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們為什麼會生病 > 再版序 一個墜落蘋果的兩面:極端智慧與極致想像 >

再版序 一個墜落蘋果的兩面:極端智慧與極致想像

龔曙光

2017年9月8日凌晨於抱樸廬

連我們自己也很驚訝,《第一推動叢書》已經出了25年。

或許,因為全神貫注於每一本書的編輯和出版細節,反倒忽視了這套叢書的出版歷程,忽視了自己頭上的黑髮漸染霜雪,忽視了團隊編輯的老退新替,忽視好些早年的讀者已經成長為多個領域的棟樑。

對於一套叢書的出版而言,25年的確是一段不短的歷程;對於科學研究的進程而言,四分之一個世紀更是一部跨越式的歷史。古人「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秋」的時間感,用來形容人類科學探求的速律,倒也恰當和準確。回頭看看我們逐年出版的這些科普著作,許多當年的假設已經被證實,也有一些結論被證偽;許多當年的理論已經被孵化,也有一些發明被淘汰……

無論這些著作闡釋的學科和學說屬於以上所說的哪種狀況,都本質地呈現了科學探索的旨趣與真相:科學永遠是一個求真的過程,所謂的真理,都只是這一過程中的階段性成果。論證被想像訕笑,結論被假設挑釁,人類以其最優越的物種秉賦——智慧,讓銳利無比的理性之刃,和絢爛無比的想像之花相剋相生,相否相成。在形形色色的生活中,似乎沒有哪一個領域如同科學探索一樣,既是一次次偉大的理性歷險,又是一次次極致的感性審美。科學家們窮其畢生所奉獻的,不僅僅是我們無法發現的科學結論,還是我們無法展開的絢麗想像。在我們難以感知的極小與極大世界中,沒有他們記歷這些偉大歷險和極致審美的科普著作,我們不但永遠無法洞悉我們賴以生存世界的各種奧秘,無法領略我們難以抵達世界的各種美麗,更無法認知人類在找到真理和遭遇美景時的心路歷程。在這個意義上,科普是人類極端智慧和極致審美的結晶,是物種獨有的精神文本,是人類任何其他創造——神學、哲學、文學和藝術無法替代的文明載體。

在神學家給出「我是誰」的結論後,整個人類,不僅僅是科學家,包括庸常生活中的我們,都企圖突破宗教教義的鐵窗,自由探求世界的本質。於是,時間、物質和本源,成為了人類共同的終極探尋之地,成為了人類突破慵懶、掙脫瑣碎、拒絕因襲的歷險之旅。這一旅程中,引領著我們艱難而快樂前行的,是那一代又一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他們是極端的智者和極致的幻想家,是真理的先知和審美的天使。

我曾有幸採訪《時間簡史》的作者史蒂芬·霍金,他痛苦地斜躺在輪椅上,用特製的語音器和我交談。聆聽著由他按擊出的極其單調的金屬般的音符,我確信,那個只留下萎縮的軀幹和游絲一般生命氣息的智者就是先知,就是上帝遣派給人類的孤獨使者。倘若不是親眼所見,你根本無法相信,那些深奧到極致而又淺白到極致,簡練到極致而又美麗到極致的天書,竟是他蜷縮在輪椅上,用唯一能夠動彈的手指,一個語音一個語音按擊出來的。如果不是為了引導人類,你想像不出他人生此行還能有其他的目的。

無怪《時間簡史》如此暢銷!自出版始,每年都在中文圖書的暢銷榜上。其實何止《時間簡史》,霍金的其他著作,《第一推動叢書》所遴選的其他作者著作,25年來都在熱銷。據此我們相信,這些著作不僅屬於某一代人,甚至不僅屬於20世紀。只要人類仍在為時間、物質乃至本源的命題所困擾,只要人類仍在為求真與審美的本能所驅動,叢書中的著作,便是永不過時的啟蒙讀本,永不熄滅的引領之光。雖然著作中的某些假說會被否定,某些理論會被超越,但科學家們探求真理的精神,思考宇宙的智慧,感悟時空的審美,必將與日月同輝,成為人類進化中永不腐朽的歷史界碑。

因而在25年這一時間節點上,我們合集再版這套叢書,便不只是為了紀念出版行為本身,更多的則是為了彰顯這些著作的不朽,為了向新的時代和新的讀者告白:21世紀不僅需要科學的功利,而且需要科學的審美。

當然,我們深知,並非所有的發現都為人類帶來福祉,並非所有的創造都為世界帶來安寧。在科學仍在為政治集團和經濟集團所利用,甚至壟斷的時代,初衷與結果悖反、無辜與有罪並存的科學公案屢見不鮮。對於科學可能帶來的負能量,只能由瞭解科技的公民用群體的意願抑制和抵消:選擇推進人類進化的科學方向,選擇造福人類生存的科學發現,是每個現代公民對自己,也是對物種應當肩負的一份責任、應該表達的一種訴求!在這一理解上,我們將科普閱讀不僅視為一種個人愛好,而且視為一種公共使命!

牛頓站在蘋果樹下,在蘋果墜落的那一剎那,他的頓悟一定不只包含了對於地心引力的推斷,而且包含了對於蘋果與地球、地球與行星、行星與未知宇宙奇妙關係的想像。我相信,那不僅僅是一次枯燥之極的理性推演,而且是一次瑰麗之極的感性審美……

如果說,求真與審美,是這套叢書難以評估的價值,那麼,極端的智慧與極致的想像,則是這套叢書無法窮盡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