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們為什麼會生病 > 第13章 性與生育 >

第13章 性與生育

性與生育是維繫生命的關鍵,自然選擇似乎應當把這條道路鋪墊得十分平坦:從少年時期開始的對愛情的憧憬,到戀愛、結婚、性生活,然後懷孕、生育、養孩子。可惜,我們都太瞭解這一過程中的全部苦澀和艱難了。從單相思,到戀人之間無窮無盡的口角,早洩、陽痿、缺乏性高潮、經期綜合征、生育的各種麻煩、嬰兒的嬌弱無助、夫妻之間以及代際之間不可避免的矛盾……性與生殖的道路可謂舉步維艱,糾葛重生。生育為什麼要承擔這麼多矛盾與苦難?因為生育是自然選擇生存適應的關鍵問題,它處於競爭的最核心地帶。

雖然本書的重點是用演化論的學說來解釋疾病的發生、預防和治療,但是在接下來兩章裡我們將試圖把視野擴大,把通常不認為是疾病的情感和行為問題也包括進來。一些與生育有關的問題,例如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和嬰兒猝死,等等,當然是疾病,而其他問題,例如嫉妒、虐待兒童、性生活問題,等等,只是一種行為或者情感。總之,無論怎樣對它們分類,這一系列問題都引起了許多的痛苦和不快。從演化的角度可以把這些問題闡釋得更清楚。演化思想的啟發並不局限於醫學、社會學、教育學,它跟人類生活的許多方面都息息相關。

182

為什麼有性

讓我們從一個根本的謎題開始——為什麼會有性?這個問題,在用演化論的觀點觀察生命之前,很容易被忽視。從許多方面而言,有性生殖的代價很高。許多生物不進行有性生殖,一樣繁殖得很好。比如,變形蟲用細胞分裂的方法繁殖;蚜蟲進行孤雌生殖,雌性產卵,無需雄性授精便能發育。在短期之內,它們比有性生殖的生物具有更大的優勢。試想,假如一隻雌性知更鳥突變之後變成了孤雌生殖,它的蛋全部帶有它的基因,不需要雄鳥授精便能正常孵化,而且孵化出來的也全都是一樣的雌性知更鳥。正常的雌鳥呢?只能把一半的基因傳給下一代,一半雌性一半雄性。跟正常雌鳥相比,突變的雌鳥傳遞自身基因的速率要快1倍。

既然如此,為什麼以前不曾有過孤雌生殖的雌性留下後嗣,佔領世界,令有性生殖的我們絕滅呢?還有,性是怎樣在演化史中出現的?聽起來也許難以相信,但生物學家至今也沒有就這些問題達成共識。多數生物學家認為,性的功能是給後代引入差異。問題是,這些差異帶來的好處抵得過付出的高昂代價嗎?生物學家也知道,長遠來看,有性繁殖過程中的基因重組可以防止有害突變的積累,但是這並沒有回答為什麼無性生殖在短期之內沒有持續增加。

183

最近,一些科學家提出,有性繁殖是受宿主與病原體之間「軍備競賽」的選擇力量維持的。如果某個個體與其他個體的基因完全一致,而一旦某個病原體找到了一個宿主的漏洞,所有宿主都容易受到該病原體的傷害。假如一群孤雌生殖的個體都易被流感傷害,那麼她們可能在某一次大流感中全部死光,而那些擁有基因多樣性的群體,受到的傷害則少得多。目前支持這種假說的證據日漸增多,包括有研究發現,在寄生蟲較少的物種和棲息地,無性生殖更為多見。

性別的本質

設想在億萬年前,當精子卵子還沒有出現的時候,細胞開始交換遺傳物質以增加多樣性。這種偶然發生的遺傳物質交換充滿了矛盾。一個基因,假如可以融入別的細胞,就有了一種重要的適應優勢。而另一個基因,假如它允許自身被外源基因代替,它就會處於嚴重的劣勢。成功的基因必須能夠進入別的細胞同時又不被其他外源基因取代。比細菌更複雜的多細胞生物中,不同個體之間很少能夠直接交換基因。遺傳重組只能借助於專門的性細胞(配子),它們攜帶著啟動一個新生命體所必需的一半的基因。當兩個這樣的配子相遇,便會融合成一個新的生命體(合子)。每個親代對新生命體貢獻了等量的遺傳物質。

