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文物常識 > 魚的藝術魚的圖案在人民生活中的應用及發展[27] >

魚的藝術魚的圖案在人民生活中的應用及發展[27]

中國海岸線長,江河湖泊多,魚類品種格外豐富。因此,人民採用魚形作藝術裝飾圖案,歷史也相當悠久。近年中國科學院考古所,在陝西西安半坡村,約公元前四五十世紀的村落遺址中,就發現一個陶盆,黑彩繪活潑生動魚形。河南安陽,公元前十三世紀的商代墓葬中出土青銅盤形器物,也常用魚形圖案作主要裝飾。這個時期和稍後的西周墓葬中,還大量發現過二三寸長薄片小玉魚,雕刻得簡要而生動,尾部鋒利如刀,當時或作割切工具使用,佩戴在貴族衣帶間。公元前六世紀的春秋時代,流行編成組列的佩玉,還有一部分雕成魚形,部分發展而成為彎曲龍形。照理說,魚龍變化傳說也應當產生於這個時期。公元前二世紀,秦漢之際青銅鏡子,鏡背中心部分,常有十餘字銘文,作吉祥幸福話語,末後必有兩個小魚並列,因為魚余同音,象徵「富貴有餘」的幸福願望。公元前二世紀的漢代,這種風俗更加普遍,人們使用的青銅面盆,多鑄造於西南朱提堂狼郡,內部主要裝飾,就多作兩隻美麗活潑的大魚。此外,女子縫紉用的青銅熨斗,照明的燈台,喝酒用的橢圓形羽觴,上面也常使用這種圖案。當時陝西、河南一帶貴族墓葬,正流行使用一種長約一公尺的大型空心磚堆砌墓室,磚上有種種花紋,雙魚紋也常發現。絲綢上起始用魚形圖案。私人用小印章也有作小魚形的。可見美術上的應用,已日益普遍。主題象徵意義是「有餘」。中國是個廣大農業地區的國家,希望生產有餘正是人之常情。戰國時哲學家莊周,曾寫過一篇抒情小品文,讚美過魚在水中的快樂。公元二三世紀間,又有一首南方民歌,更細緻素樸描寫到水池中荷花下的魚的遊戲: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從此以後,「如魚得水」轉成了夫婦愛情和好的形容。但普遍反映於一般造型藝術上,卻晚到十世紀左右才出現。公元七世紀後的唐代,魚形的應用,轉到兩個方面,十分特殊。一個是當時鍍金銅鎖鑰,必雕鑄成魚形,叫做「魚鑰」。是當時一種普遍制度,大至王宮城門,小及首飾箱篋,無不使用。用意是魚目日夜不閉,可以防止盜竊。其次是政府和地方官吏之間,常用一種三寸長銅質魚形物,作為彼此聯繫憑證,上鑄文字分成兩半,一存政府,一由官吏本人收藏,調動人事時就合符為證。官吏出入宮廷門證,也作魚形,通稱「魚符」。中等以上官吏,多腰佩「魚袋」,這種魚袋向例由政府賞賜,得到的算是一種榮寵,通稱「紫金魚袋」,真正東西我們還少見到。宋代尚保存這個制度。可是從宋畫、宋俑服飾上,還少發現使用魚袋形象。又唐代已盛行國家考試制度,有一定文學水平的平民可望通過考試轉成政府官吏。漢代以來風俗相傳,黃河中部有大懸瀑,名叫「龍門」,魚類能跳躍上去的,就可變龍。所以當時人能見得名流李膺的,以為是登龍門。唐代考試多由達官貴族操縱,人民獲中機會並不多,因此,人民也借用它來做比喻,考試及格的和魚上升龍門一樣。「鯉魚跳龍門」於是成為一般幸運象徵,和追求幸運的形容。因此成為一般藝術主題,民間刺繡也起始用它做主題。公元十世紀的宋代,考試制度有進一步發展,圖案應用因此更加廣泛。

這個時期,在中國浙江龍泉燒造的世界著名的翠綠色瓷器,小件盤碟類,還多沿襲漢代習慣,中心加二小魚作裝飾。江西景德鎮的影青瓷,和北方的定州白瓷,和一般民間瓷,魚的圖案應用更加多了些,意義因此也略有不同。在盤碗中的,多當成純藝術表現。若用到瓷枕上,或上面加些蓮荷,實沿襲「採蓮辭」本意,喻夫婦枕上愛情「如魚得水」。又有在青銅鏡子上浮雕雙魚騰躍的,用意相同。現實主義的繪畫,正擴大題材範圍,還出了幾個畫魚名家,如劉寀等,作品表現魚在水中悠遊自得的樂趣,千年來還活潑如生,豐富了中國繪畫的內容。後來八大、惲南田,直到近代白石老人,還一脈相承,以此名家。在高級絲織物部門,紡織工人又創造了魚形圖案的「魚藻錦」,金代還作為官誥包首。宋代重視元宵燈節,過年燈節時,全國兒童照風俗都玩龍燈和彩色魚形燈。文獻中也有了人工培養觀賞紅魚的記載。杭州已因養金魚而著名。

