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工智能:改變世界,重建未來 > 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

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人類的與眾不同之處就在於能夠學習,這也一直是傳統人工智能一直努力要實現的。第一章中描述的系統只有在能夠遵從規則時進行學習,這些知識是從「知識工程師」的知識中提煉並編入系統架構的。它是對知識自上而下的一種想像,並暗示一個假設,即機器不能自動學習知識。相反,必須將知識進行編程,而且一次編一條。這一點在很多情況下都能夠很好地實現,進而在可接受的水平上完成有限的任務。隨著解決方案的增多,問題也開始顯現。像官僚機構一樣,它們開始變得龐大、笨拙、緩慢而且昂貴。

這提出了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華盛頓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普德羅·多明戈斯(Pedro Domingos)指出:「如果機器人掌握了人類除學習以外的所有能力,人類很快就會拋棄它。」但是從一開始就存在一種與人工智能的發展並行的觀點,這一觀點現在正觸發該領域的諸多進展。該人工智能學派不是將思維概念化,而是源於在電腦內部建立大腦模型。該學派不相信邏輯推理是獲取真理的最佳(可能是唯一的)途徑,而是採用基於觀察和實驗的實證研究法。這類人工智能並非知識工程師的作品,而是屬於名為「機器學習者」的計算機科學家領域。

這一流派的人工智能由統計學家、神經科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開創的概率模型主導,大部分基於所謂的「神經網絡」(或者計算術語中所說的「神經網」)來運行,該網絡的功能與人腦近似。信息在人腦中以神經元電子放電模式存在。人腦中約有1 000億個神經元,大約和銀河系中的星星一樣多。記憶是通過加強不同神經元共同放電而形成的:這一過程被稱作「長時程增強」。儘管我們尚須建立一個與人腦一樣複雜的神經網絡(下一章將詳細介紹),但人工神經網絡為創造記憶和學習借用了人腦的機制。人腦與神經網絡最基本的不同在於,人腦中的長時程增強是一個生物化學過程,而在神經網絡中,學習是通過修改其自身代碼,以在複雜或不明朗的情況下,找到輸入和輸出之間或者原因和結果之間的聯繫而發生的。

雖然神經網絡今天在人工智能領域具有重要地位,但在過去許多年裡,它都是被忽視的;它被視作真正人工智能的「異父兄弟」。正如20世紀80年代進入這一領域的知名研究人員戴維·艾克利(David Ackley)所說:「我們接觸到神經網絡時,人們並未將其視作人工智能。於是,我們被人工智能拒之門外。當時,人們認為人工智能是與符號相關的。它所涉及的是生產系統、專家系統等。進入卡內基–梅隆大學讀研究生時,我已經十分厭倦與傳統的符號化的計算機相關的事物……我似乎對推理的關注過多,而對判斷的關注太少。」

艾克利影響了一代人工智能研究者,他們幾乎使統計工具替代了主流意識中的傳統人工智能。這樣一來,神經網絡就實現了以前的研究人員做夢都想實現的東西:建造能夠學習如何玩電子遊戲、理解語言、識別相片中的人臉或開車比人類更安全的機器。

我們在本章中將介紹一些這樣的應用。但是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回到過去,去認識一個名叫聖地亞哥·拉蒙·卡哈爾(Santiago Ramony Cajal)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