配子面臨著兩大困難。首先,它們必須有充足的能源儲備,既能維持自己生存,還能供應新胚胎的發育。其次,它們必須能夠找到另一個配子。大的配子會有較多的能源儲備,但是製造這樣的大配子代價不菲。小的配子可以在適度的代價下大量生產,但是它們活不太久,而且沒有營養可以供應胚胎的發育。中等大小的配子為了體積犧牲了數量,但是營養供應仍然不足,基本上被自然選擇淘汰。多細胞生物只產生大配子(卵子)和小配子(精子)。

184

下一個問題是:為什麼不僅需要兩種配子,還需要兩種性別?換句話說,為什麼需要男人產生精子而女人產生卵子,而不是像雌雄同體生物那樣,個體同時產生精子和卵子?許多動植物都是雌雄同體,卵子和精子都由同一個體產生。生物學家認為,假如某種適應變化能同時為兩種性別的功能服務,便有可能出現雌雄同體。例如,鮮艷巨大的花朵可以吸引昆蟲,既能從別處帶來花粉使這株植物的雌蕊受精,又會把這株植物的花粉帶給別的植物。與預期的一致,大多數有花植物都是雌雄同體的。哺乳動物則缺乏這種一箭雙鵰的適應變化。陰莖以及第二性徵如鹿角只能服務於雄性功能;子宮和乳腺只能服務於雌性功能。一個同時選擇兩種性別策略的個體可能會顧此失彼。哺乳動物是沒有雌雄同體的。

雌性在製造一顆卵上的投資要比雄性製造一個精子的投資大許多倍。雖然卵細胞很微小,借助顯微鏡才看得見,它還是比精子要大幾千倍。在人類中,雄性每一次射精會釋放出兩億個精子去競爭一個卵子。這種對配子投資的最初差別經演化固定下來而且進一步擴大。如果產生的大多數卵都受精了,那麼卵中的大部分營養會進入胚胎。如果大部分精子死去,不能使卵受精,那麼其中的營養根本無法造福後代。精子裡多餘的營養只會拖累它們的快速泳動,不利於對卵細胞的競爭。

185

如果有一種動物把卵產在水中,那麼對雌性來說,等到外界條件比較理想,而且附近有許多精子時才產卵是有優勢的。如果她能等待並挑選異性,那麼優勢會更大。強壯、健康的雄性基因可以給她的後代更多的優勢。如果她能誘使雄性為她爭鬥,或者用其他方式展示他們的價值,她將更容易挑選到最好的配偶。如果把卵留在她的體內,讓它們在體內受精,她能更好地控制誰使這些卵受精,不浪費太多最終沒有受精的卵,她還可以在卵受精之後為胚胎的發育提供保護。人們常常以為體內受精一定是指在雌性體內,實際上並非如此。當海馬交配時,雌性將卵產在雄性的孵卵袋中,這種器官與哺乳動物的子宮類似,幼仔會在這裡發育到比較成熟的階段。這種由雄性懷孕的方式在動物界是很少見的。體積小而且善於運動的精子更容易送入雌性體內,而不是反過來。

人的卵細胞是在母親體內受精的,所以女性對生殖過程佔有主動權。與其他物種的雌性一樣,尋找健康強壯的男人能夠增加她的生殖優勢。假如雌性開始選擇雄性的某一種特徵,例如孔雀那巨大鮮艷的羽毛,或者愛爾蘭雄鹿巨大的角,一種新的自然選擇便開始了。具有這種特徵的雄性更受雌性青睞,她們的雄性後代同樣受到下一代雌性的歡迎,於是這種特徵被自然選擇進一步加強,擁有這種特徵的雄性得到的好處更多,更加為雌性所喜歡。經過這種正反饋,該特徵不斷強化,甚至發展到妨礙雄性日常生活的地步——可憐的孔雀變得難以飛翔,愛爾蘭鹿的角重得使它們活動不便,這很可能還是導致它們種族絕滅的原因之一。這個例子說明,自然選擇可能產生一些對個體、對種族沒有好處的性狀。海倫娜·克羅寧(Helena Cronin)在《螞蟻與孔雀》(The Ant and the Peacock)一書中詳細描述了這種觀念的發展歷史,包括男性科學家如何願意承認女性選擇的力量或者雄性為此付出的沉重代價。