元代有部《飲膳正要》書籍,部分記載各種可吃的魚,還有很好的插圖,沒有提到金魚,可知當時統治者雖好吃,而且有許多怪吃法,但是還不到吃金魚程度。

公元十五世紀的明代,綢緞中的魚錦圖案有了發展。國家織造局專織一種飛魚形衣料,作不成形龍樣,有一定品級才許穿,名「飛魚服」。到十六七世紀的明代晚期,杭州玉泉觀魚,已成西湖十景之一。北京金魚池則已成宮廷養金魚處,江西景德鎮燒瓷工人,嘉靖萬歷時發明的五彩瓷,起始用紅魚做主題圖案。當時宮廷需要大件瓷器中,大魚缸種類增多,因此,政府在江西特設「龍缸窯」,專燒龍紋大魚缸。反映宮廷培養金魚已成習慣,魚的品種也日益增多。但是這時期的魚缸留下雖多,造型藝術中,十分奇特美觀的金魚形象留下的可並不多。北京郊區發掘出的幾具繪有五彩紅魚大罐,魚的樣子還和朱鯉差不多。另處也發現一種各種褐釉陶制上作開光花鳥浮刻大魚缸,根據比較材料,得知燒造地或出於江南,後來人雖用來作魚缸,出土物裡面卻多坐了個大和尚,是由大魚缸轉為和尚坐化所利用。這類特製大缸不同處是上面還常有個大蓋。缸上也有作鱖魚浮雕圖案的。

十七世紀中清代初期,江西景德鎮燒造的彩釉和白胎彩繪瓷,都達到了中國陶瓷史藝術高峰,魚形圖案應用到瓷器上,也得到了極高成就,精美無匹。用鱖魚的較多,是取「富貴有餘」意思。或用三或用五,多諧三余五余。燈籠旁流蘇,也有作雙魚形的。並且產生了許多造型完美加工精緻的魚缸。在故宮陶瓷館陳列的仿木釉紋的魚缸,是一件有代表性的藝術品。此外已有玻璃缸養金魚的,代表新事物,成為當時貴族人家室內裝飾品。至於魚形應用到刺繡、椅披和袍服上,多是雙魚作八字形斜置,如磬形,取「吉慶有餘」意思。用鰱魚形的則叫「連年有餘」。也有雕成小玉珮件的。

至於玩賞性的金魚,品種的改進與增多,應和明代南方中產階級的興起及一般工藝品的發展有一定關係。明文震亨的《長物誌》卷四說:

朱魚獨盛吳中,以色如辰州硃砂故名。此種最宜盆蓄,有紅而帶黃色者,僅可點綴陂池。

記述品種變態,當時即有種種不同名稱:

初尚純紅、純白,繼尚金盔、金鞍、錦被,及印頭紅、裹頭紅、連腮紅、首尾紅、鶴頂紅,繼又尚墨眼、雪眼、朱眼、紫眼、瑪瑙眼、琥珀眼、金管、銀管,時尚極以為貴。又有堆金砌玉,落花流水,蓮台八瓣,隔斷紅塵,玉帶圍梅花,月波浪紋,七星紋種種變態,難以盡述。然亦隨意定名,無定式也。

藍如翠,白如雪,迫而視之腸胃俱見,即朱魚別種,亦貴甚。

述魚尾則有:

自二尾以至九尾,皆有之。第美鍾於尾,身材未必佳。蓋魚身必宏纖合度,骨肉停勻,花色鮮明,方入格。

到十九世紀以來,培養金魚的風氣,已遍及各地。道光瓷器和刺繡中女人衣上的挽袖、衣邊,多作龍睛扇尾金魚。這時節出了個畫金魚的畫家,名叫「虛谷」,是個和尚,畫了一生的金魚。清代貨幣除銅錢外用金銀,實物沉重,不便攜帶,民間銀號、錢莊流行信用銀票和錢票,因此盛行一種貯藏銀票雜物的「褡褳」,佩在腰帶上。為競奇爭異,上面多作各種不同刺繡花紋,金魚圖案因此也成為主題之一,用各種不同繡法加以表現,產生許多有趣小品,同時皇室貴族婦女衣裙邊沿刺繡,和平民婦女小孩圍裙鞋面,都常用金魚作裝飾圖案。民間剪紙原屬於刺繡底樣,就產生過許多不同的美麗形象。當時在蘇州織造「綺霞館」打樣的提花漳絨,用金魚圖案織成的,花紋佈置,格外顯得華美而有生趣。

這些裝飾圖案的流行,反映另外一種事實,即金魚的培養,從十九世紀以來,已逐漸成全中國習慣。由於南北氣候不同,養魚方法也不盡相同。南方氣候比較熱,必水多些金魚才能過夏,因此盛行大魚缸。這種魚缸一般多擱在人家庭院中,缸上照規矩還得擱一座小小石假山,上面種一些特別品種花藥,千年矮或虎耳草,和翠色蒙茸的霉苔,十分美觀。一面可作缸中金魚的蔭蔽,一面可供賞玩。一座有值百十兩銀子的。缸中水裡還擱個燈籠式空花「魚過籠」,明龍泉窯燒造較多,景德鎮則燒作米色哥窯式。北方地寒,瓷缸多較小,和玻璃缸常擱於客廳中窗前條案間,作為室內裝飾品一部分。十八世紀著名小說《紅樓夢》,就描寫過這種魚缸。室外多用扁平木桶和陶缸,冬天必收藏於溫室裡,免得凍壞。

養金魚既成社會習慣,因之也影響到現代一般工藝品的題材。北京著名的景泰藍,就有用金魚作裝飾圖案的。此外,玉、石、骨、牙、竹、木雕刻中,民間藝術家更創作了多種多樣的美麗形象。而最值得讚美的,還是金魚本身品種的千變萬化,給人一種愉快難忘印象。公園中蓄養金魚地區,照例是每天遊人集中地方。廟會中出賣金魚攤子,經常招引廣大的婦女和小孩不忍離開。

還有北京市小街窄巷間,每天我們都有機會可以發現賣金魚的擔子,賣魚的通常是個年過七十和氣親人的老頭子。小孩一見這種擔子,必圍著不肯走開,賣魚的老頭子和裝在小玻璃缸中游動的小金魚,使得小朋友眼睛發光。三者又常常共同綜合形成一幅動人的畫稿,至於使它轉成藝術,卻還有待藝術家的彩筆!