識別設備上所設想的功能。一旦我收到一條短信或一個電話,或者如果我的朋友在圖片分享網站Instagram貼了一張新圖,我只需要看看手錶就一目瞭然。而且在超市購物時,我可以用手錶刷卡支付。同樣,我也可以用手錶打開世界各地酒店的房門。外出的時候,手錶連續發出的嘀嗒聲和震動可以告訴我應該走哪條路。一串嘀嗒聲提醒我右轉,另一串嘀嗒聲則提醒我左轉。第一次震動表明我的旅程結束了,而第二次震動則告訴我到達目的地了。所有這些功能並不需要進行侵入式手術。

如果你正在閱讀這本書,你很可能對「智能設備」這個名詞並不陌生。除了種類日益繁多的智能手錶,如Pebble(一款智能手錶)、Android Wear(安卓的可穿戴應用程序)及其他設備,還有智能跑鞋,智能跑鞋能夠記錄步數、心跳頻率,並使用嵌入式屏幕傳達你的情緒,比如使用笑臉和愛心等符號。智能冰箱不但可以記錄溫度與冷藏的食品,還會在你最喜歡的食物就要吃完了或將要變質的時候通知你。還有智能安全攝像頭、智能廚房秤、智能燈泡、智能馬桶、智能尿片和智能牙刷。2014年,谷歌以驚人的32億美元現金收購了最著名的智能設備公司Nest Labs。Nest Labs由蘋果前僱員馬特·羅傑斯(Matt Rogers)和「iPod之父」托尼·法德爾(Tony Fadell)聯手創立,打造了多款可以聯網的智能設備,其中最重要的是智能恆溫器,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這款恆溫器可以瞭解用戶的習慣,並相應自動地調節溫度。

傳感器、人工智能算法與通過Wi-Fi(無線局域網技術)實現的持續聯網狀態相結合,使這些設備變得「智能化」。以前,接入網絡而變得智能是一件令人們不得不「大費周折」的事。今天,我們的在線連接很少出現中斷的現象。總的來說,這些進展使我們從用戶那裡收集數據、分享數據,並且幫助用戶理解數據成為可能。「數據賦予我們力量,」世界第一個聯網電動牙刷生產商Kolibree的營銷與戰略總裁勒妮·布洛傑特(Renee Blodgett)表示:「這是我們第一次將刷牙方式、刷牙部位以及刷牙時哪裡需要改進結合在一起。」在我們擁有智能牙刷之前(這對我而言,就是現在),我們不得不依靠一年前進行年度檢查時牙醫的反饋。而通過智能牙刷,我們可以實時獲得這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