186

只要有體內受精,幼仔便可以選擇在最佳時期生產。關鍵是,最佳是對誰而言的呢?母親,幼仔,還是父親?我們很快將看到答案。幼仔留在體內多長時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然選擇決定的。人類的妊娠週期是9個月。在這段時間裡,受精卵從一個小不點長成一個幾千克重的嬰兒。母親對每個嬰兒的投資是巨大的,遠遠超過父親的投資。從另一方面看,她可以肯定嬰兒是她的,而她的丈夫則未必那麼確定。這種不確定性使得雄性撫養嬰兒的收益不那麼明確,無法與雌性相提並論。一開始在精子和卵子上微小的投資差別,通過人類生殖的生理過程被放大了。結果,雄性和雌性出現了不同的生殖策略。

我們在第2章解釋過,女孩和男孩的出生率幾乎相等,因為過量性別的生殖成功率會偏低。自然選擇因此有利於數量較少的性別,使性別比例在歷史中維持在1:1的水平。但是,從最大化總體生殖率的角度看,它的效率不高。因為,少數男人就可以使一大批女人的生殖成功率達到最大。這清楚地說明,個體選擇相對來說比群體選擇要重要得多。否則,人類的性別數量比例就會向女性傾斜。

這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在印度,重男輕女的文化傳統,加上越來越多的超聲儀器(可以用來判斷胎兒性別)已經嚴重扭曲了性別比例。在印度90%以上的人工流產是女性胎兒,總人口中的性別比例已經開始顯示出不平衡來了。同樣,在中國的許多地區,因為只生一個的計劃生育政策,超過60%的新生兒是男孩。長遠來看,這種不平衡終將被自然選擇調和,但是在未來的二三十年裡可能會產生難以預料的政治和社會後果。我們猜想,過多的男性之間將有激烈的競爭,而稀缺的女性則會更快地獲得社會地位。

187

性別之間的矛盾與合作

性別之間的矛盾是時斷時續的。男人和女人可能會連續幾天或幾周相處得不錯。然而,這種和諧不可避免地要被一些矛盾打破,這源於男女生殖策略的不同。從微小的精子和較大的卵子這一源頭上的差別延伸下來,出現了一系列對立的策略,結果,我們的生活充滿了矛盾和衝突。女人生的孩子有限,通常是4~6個。據資料記載,極少數的女性會生20個孩子。然而,男人可能有上百個孩子,而且在某些文化中,寬裕的社會資源和更高的社會地位確實使得一些男人擁有上百名妃嬪,而其他男人卻沒有配偶。這些極端的例子說明,男人和女人的後代數量可能相差極大。這種差別來自於,女人不可避免地要對每一個嬰兒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男人則只要花幾分鐘交配並射精。

這些差別意味著男人和女人使用不同的生育策略:女人通過找到一個願意一輩子關心照顧她和孩子,而且不向別的女人投資的男人來使她的基因在下一代中最大化;男人也可以用類似的策略,找到並保持一個有生育能力、願意照顧孩子、不願意同別的男人交配的女人。男人還有另一種女人沒有的策略:同時與許多異性交配,但對她們和孩子不給或只給少量的支持。這並不是說,男人或女人意識到了這些可能性,進而主動使他們的生殖最大化。這也不是說,人們應該這麼做。無論如何,自然選擇塑造了我們的情感機制,使生殖最大化——至少在石器時代的條件下是如此的。

188

擇偶偏好

兩性不同的生殖策略也體現在擇偶偏好裡。對於任何物種的雌性來說,找到一個擁有良好基因和大量資源的雄性,對她們是有好處的。因此,當有所選擇的時候,雄性會通過各種競爭來證明他們的能力,例如鹿、羊會競爭領地,牛蛙會深情歌唱。一些物種的雌性與「聘禮」最多的雄性交配。所謂「聘禮」,通常是一隻昆蟲或者別的蛋白質,有時甚至是雄性的身體本身,例如雄螳螂在交配時會被雌螳螂吃掉。雄螳螂也許曾經試圖逃開,但是它很難找到另一個配偶,為了傳播自己的基因,不得不獻出自己的身體,這樣,雌性也能更好地照顧它們的後代。

男人雖然不像女人那麼挑剔,但也有很強的偏好。為了使生殖成功最大化,男人會選擇一個健康(表明基因好)、處於生育年齡的、獨立的、過去未曾生育過的,以及有母性動機的女人。用密歇根大學的心理學家戴維·布斯(David Buss)的話說:

試想一種原始狀態,其中的男性對異性毫不挑剔,隨機與女性交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男人碰巧與不處於生育年齡的女性交配,他們將不會留下後代。與此相反,與處在生育高峰年齡的女人交配則可能留下後代。幾千個世代以後,自然選擇會使男人在心理上更傾向於選擇生育率高的女人。

189

所以,兩性都可以通過仔細地選擇配偶來增加自身的適應度,但是他們的側重點有所不同。男性相對更注重生育能力和性忠誠程度,女人則強調好基因和資源。根據一項針對37個國家的跨文化和宗教背景的10047人的調查,布斯肯定了這些普遍的原則。在36個國家裡,女性比男性更在意配偶收入的高低;相比之下,男性則更在意年齡和容貌。在23個國家裡,男人比女人更在意對方的貞潔,而且差別非常顯著;而沒有哪個國家的女性比男性對這一點更在意。

人類成年之後長期處於可交配狀態,而且夫妻一般共同撫養孩子——這使得人類中的擇偶偏好更加複雜。這種情況意味著女人可能有被遺棄的危險,所以她們不僅需要估計配偶的當前狀況,還要預測他未來留在身邊,為她和子女長期提供資源的意願和能力。對於男性來說,一種持久的婚姻關係和持續的投資意味著他們要承擔其他靈長類動物沒有的風險,即,戴綠帽子。所以他必須估計他的配偶出軌的可能性,因為這將使他的投資落空,反而幫助女人去撫養其他男人的孩子。

190

為了生殖成功,每個個體都需要預測潛在配偶的未來行為,這可不是小事。兩性都看重對方的忠貞程度以及是否願意對後代投資。以色列生物學家阿莫茲·查哈里(Amotz Zahavi)提出,這種壓力也許可以解釋一些難以理解的衝突,他稱之為「親密測試」(testing of the bond)。他指出,通過激怒未來的配偶,或許可以估測對方在未來面臨困難時是否願意繼續保持忠貞並且提供資源。戀人之間是否用爭吵來考驗對方?查哈里用鳥類世界的求偶行為來支持他的學說。例如,雌性北美紅雀會做出驅趕她的追求者的動作,並啄向對方,只有在雄性經得住長時間的「欺負」之後,她才願意與其交配。它們的關係能維持好幾年。人類的求偶行為中是否也有類似的現象呢?由於缺乏嚴謹的研究,我們不敢斷言。

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布斯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儘管有不少差異,地球上各種文化背景的男人和女人都一致同意配偶的兩點特徵最重要:第一,溫柔體貼;第二,聰明。為什麼大多數人都要一個善解人意又有能力的配偶?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瞭解為什麼會有婚姻制度。為什麼不同文化背景的男女都形成持久的性關係,並共同承擔做父母的職責,而大多數靈長類卻有著十分不同的交配方式?我們對這個問題還無法做出全面的解答,但是,人類收集食物和撫養兒童的方式肯定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在自然環境中,單親父母很不容易養活一個孩子。在許多年裡,孩子都不能自立;在遷徙途中,孩子也是負擔。為了生存繁殖的成功,孩子們需要接受指導,以便融入群體的文化,也需要得到幫助,讓他們在群體的等級秩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總而言之,人類養大一個孩子的代價非常高昂,雙親的任何一方都難以單獨承擔。當父母共同撫育孩子時,雙方的矛盾衝突應該是最小的,除非矛盾來自對其他親屬的責任。姻親之間發生衝突完全可以預料,因為幫助姻親只有利於配偶的基因,而不是自己的基因。

欺騙性的交配策略

191

只交配但不照顧後代,這種策略對男人的繁殖成功來說更有利。這點與人類性行為模式的某些方面相符。首先,賣淫主要是女性的一種職業。在兩性都能獲得性愛愉悅的前提下,男性願意為性付出金錢,而女性在尋找性伴侶時很少會遇到困難。其次,單身酒吧裡的交往策略也能說明問題。為了讓女人跟他上床,男人吹噓自己的保護和供應能力,誇大自己的功績同時炫耀冒牌的勞力士表,並且發誓永遠愛她。有經驗的女人是不容易上當的,但是男人的這種欺騙還是會起一定作用的。反過來,男人又常常指責女人用了相反的欺騙手段:接受著昂貴的禮物,表現出強烈的性興趣,過後卻憤慨地表示他怎麼可以把她想像成「那種女人」?幾千年來,醫生們把這種情感行為稱為「歇斯底里」(hysteria)。這個名詞的起源是因為以前醫生認為這種情感行為相關的症狀,例如肚子痛和情緒麻木,是女人的子宮在全身遊走造成的。如果以前的醫生多半是女性,她們肯定不會提出這個可笑的「歇斯底里」診斷,也許她們會把這稱為「普羅斯底裡」(prostateria)(意為「前列腺遊走」——校者注)。

生殖系統的解剖結構與生理學

女人的生殖週期與別的靈長類大不相同。多數雌性靈長類用氣味、皮膚上的發亮斑塊和行為的改變來宣示她的受孕期。這種交流手段很有效,可以在雌性的受孕期增加雄性的競爭和求愛,也減少了其他時候的性騷擾。對人類而言,排卵期症狀不僅不明顯,而且似乎被有意掩蓋了。排卵週期也不同,人類的排卵大約每28天一次,比較規律,而大多數靈長類雌性每年只排卵1次或2次,並且是與同群體的其他雌性一起排卵。在排卵週期的末尾,如果沒有受孕,雌性會在月經中失去大量的血液。人類的性行為並不局限於有限的受孕期,在整個月經週期中都可以進行,人類把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頻繁的性交上。大多數靈長類的雌性沒有性高潮或者只有不明顯的性高潮,但女人的性高潮很常見而且可以很強烈。

192

雖然細節有待進一步澄清,我們已經越來越接近達成共識,即,所有這些事實都是互相吻合的。關鍵在於女人和她的配偶都會受益於長相廝守,而不是五日一離十日一別。如果她的週期是明顯的,他可以只在她的受孕期交配以保證生育。但是如果不知道她什麼時候會受孕,他必須留在她身旁並且經常交配。如果石器時代早期的女人能夠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受孕,進而把性和生育的痛苦聯繫起來,她們可能會拒絕在受孕期與配偶交配而主動降低生殖成功率。這種可能性最初由鳥類學家南茜·菠莉(Nancy Burley)提出。她認為,不知道比知道對個體反而更有利。沒有排卵期的表徵,其他男人就無法專門在這個階段使她受孕。

人類平均的交配頻率大約是每3天1次,這已經足夠使一次排卵成功受精了。不過,我們前面已經提過,這種連續的性生活也意味著細菌和病毒有機會跟著精子進入女性生殖道的深處。一種防止感染的機制就是子宮頸分泌的黏液,它阻止精子上游;在容易受孕期間,黏液中的微纖維會排列成通道,寬度剛好允許精子游過,進入子宮。普羅費提出過,月經可能是另一種防禦機制,可以殺死病原體並沖走剛剛開始的感染(見第3章)。在自然環境中,多數女人經歷的月經遠少於現在,因為大部分時間她們都在妊娠或者哺乳,而那些階段沒有月經。現代生活出現的新環境因素,諸如獨身和有效的避孕,造成了許多新的問題,頻繁月經造成的貧血只是其中之一。

193

男人與別的哺乳動物也有所不同——睪丸所在的陰囊永遠垂在體外。就一個十分重要的器官來說,這個位置很不安全,所以這一定有一個很好的理由。一個線索在於,許多穿緊身內褲的男人睪丸的溫度過高導致了不孕。解剖學發現,把血液從睪丸送回體內的靜脈把動脈血管包裹起來形成一種有效的回流熱交換機制,從而保持了睪丸的涼爽。為什麼精子不能在正常的體溫下形成是一個未解之謎。男人必須保持他的睪丸涼爽並讓它全天候工作,因為等待受孕的女性隨時可能出現。

靈長類動物的睪丸大小差別很大,而且這些差別大都可以用交配模式的不同來解釋。一隻雌性黑猩猩(chimpanzee)會和幾隻雄性交配,而雌性大猩猩(gorillas)或雌性紅猩猩(orangutans)只與一隻雄性交配。對雄性黑猩猩而言,他的生殖成功不僅取決於與多少雌性交配,它的精子還需要與別的雄性精子競爭才能使卵子受精,於是自然選擇使得雄性黑猩猩的精子增多,睪丸增大。大猩猩,儘管身體巨大、形象兇猛,它的睪丸只有黑猩猩睪丸的四分之一重。一般而言,睪丸在一雌多雄的物種中更重,在基本沒有「精子競爭」的物種中要輕。人類處於什麼位置?在中間偏向較少精子競爭的一種。不過,與其他專一配偶的物種相比,人類睪丸還是略微大一些。在人類的演化史中,一個女人與多個男人性交的事情時有發生,所以自然選擇使得男人的睪丸略大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